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上個月

小V發佈了龍文新增的3項非遺項目中

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

龍文區級非遺大家庭的“新成員”吧!

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在明清年代,單頭槌在福建,廣東是有著很普遍應用的冷兵器,後隨閩南人遷入臺灣,把該項目傳入臺灣,至今臺灣也有與閩南一模一樣的丈二長槌和七尺單頭槌項目。因為它取材簡單,製作容易,實用價值高,特別是沿海抗擊倭寇時最為實用,當時最出名有俞大猷棍法抗擊倭寇及倭刀的歷史記錄,俞大猷的《劍經》總訣歌說明: 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

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俞大猷將棍稱為“長劍”,《劍經》一書即專論棍法。此書熔鑄當時眾多武術家之技擊特色,他汲取了楊家槍之長,又以棍法補槍法之短,使棍法儘可能達到盡善盡美,可以這樣講,在抗倭鬥爭中,單頭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和平年代和法制社會中,冷兵器已經退出戰爭舞臺,但它的傳統文化價值和全民健身作用是非常大的,在閩臺的宋江陣的農村武術館裡,棍術還是首選的兵器,練習丈二長槌想要真的如同普通長槍一般運使如意,當真是需要乎常人的腕力,臂力及腰力,也需要乎常人的內力。

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歷史淵源

在明清年代,單頭槌在福建,廣東有著很普遍應用的冷兵器,後隨閩南人遷入臺灣,把該項目傳入臺灣,至今臺灣也有與閩南一模一樣的丈二長槌和七尺單頭槌項目。閩南一帶少林太祖拳單頭槌相傳由杏元大師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所傳,龍溪縣(今龍海市)紫泥鎮安山村的康守齋為其衣缽傳人之一,康守齋授徒康光輝,青出於藍的康光輝內外兼修,武技超群,他在1914 年開始開館授徒,堂號為“習藝堂”主要傳授太祖拳,棍等南派傳統器械,是漳州地區傳授面最廣的拳種(至今漳州地區有七十個農村武館),康光輝老師最一個極其明理的拳師,他與漳州白鶴拳名師張揚華老師合作共同開館授徒,並且善與學習他人之長,在自己師承的單頭槌中溶合他人之優勢,整合一套攻防兼備的“習藝堂實戰單頭槌”,內部傳教身邊的幾個品學兼優的徒弟,康光輝的第四兒子康壽領就是其中主要的一個,單頭槌是由康光輝-康壽領-陳金水,嚴育發-張藝平、陳偉平。

出拳全憑腰身勁力,用棍需用眼精神。棍是一條龍,拳打一陣風。棍術有單頭和雙頭之分。在漳州各大拳種中都有優秀的實戰單頭棍法,如丈二長槌,七下槌,巷仔底槌等,單頭槌全部使用單頭棍法, 因南棍是以硬木[多以赤皮木製成]棍粗質重,不象北派使用白蠟杆,藤條那麼輕巧靈活,所以使用南棍必須克服其笨重的弱點,發揮其硬度的優勢。

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七尺槌(2.1 米) 單頭棍[槌]在實戰時必須弧[幅]度小,速度快,不用大輪大劈,多以點, 刺,啄,挑,彈,欄,粘擊.動作簡單實用,步法以直進直退,左右偏步,側身步,跳進,跳退,風格很象現代的刺殺和拳擊。

單頭槌看似簡單,實練困難,因他動作幅度小,慣性力不足,所以爆發寸勁要大, 十分注意功力,必須在訓練時在棍端綁上一塊磚頭練劈,點,啄,挑,彈,刺等動作, 以腰,胛整勁發力,力達棍端,作到接棍有寸勁,給對手造成脫把或者虎口振麻的感覺。單頭槌戰術是後發制人,注重與對手的距離感,一定要把對手控制在棍端打擊範圍,進退躲閃自然,技法是後發制人為主,比如對方劈我,我以劈還劈,但我幅度小,速度快,對方棍沒到,我先至,你刺我閃偏步點[挑],你攻正我走偏,以躲代招,在你攻擊我時順化還擊,棍中有槍其棍法中最值得一提的一招是“雞啄米”棍,以低四平馬,探身前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長棍直接攻對方下三路.”雞啄米”以模仿雞啄米時的快狠準。若棍成攻攻入對方下三路(棍已攻入對方雙腿內側),即棍已由使棍方自由決定是打其大腿內側還是襠部了,所以“雞啄米”又被人稱為單頭棍中狠毒棍法,打擊對方部位是雙手、擋部、頭、上身。

丈二長槌(3.6 米) 因丈二槌體長棍把粗,動作幅度大,練習要求身不離棍。棍不離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與靈敏的步法。如扎棍時,講究以身步前送,利用全身盡整勁前刺,上架時至頭頂即回,下壓時要用肩胛同時下壓猛磕敵械。丈二槌動作多以功力,實用為主,兩人對抗性對扎棍練習,就是提高對丈二槌各種器械技法的體驗和使用,也是實實在在的長器械功夫的練功方法。

丈二長槌又是一種練習武術基本功的一種極好副助器材,它能夠副助訓練隊員腰,胯及馬步,手腕力及身胛的彈抖力,同時它也是演練傳統民俗藝陣的重要器械,在閩臺的宋江陣中都有長槌押陣的習俗。


龍文:非遺新成員——習藝堂實戰單頭槌(棍)


軍事作戰價值

丈二長槌在攻城及水兵船上登陸的攻防起著先鋒作用,也是為當時抗倭的軍事需要,還有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水兵船頭都要配備一至二個持丈二長槌和持盾牌單刀的兵士,主要是在船到岸時,持長槌手用丈二槌刺亂岸上士兵的陣腳。掩護好持單刀的士兵跳邦上岸,並在船淺灘不能靠岸時可做撐杆跳的工具。持七尺單頭槌是用短兵相接時戰友一字排開,各自對付前面之敵,因為短兵相接時棍法不適宜用橫掃及後頭槌,因為用橫掃及後頭槌很容誤傷戰友。

來源:龍文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