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写作如何把握文章的信息增量?

兵法天下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诗词的神来之笔,源于读书破万卷的文章信息积垒与沉淀,没有读书万卷的苦功,是写不出好诗词的。那么只要读万卷书便自然而然地能写出好诗词吗?不一定。也要有一个心领神会的理解,消化,心悟,为我所用的升华才行,死读书等于不读书。前清左宗棠公最有体会,左氏有一楹联的下联说: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什么是“神交“呢?那就是对万卷书的心领神会,将作者的心得与读者的领会融为一体,今人亦是古人,古人又是今人,万卷书尽为我用矣。古人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必然之路。诗仙李白十五岁杖剑出川,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揽各地风士人情,人文地理了然于胸,于是吞吐自由,出神入化,仙风道骨,成就千古风流人物。反看一些读了一些书,自以为成的人,写起诗来闭门造车,搜肠刮肚,刻板格律平仄,写出的“诗“不过是词藻堆砌,无病呻吟,纵然挑不出毛病,也能发点个人小情感,但格局、意境、情感无从谈起,无非是花拳绣腿小巧功夫,终难登大雅之堂。

最后,再谈一点方法论的问题。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还要有点画龙点精之术更好。比如画像,头发与眉毛皆为毛发,缺一不可。但高明的画师,常轻多重少,在画好头发的同时,却在眉毛上重点描绘,眉眼之间乃一面之精神所在,画好一头浓发,不如绣好两道秀眉。这便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心声,有一句千斤,字字敲盘,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给读者的心灵产生极大地震憾与共呜,又不可不知也。

以上为笔者就“诗词写作如何把握文章信息的僧量“之一孔之见,还望高明教我,不吝赐教。


双樵\n


问题:诗词文化写作如何把握文章的信息增量?

“今日头条”《鹿径路标》编者(作者)苏櫶邑回答如下:

1

不敢大言不惭,对中华民族诗词这一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只是因“回答问题”需要而谈一点个人创作感受而已。

2

泛泛而言,请不要对号入座。

诗词犹如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不仅炎黄子孙视其为中华文明之生命火种,就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也对中华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尊崇有加、爱不释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诗词是今日之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民族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力。

几千年来,中华诗词之所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不被历史长河所淘汰、所淹没,就在于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韩愈……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对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不断地注入生活的激情、人性的力量、时代的使命。

换言之,中华诗词的长盛不衰、发扬光大,缘于诗人横溢的才华与生活的精彩、灵魂的美丽、时代的召唤天衣无缝、高度完美的结合。

毋庸置疑,诗人的文字如果丢失了生活之托、人性之美、时代之义,诗人之“诗”也就成了诗人的棺材。

曾经被这种“花草诗人”穷尽毕生精力而歌颂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不会辜负诗人的盛情美意而布满诗人的墓前墓后,永远陪伴他。

但是,这些在感情、人性以及时代因素方面与人类“与世隔绝”的所谓文化人,最终将不被后人所认识、所热爱、所传承而遭遗忘、而被遗弃。

如此说来,并不是说山水花草有罪而不该描写、不该歌颂,只要诗人在将其与文字融合时,对生活、对灵魂、对时代以及对自身的内心深处不抱有偏见、不抱有敌意就好。如此,随便你怎么描、任由你如何写,文艺一途,正所谓:“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不过,笔者总感觉:诗人活在生活里、活在社会中、活在世界上,理应有点儿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以对得起文字的历史文明承载、对得起教导我们认识文字的辛勤老师。

我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不在于评论世人与世事,只在于时时提醒我自己:把握好当前的“信息增量”,即:我必须以笔为武器,以中华诗词为工事,向“新冠”病毒果断、精确射击,把战斗在武汉“新冠”第一线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来歌颂、歌颂、歌颂……

(今天,我在“今日头条”发表了《鹿径路标·78》之《生命,难舍世界》,创作过程之中,我能够把控文字,但我无法控制眼泪!)

笔者自鼠年正月初一至今的发表在“今日头条”《鹿径路标》系列原创“战疫诗歌”特刊的44篇诗词(念奴娇):

1、《战斗》(《鹿径路标·32》)

2、《解放军》(《鹿径路标·33》)

3、《向前,向前,向武汉!》(《鹿径路标·34》)

4、《虎山行》(《鹿径路标·35》)

5、《请战书》(《鹿径路标·36》)

6、《爱之海》(《鹿径路标·37》)

7、《火神山》(《鹿径路标·38》)

8、《雷神山》(《鹿径路标·39》)

9、《白大褂》(《鹿径路标·40》)

10、《战栗》(《鹿径路标·41》)

11、《中国工人》(《鹿径路标·42》)

12、《女神》(《鹿径路标·43》)

13、《黄瓜》(《鹿径路标·44》)

14、《山珍海味》(《鹿径路标·45》)

15、《负伤的战士》(《鹿径路标·46》)

16、《挽留》(《鹿径路标·47》)

17、《电路》(《鹿径路标·48》)

18、《回家(之一)》(《鹿径路标·49》)

19、《回家(之二)》(《鹿径路标·50》)

20、《大白天下》(《鹿径路标·51》)

21、《牺牲》(《鹿径路标·52》)

22、《陈铁军和周文雍在武汉》(《鹿径路标·54》)

23、《武汉小姐姐》(《鹿径路标·55》)

24、《十八勇士大武汉》(《鹿径路标·56》)

25、《海燕》(《鹿径路标·57》)

26、《战地食堂》(《鹿径路标·58》)

27、《腊梅花开(之一)》(《鹿径路标·59》)

28、《腊梅花开(之二)》(《鹿径路标·60》)

29、《初生儿》(《鹿径路标·61》)

31、《战斗》(《鹿径路标·62》)

32、《山路弯弯》(《鹿径路标·63》)

33、《中国少年》(《鹿径路标·64》)

34、《知恩者》(《鹿径路标·65》)

35、《一百个豆》(《鹿径路标·66》)

36、《骏马·蛟龙·雄鹰》(《鹿径路标·67》)

37、《报春鸟》(《鹿径路标·68》)

38、《女人的脊梁》(《鹿径路标·69》)

39、《方仓之舞》(《鹿径路标·72》)

40、《拥抱》(《鹿径路标·73》)

41、《心田清波》(《鹿径路标·74》)

42、《中国童子军》(《鹿径路标·75》)

43、《客栈》(《鹿径路标·77》)

44、《生命,难舍世界》(《鹿径路标·78》)

(作于2020·2·22 鼠年正月二十九)



苏櫶邑


诗词文化如何把握文章(作品)信息增量?而不是围绕诗词本身衍生出来的评论作品。直观上我是这么认定该问题的。

就目前而言,诗词创作总体上认为尊古炮制而成的,且符合格、律、韵者为正统,打油顺口类被贬称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以专门创作打油诗者,在头条上大有人在,数量甚至超越古体诗作者人数的几倍,究其原因是古体诗条条框框太多,求学岁月中又没有足够的学习指引,完全靠自学和模仿,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疆域广大,地方语系众多,再加上新韵、旧韵也来一起掺和,对错正误与否在认知上就模糊了,在这种状况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即使诗词”大家”看了,意见也不统一。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作者自身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去和古诗词相提并论,读者的情况是你再好的作品也过不了他的法眼。

接下来我们谈什么是诗词的信息增量问题,那么什么是信息增量呢?

简单一点说,信息增量就是用最少的字词来表达作品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大家都知道,诗词作品的字数少的三言两语,多的三五百字就交代完成了某件事或者是物的描述,这是诗词歌赋既定的游戏规则造成的结果,所以惜墨如金就是修辞造句时的紧箍咒。但是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汉字的“字格”魅力却为你提供了灵活选择性。(1)音性提供了通音。即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字。

(2)字性提供了通假。即义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

所以说,规则是死的,字词是活的。信息增量上不去,根本原因遣词造句能力有所欠缺,对汉字字与词的驾驭能力做到“游刃有余”才是诗词作品信息放量的根本。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对比诗句:

(1)回到熟悉的家门口——余光中

(2)回看那熟悉的门板——李敖

这两句诗句都出自余光中的诗《无论》,前一句是原作,后一句是李敖阅后的批改,我们不讨论两位大家的恩怨,只关注我们的信息增量问题就好。诗的大致意思是无论在外漂泊多少年,总会思念故乡和回到家乡。大家注意“门口”和门板的用法,“门口”是信息增量的结果,它包含更多人物和场景,“门板”是信息权重的结果,除非和门板有特别的交集才会选用这个词,因为原诗的主题是对家乡的眷顾,而不是一家人独处在一个村落。

除了文字以外,还有那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诗词信息增量呢?毫无疑问,阅历决定你的信息增量能力。

没有经历悲伤的人,写不出好的具有悲情色彩的作品,没有融入自然规律的人,写不出真实的世界。只有阅历才能指引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强迫我去描写一个英雄,你看到却是一个神。当然了阅历需要时间去积累,速成方法也不是没有,书籍,电视都是途径,要抓重点,科普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这里需要重点讲一下,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他们具有相对的阅历短板,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是相同的,我们也有各自的短板,所以在诗词创作范围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材,千万不可知难而上。下面我们欣赏二组由阅历决定的诗词信息增量。

(1)日出江水红彤彤,春来江水绿盈盈。——王同学

(2)日出江水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诗词《忆江南》中对”江水”的描写,第一组这样写意境也很美,没有什么毛病,直观上日出时江水就是红彤彤一片,春来时绿盈盈的一条江。打分作文估计80分以上没问题。但是看第二组原诗增量后的结果,江水日出时变成两种状态,增加了水花像火苗一般的形像比喻,二句增加了江水由深浅衬托出的色彩差异。真佩服“由细微之中见生活”这句话啊。

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反过来说,我们又用生活给予诗词更多的魅力、活力以及崇高的境界。最后期望这篇陋作能够得到您的赏识。


斤斗山下


您所说的信息增量,我理解为写作素材,俗话说,诗言志,当我们看到什么,联想到什么,就想将感受记录下来,不吐不快,于是就有了诗歌。所以说,诗词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凡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都是素材。我写诗歌倾向于写实,反对无病呻吟,就是必须要有内容,如果为了格律和对仗而丢掉内容,我宁可不写格律诗。


金星753


任何文学样式其素材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俗语说”巧妇做不出无米之炊”,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生动形象的作品的。只有平常善于观察,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多阅读撷取材料信息,写作时就有的放矢,作品内容不空洞。

诗言志,任何素材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其典型性。使之高于现实生活,其中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再现于世人面前。

丰富的联想,想象,广阔的意境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通过诗的语言,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赏心悦目。

总之,诗歌,高度凝练且内容丰富多彩,鲜明的主题,耐人寻味的语境意境,读之朗朗上口,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才算是好的作品。‘‘








步兰香407


自己才疏学浅,悟空问答邀卑人回答此问题,甚感荣幸。致谢!

见于本人所想及体会,略谈诌语。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热衷于词诗的墨客不计其数,其文化修养,思想境界较高,腹有诗书气芳华。文字底蕴厚,笔尖功夫扎实是写诗基础。

凡写诗词之人,感怀丰富,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其深情。

诗词是作者思想境界凝聚的具体体现,情意皆在为数不多的语言之中更显淋漓尽至。

说到提高阅读量。首先,通过感召力强的作品来吸引读者,所以,作者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诗兴大作之时,更应该推敲字词的运用,越具体越形象越好,这就是说提炼。提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态度,功底决定作品质量。作品好才能使读者感到受益和享受。产生共鸣!

一位名不见经卷的普通而在平凡不过的爱好作者,应该在意这个阅读数量,也不要太在意点赞数量,要在意的更是自己的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是否不断打动了读者,不断感染了他人,不断迎来掌声!

(见笑)



糊塗若愚


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诗词文化写作要有更多的信息增量,就要多历练,多感悟,多积累生活,写作有技巧,但真正打动人,经得起时光荏苒的,莫不是把生活写透了的。

要写出好诗,仅仅学习诗歌的规则及表达方式是不行的。意思是说,要想当一个诗人,写出优秀诗作,要在诗外下功夫。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孟郊,一个叫贾岛。文学史上说这两个人是“郊寒岛瘦”,为了写诗那可是费尽心思。贾岛有两句诗,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他为写诗呕心沥血的最佳证明。可是,孟郊和贾岛在唐代,最终不过是二三流的诗人。为什么?因为功夫在诗外

思考有不同的层级,最低一级是普通思考,高一级的是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专业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专业性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创造性专业独立思考,最高一级当然是原创性专业独立思考。

按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学会思考,当然那时候是以理解他人的思想为主,是思考他人的思考,是最初级的思考训练。到中学阶段,就要着重独立思考,在学习各科知识专业性独立思考的目标或许可以通过专业学习能够达成,但创造性专业独立思考就不那么简单了,理由是,创造性也就是创新,既然是创新,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教授呢?

简单说吧,老师只能教授你如何用学术语言或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首先你得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你得有话说。如果你没有话说,那就不能算是创新。即使你对学术语言或艺术语言掌握得再熟练,也无法完成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或许不难,情理之中却不容易;或者说,仅仅是意料之外或仅仅是情理之中或许都不难,但要将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结合成一种张力,这就更是诗外和书本之外的“功夫”,课堂上不可能系统学习,只能靠每个人平时积累和训练。


明月十四楼


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皆是因为中国是传统的诗词大国,历史上留下了璨若星辰的诗词作品。

诗言志。与其它类型的文学形式一样,诗词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今的新诗,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迹。

诗词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下面仅以新诗为例做一区分。第一个层次写看到的,也就是说,诗词给我们展示的只是眼前之景,如“满山遍野的桃花开了/蜜蜂飞来飞去……”之类;第二个层次不仅写看到的,而且在看到的基础上还写出了想到的,如“满山遍野的雪花 / 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冬景 / 来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份……”;第三个层次就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悟到的——哲理、人生、禅意等等,总之,诗词的视野扩大了,内涵深刻了,给人的启发多了。如我曾在一首小诗中写朝圣,“时间缓慢而悠长/一天,仿佛一年/一年/仿佛一辈子”,这是我看到祖母跟孙女在塔尔寺前磕长头的感受,但我并没停留于此,接着写下来我的“悟”——“佛不说话/佛只是帮她们换了身份”——这是对生命轮回的禅悟。

所以,诗词增量就是要在“悟”的层次上做文章!


苏拉文字坊


笔者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这些年来的切身体会是,要想写好诗词,首先要有生活体验,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精品来的。其次要有写作标准,笔者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健康向上,常看常新”。

有的将一些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华丽词藻生硬地罗列成一长串,就恬不知耻地美其名曰为什么新诗新词。难怪有人形容当今社会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要多。


用户4432927921951万


诗词写作要让读者有想一想的空间。假若什么都告诉读者,文章恐怕会不耐读,失去了那么一些回味与余香。这在诗歌的写作中体现最明显。我一直很欣赏卞之琳的《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诗中说小孩子怕寂寞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到城里工作,买了一个象征文明与进步的夜明表。这是一种显然的对比,蝈蝈还有墓草陪伴,现在他死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或许不断有前赴后继的乡村小孩子羡慕城里生活,想融入城市,朝九晚五上班,这夜明表既是时间的象征也是枯燥的体现。机械的重复,心灵越来越单调乏味,所以他深深的寂寞,好像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一样。假设我们把“夜明表”换成“苹果手机”“华为手机”意思一样通顺,不断前进的文明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好像人的一个体外器官,须臾不可离。文明、现代可曾反思?本来是解放手脚,回头一看,束缚更紧,所以寂寞更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