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引语:

武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瑰宝。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文、武”之说。武术最早的起源,是来自于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在周、春秋时期,逐渐增加了竞技内容。如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随着冶炼技术的发达,剑法以及刀法的比试,逐渐增加。

武术作为一个“止戈”的重要手段,历来被封建政权所重视,而到了宋元两朝,处于统治者的需要,民间习武被禁止。在明朝时期,武术又被作为“强兵护国”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以倭寇的抵抗。所以,有明一代,武术的地位明显高于宋元以及清朝。在政府的推动下,武术在明朝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明代成为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武术的发展也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朝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经济的发展,为武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习武之人


1、 军事的刚需,是明代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冷兵器时代,军团与军团之间的作战,离不开士兵的个人技能。一群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士兵与一个有扎实武术技巧的士兵相遇,其结果必然是有武术的士兵会占优势。当然,这里所说的额武术,并不是如小说中那样的“乾坤大挪移”、“降龙十八掌之类,而是真正在实际战斗中的军事技巧。所以,军事战争的需要,是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明朝在开国之后,对于北元的残余势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打击,到了明中后期又持续进行了抵抗倭寇的战争,这些战斗都离不开对武术的需求。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曾实行“军屯制”,将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有专人负责进行操练,如果有战事,就能马上投入战场,如果没有战事,可“复以还民”。这对政府的战事兵力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由于这种政策的推行,为全国民间习武提供了一个空间,并且由于习武成风,还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不同的武技和风格。如

短打的“绵张”、“吕红”、“山西刘”;擅长踢法的“山东李半天”、“曹聋子”;擅长打法的“张伯敬”;擅长拿法的“王鹰爪”、“唐养吾”;擅长跌法的“千跌张”等。这些都是各具地方特色的武技流派。政策的执行,在促进武术发展的同时,也为明朝在军事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武术


2、 卫所制的改变,形成了兵源的转换

卫所制,是明朝初期一个较为成功的军事制度,在明朝前期对外和对内的征伐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明朝中后期之后,随着军备松弛,就出现了大量军户的逃亡,卫所制就变成了有名无实,处于崩溃边缘的情况。

鉴于这种情况,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内忧外患,所需要的兵力严重不足,并且能够拉起来的兵士,大多老弱病残,战斗力低下。于是政府就改变卫所制,广开兵源,增设了招募乡兵这种形式,直接从民间进行士兵的招募。

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其部队主力大多是来自于义乌,义乌民间善武,且民风彪悍。戚继光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将士兵主要的招募来源,设在了民间。”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事实上,戚继光确实在这些义乌兵身上尝到了甜头,当戚家军成军后,通过军纪的严格要求和阵法的训练,再加上义乌兵的骁勇善战,为抵抗倭寇的战斗,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骁勇善战的义乌兵


戚家军的成功,为广大民间习武者取得功名、报效国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能,同时,军队士兵来源的改变,不仅增强了明朝部队的战斗力,也从客观上,因为需求,推动了无数的发展。

3、 武举制的推行和武学的建立是武术发展的强力后援

武举,又称“武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创于唐武则天时期,而在明朝得以发扬光大。

明朝的武举,创办很早,但是一直没有形成正规的制度。一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方才正式施行。当时以文科为模板,设立武科。分为乡试和会试。又定武科为六年一试,测试内容包括先策略和弓马,策略没有通过的者不准测试弓马。这就是理论与实战的两相结合。到了正德年间,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除策略和弓马外,有增设火器使用项目。

在万历年间,曾经有部分大臣对于武举制进行了改革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除了测试普通士兵的武举上,再增设“将材武科”,考试内容包括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但是很可惜,这个提议没有被通过,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这个测试来进行江陵的选拔,明朝会源源不断的向战场输送高素质的带兵将才。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武举


武举制的推行,使众多的额社会上习武之人有了一条明确的晋升之途,并且,这一个制度也确实为明朝选拔了一批有实力的军事人才,包括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俞大猷,都是通过这条道路成为明朝坚实的军事人才的。

在推行武举制的而同时,明朝政府还建立了武学,武学于建文元年设立,在武学学校中,设“京卫武学教授”数人,用来管理学校和指导功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包括弓马骑射以及理论知识,其中如《武经七书》、《百将传》等。

武举制的推行和武学的建立,从制度层面和民众认知层面上将武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使“武”成为和“文”并重的一个门类。这对于提高武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 平民化的武术,使武术得以广泛传播

唐代之前,武术是权贵们实力的象征,平民难得有精通武术之人。在唐代之后,武术逐渐走向民间。进入明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最终实现了平民化。这其中的原因与明代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分不开,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当时全球很道德水平,同时各类手工业的发展,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普通的劳动者逐渐获得了更为独立的的社会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习武,成了许多市民阶层以及劳动阶层的一个重要爱好。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演习武术


习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保家卫国。最次,也能保护自身,守卫家园。商品经济发达的同时,对于保镖以及护卫的需求就有了增加。包括富商、权贵等,都需要一些看家护院、随性包围的习武之人。况且政府还推行号召,所以很多的民间人士,就走上了习武的道路。

同时,随着武术平民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习武的行列,在商人们与外邦做生意之时,中华的武术,也随之进行了传播,这对异邦的武术发展和武术的传播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对日本武技的影响和日本武技与中华武术的融合

倭寇,是明朝历来的边患。自元末明初,日本就在沿海区域对中国进行骚扰掠夺,在明初时期,日本因为明朝的军事实力强大,不敢进行大规模的额袭扰,但是随着明朝的武备松弛,倭寇就不断地在东南沿海地区为患,这在嘉靖朝之后更为明显。

在长期抵抗倭寇的战争中,日本的许多武技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并且日本将中华武术的精髓认真学习,结合自身,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武技。如日本的刀法,就在中国的额刀剑技艺上,汲取改良,形成了朴实多变、奇诈诡秘的风格。再加上日本的刀制作精良,使当时武备松弛的明军难以招架。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日本刀法


日本刀法的特征就是致力于实用为主,这一点,引起了许多习武之人的重视,包括很多军中将领。他们认真总结研究人本刀法的特点,并将之与中国刀法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刀法的发展。如戚继光就在对倭战役中,获得一本记录日本刀法的“倭夷原本”,研究之后,加以改进,并“从而演之”,这就是著名的“辛酉刀法”。

中华武术的对外传播和异邦武技的对内输入,加大了民间武术的改进和改良,提高了无数的发展进程,这与明朝政府政策上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强兵护国:练武报国、全民尚武的大明

戚继光


结语:

明代是中国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武术在明朝得以发展和推进,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含义。在这一时期,军事上的需求为无数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保障,而民间尚武之风,也为无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明朝政府设立武举和建立武学,使“文”“武”在某种程度上站在了一个级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高于武的情况,同时,武术的平民化,也在传播史上具有了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