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双流寺

南宋年间,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暂居于饶平老县城南郊的千年古刹双流寺。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据当地县志记载,夜半时分,王十朋突然被一阵神秘的鼓角声惊醒,走出门外,只见山川奇秀、满天星斗,于是写下:“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

当地人将这个事迹镌刻成碑,并以王十朋的别号“梅溪”,将其命名为《梅溪碑记》。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这块碑刻,作为有关饶平地名的早期实物佐证,依然保存在双流寺内。

对于物阜民丰的祈盼,在王十朋到来的数百年以后,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名称。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朝廷为打击寇盗,增设县治,取《梅溪碑记》“饶永不瘠,平永不乱”的寓意,定县名为“饶平”。

烽烟是往昔,海近古城昏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四门建重楼,四角各建敌台。” ——《东里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明洪武年间,为了安定海疆,朱元璋在东南沿海建立了一系列卫所。《东里志》中所描写的,便是潮汕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海防城堡建筑之一——大埕所城。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与今天的饶平县城隔海相望的南澳岛上,保留着一块名为《汉寿亭侯祠记》的石碑。据碑文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命都督俞大猷率领舟师三万人讨伐海盗,又命都督戚继光带兵五千从浙江前来援助。次年,东南沿海贼患、倭患基本平息。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此后,大埕所城作为广东省沿海最东部的一个卫所,与修筑于南澳岛上的吴平寨互为掎角之势,在数百年间共同发挥着抵御外敌的重要功用。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今天的大埕所城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布马舞,游旱龙,山海小城蕴传奇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充满吉庆色彩的布马舞,是许多饶平人对于家乡节日最熟悉的记忆。这种形似北方“跑旱船”的民间舞蹈,以欢腾跳跃的舞步,模仿着 “抖鞭走马”、“抽鞭纵跳”等动作。

宋末元初,当时的饶平瓷乡九村延请江西制瓷师傅前来传艺,随之将布马舞带到了这里。清朝中叶,汉剧传入饶平北部,布马舞受其影响,表演时有了更加丰富的队形变化。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1980年春节,饶平县文化馆将布马舞改编为《昭君出塞》,首次融入了潮州大锣鼓的伴奏形式。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研究者们同时计划进行记录和传承的,还有大埕所城中的另一种民俗——游旱龙。

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扮成明朝士兵的居民们每天按照固定路线,分别巡游粉、褐、青、紫、红、黄六种颜色的旱龙,象征着人们对于不同神灵的祭祀。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每年端午,离乡在外的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回到故乡,加入游旱龙的队伍。

龙窑炉火今不熄

作为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饶平有着极为扎实的陶瓷产业基础。从饶平出产的瓷器还曾远销欧洲、南洋等地。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广东省非遗项目“红釉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刘权辉和团队一道,用科技手段还原了传统的高温陶瓷色釉技术,并在产品中融入了更加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这个团队的作品被屡屡选为国宴用瓷。

出产自饶平的陶瓷产品,也已经从传统的用具发展出了通花艺术瓷、西洋美术瓷等十大类、两千多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风吹岭上,矗立六百余年的宝塔,守望着渔歌起伏。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南海之滨,绵延家族文脉的古宅,沁润了遍野茶香。

金戈铁马的记忆,埋藏于坚固的堡垒,也跃然于欢庆的舞步;闯荡革新的精神,沉淀于历史的笔尖,也崛起在崭新的港口。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潮汕登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山与海,是谱写在饶平生命深处的韵律。群峰盘绕,沧海在目。这座城市,走过风潮激荡的岁月,远眺着铺满海峤的光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