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是哪一首?

谢小楼


苏东坡写得最悲凉的一首古诗词是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十八岁的时候娶了四川眉山青神县王家的王弗小姐为妻,妻子比他小三岁。王弗是大家闺秀,秀外慧中,面容姣好,婚后和苏东坡十分恩爱。

两年后,苏东坡二十岁,和父亲苏洵,还有弟弟苏辙一起北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列榜首,一举成名。但是因为母亲突然离世,苏东坡返回家乡为母亲丁忧尽孝。

那段时间,苏东坡和妻子住在一起,夫妻恩爱,举案齐眉。苏东坡经常到青神县的岳父家里去,和妻子一起,游山玩水。不久,妻子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苏迈。

两年之后,苏东坡举家迁往京城。他被任命为凤翔通判,苏东坡离开父亲和弟弟,与妻儿一起到了凤翔。在他还不够成熟老练之时,苏东坡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夫人王弗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因此在官场往来之中,王弗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帮了他很多忙。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所以苏东坡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经常规劝丈夫,遇事不能太过莽撞直爽。苏东坡交友广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厅堂中谈论,王弗都会在躲屏风后仔细倾听,担心他太过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三年后,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期满,次年正月,他携妻儿返回京都,和父亲还有弟弟一家团聚。苏东坡居住在京城,等候朝廷新的任命。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不幸病逝,留下一个儿子苏迈,年方六岁。王弗陪伴了苏东坡十一年,她的离去,让他深受打击。

王弗病逝十年后,苏东坡在密州担任太守,有一天晚上妻子走进了苏东坡的睡梦中。此情可待成追忆,苏东坡细细咀嚼过往那些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提笔写下了堪称千古第一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一年的恩爱时光,往昔平常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如同倏然而逝的梦境。短短七十个字,读来让人凄然泪下,道尽苏东坡对妻子王弗十年来无穷无尽的思念。

从古至今,悼亡之作成千上万,但是苏东坡悼念妻子的这首词,公推千古第一!


END.


博书


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一定是那首吊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了。现在摘录如下: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就开始产生,悼念之作通常以悲切感人为特点,一般写于爱侣过世后,当事人目睹遗物追忆往昔,将自己深沉的思念和追忆,用文字抒发,读来令人心痛伤感。而用词的文体来抒发悼念,是苏轼的首创。



苏东坡是在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合的,王弗不仅年轻貌美,而且亲和孝悌,她与苏轼过着恩爱情深的生活。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早早离开人世,她的离开是对苏轼的一大打击,他心中的悲恸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苏轼这首悼亡之作在艺术手法上有它的特色,比如它有“记梦”的情节,而且明确写出做梦的日期。下阙的五句是回忆梦境,其余为直抒胸臆,诉说悲伤,写得真挚朴素,沉郁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就首先让人无限感伤。恩爱夫妻,撒手永诀,转瞬已有十年时光。“不思量,自难忘”,过去美好的情景当然令当事人难以忘怀。而且那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颇受压制,心情是悲愤的。

后来苏轼被贬到密州后又逢灾年,他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难以维持的地步。苏轼此时的继室为王润之,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她颇有堂姐的风韵。

即使如此,苏轼依然把亡妻挂在心间,即使因琐事不能经常想念,也放在心间永远不曾忘却,那种深深根植于心底的深情,是难以消除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让人想到即使她的坟墓近在身边,隔着阴阳生死,又怎么能共能话凄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诉说的情感。

世间最令人伤心的,莫过于相爱的两人一生一死,阴阳相隔,思念心切让人茫然,又平添伤感,所以只好祈祷能在梦里和她多见一面吧!

看到苏轼的这首词,也会让人伤感的预想:

自己和相爱的那个人,到底谁会先走?到那时,自己又该如何面对痛彻心扉的想念呢?


兰阇读书


当然首选苏轼最深情的一首词,句句是思念,字字是血泪,感人肺腑

说到苏轼最悲凉且深情的一首词,我首先想到的是,北宋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深夜,苏轼从梦中惊醒,记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是用来悼念已逝妻子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实,纵观我国文学史,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很多“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了大海和巫山,再看别的地方的水和云就看不上了。同时表明看过你之后,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还有李商隐的悼亡诗《锦瑟》里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他们的作品真切感人。有的写爱侣去后,孤独凄怆,睹遗思人;有的开始追忆往昔,慨叹世事多变,命运无常;读来都让人感到心痛不已。


而当我读到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时,我知道这便是千古第一悼亡诗。苏轼呼喊道,吾妻,我与你生死相离十年余,不用去细致的思量,自是难以忘怀你。你的孤坟距我有千里远,没有地方可以让我与你诉说心中的悲苦与凄凉。纵使你我夫妻二人再次相逢你也应该认不出我了吧,我的脸上沾满了灰尘,两鬓的白发如霜一般。早已变了当年的模样。

深夜在梦境中自己忽然回到了家乡,在那小门窗旁,你正在对镜梳妆。你我两相望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说起,唯有相顾无言流泪千行。料想那明月照射长着短小松枝的坟岗,便是你痛苦哀伤、思念亲人年年悲痛断肠的地方吧。

读来,句句是思念,字字是血泪,感人肺腑。


苏轼的亡妻王氏在年少时便嫁给了他,自此以后,左右相随十一年余,后因重病不幸逝去,独留年幼的长子苏迈与苏轼孤苦在世。王弗天性善良。虽是大家闺秀,却十分贤良淑德,深的苏轼父母的喜爱,在苏轼考取功名的那段时光,相伴其左右。对于苏轼来说,王弗不仅仅是他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知己。两人相濡以沫十一年余,生活的点滴又岂能忘怀。


即便是十年过去了,那住在心里的人又岂能忘怀。那天夜里东坡又梦到了妻子王弗,我想这种经历大家都有过,梦里面梦到已故多年的亲人,放佛那一刻觉得亲人还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但醒来却发现,早已阴阳相隔,无法相见。十年了,岁月已经催白了东坡的双鬓,时过境迁,时事更迭,与妻子王弗的那十一年感情,慢慢被掩埋,不去掀开无伤,一旦拂开,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泪流满面。唉,有些话或许只能对着一个孤坟去说了。

全词感情真挚,梦境与现实相互,虚实相间,情感抑扬顿挫,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最悲痛的思念。我想,生死两相离大概是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吧。


每天读宋词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既好玩又有深度!

苏东坡:幽默大师也也有独自哭泣的时刻!苏东坡最悲凉的一首词!

苏东坡不是北宋第一段子手吗?不是善于开玩笑善于自嘲的人吗?不是宋朝最豁达最看的开放得下的人吗?不是儒道佛兼修,达到了极高境界的人吗?他会悲凉吗?

事实上,没有人能摆脱来自红尘的困扰。有的人为情所困,有的人为仕途所伤,有的人为前路无望所迷茫。

没有人能躲得过来自人间的悲欢离合,就是孙悟空,还有七情六欲呢。所以,苏东坡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特别文艺的人,悲凉是他性格中所固有的本色,他在哭的时候展现笑容,其实只是假装坚强而已。

就像带着面具的演员,就像表情滑稽的小丑,其实,在他们强颜欢笑的时刻,有谁知道他们内心的悲伤?

苏东坡的整个一生,可以说是笑着活下去的一生,但是在微笑的背后,却是由无数个悲凉的时刻组成的。之所以苏东坡给我们一种特别达观旷达的感觉,那是他的悲苦不愿向别人提起而已,深刻的苏东坡,怕我们不理解他的忧伤!

苏东坡在很多词里,都刻意表达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把坎坷把挫折把旅途上的荆棘,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无论在哪里,他都能爱上那个地方,义无反顾。这就是他面对生活的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所谓心安之处是吾乡!

但是苏东坡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刻,他再也忍受不住无边的孤独,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刻,特别是在人长久,月婵娟的时刻,特别是在中秋的夜里,远望北方的时刻,他再也不装,再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在那个本应该万家团圆的月圆的时刻,孤独的苏东坡,在孤独的黄州,写下他一生中最为悲凉的一首词,这首词让我们同苏东坡一起,感同身受人生的孤独感,人生如梦的幻灭感,感到生命的无奈。

这首词就是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一首中秋词。谈到苏东坡的中秋词,我们常常会想起,他的那首传唱至今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首在密州写下的中秋词备受喜爱,因为他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达观情绪写出了全人类同感的情感体验,那就是摆脱孤独,摆脱寂寞,走向社会,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感。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是轻快的,是充满了基督的精神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而这首词,苏东坡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寂寞,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那就是——没有谁可以抵挡寂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用梦来写人生,无非两种情绪。一种是人生的幻灭感,一种是人生的美丽的审美体验。因为在梦中,生活往往很美好,原来不爱我的人开始对我死心塌地,原来实现不了事情开始美梦成真。这种体验类似于庄周梦蝶。庄周在精神和身体上是不自由的,但是在梦中,他化成了蝴蝶,翩跹于美丽的花丛中间,此刻,人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化为一体。而第一种梦体现的幻灭感,就在苏东坡的这首词中。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还没有想好怎么好好活着,已经要到了大梦初醒的时刻了,美丽中透着无边的悲凉。苏东坡开头这一句,就已经把我们拉到一个极端悲凉的境界。

人生几度秋凉。人生能有几个秋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即将万木凋零繁华落地成尘的时刻。苏东坡在反思,自己的春天从考上进士开始,但是自己在春天种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自己满怀一腔报国之志,最终却被贬到黄州这个地方,连鸟都不拉屎。这样的秋凉,在自己已经进入不惑的年纪,还能有几个呢?

我们都想追求生命的质量和长度,但是不保证生命的质量,那么生命的长度,也就是一种煎熬而已。所以,苏东坡感到无边的悲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此句重点是写自己容貌的变化,不知不觉,头上已经添了许多秋霜。韶华易逝,青春不在,理想的热血已经成为冷冰,在这个孤独的黄州,或许还要增加更多的华发。苏东坡在另外一首词中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这里,苏东坡不怕华发早生,只要有酒就行了。

但是在黄州,苏东坡也有酒,但是已经没有那个可以和自己浮一大白的人了。自从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朋友们联系少了,写出去的信,也没有回音了。李清照还有云中锦书,但是苏东坡,什么都没有。自己最爱的弟弟不在身边,他是否也在盼着自己的来信?在这个月色异常清冷的夜里,苏辙是否也在独自悲伤?

这就是下文所说的,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逢知己千杯少,无所谓好酒劣酒,朋友之间在乎的是促膝饮酒的境界,而不是酒的好坏,但是因为自己的被贬,成为贱人,自己纵然有好酒,谁又会来和自己对饮到天明?

最后,苏东坡只有把盏凄然北望,独自饮下一地的月色,一地的清冷,一夜的孤独!

所以,豁达的苏东坡体现悲凉情绪的词不多,这一首西江月却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幽默大师也也有独自哭泣的时刻!


好玩的国学


苏轼写得最悲催的一首诗词是:《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诗与《水调歌头》的超然达观的格调不一样。这首过于悲欢,过于凄楚,给人一种浓浓的生之忧愁,沉重得有点不着边际。

苏东坡本来是一个豁达之人,但是再乐观的人,难免也有失意得不可开交的时刻。偶尔有一首悲凉的诗词,诉说一下情怀,排解一下郁闷,我觉得情有可原。

这样的苏东坡,才是可爱的,真实的。而世人把他描写得过于达观,过于超然物外,反而不真实,不饱满。



烟醉湖


1、苏轼最悲凉的诗就是大多数人共认的这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这是一首悼亡词,用词的文体抒发悼念,是苏轼的首创。这是苏轼悼念结发亡妻王弗所写的。哪年十六岁的王弗与十九岁的东坡成亲了,王弗貌美如花且善良贤惠,东坡年少英俊且才华横溢,佳人对才子,千古不变的爱情佳话,但是美好也会无常,王弗东坡的锦瑟年华定格在王弗的二十七岁那年,王弗香消玉殒,离开人世的王弗是对东坡的一大打击,他心中的悲恸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3、十年后的夜里,苏轼梦后,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十年了,不敢想却难忘,盘结于心,解不开拂不去,你千里之外,独自卧泉,是何等的凄凉。如果真有还生,我们走在对面,你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已经是尘满面,鬓如霜了啊。昨夜我又梦到了你,你在小窗前梳妆,我俩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冷月清光洒满松冈之下,那里是你我的断肠处。

4、他们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诚挚,相伴十年,思念一生!


摇曳盛开


问题: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是哪一首?


前言

悲凉,就是悲哀凄凉的意思,凄凉有孤独、冷清的意思,所以符合这种情境的苏轼作品可不少,至于哪一首称得上“最”,可能就见仁见智了

一、悼亡词 江城子

古诗词中的三大悼亡词有苏轼的这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怀念亡妻的一首词。

二、死里逃生以后感悟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捡了一条性命,被贬谪到黄州,在这里他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词中可以看到,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示的是其孤高自许(拣尽寒枝不肯栖)、蔑视流俗的心境。  但是无人欣赏理解,不能一展抱负的心态也表露无疑: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三、人生总结 六言诗

苏轼临终前不久,做了一首六言诗,算是对自己一生的简短的总结,《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因此既不容于新党,于不见容于旧党。虽然每一派人都想拉拢苏轼入伙,但是这个倔强的诗人不肯屈服于强权,也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一生颠沛流离,正如其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结束语

苏轼少年得志,却因为反对新法受到排挤,后来又遭受乌台诗案的迫害贬谪到黄州。多年后旧党得势,苏轼得到了短暂的重用,可是他又看不惯旧党的一些作风,结果又受到打击,62岁还被贬谪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好不容易遇到赦免,却在北上的路上死于常州。

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官员,苏轼陷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仕途坎坷,却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不过苏轼的很多作品,流露出的不是这种悲凉而是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苦,总能够从中看到苏轼的乐天派的心态,这也是后人喜爱并推崇他的原因。

下面这首《定风波》最能表现苏轼的特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浅谈苏轼所有诗词中读来最令人悲痛欲绝的句子。除了千古绝唱的悼亡词《江城子》还有一首便是病逝前两个月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遇赦返回朝堂的途中来到金山寺,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的东坡画像还在──那是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保存下来的,苏轼看着自己的这幅坐像,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了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已像燃烧殆尽的木灰,再无温度,身宛若没有绳索的孤舟,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敢问一生中所立的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其中前两句都典出于《庄子》,第一句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苏轼暮年时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贬谪的途中,越贬越远,直至贬到天涯海角烟障蛮荒之地—海南。一路跌跌撞撞,想来一是因才华过盛,二是心直口快,最后便是当朝主宰者昏庸无能。通体语句平实简练,却句句发自肺腑,每每读此诗句都令人心酸不已。




文心暮歌


苏轼写得最悲凉的诗,小楼觉得是乌台诗案时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的第二首。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即使豁达如苏轼,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有着深深的恐惧。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狱中,在狱中,他与自己的大儿子苏迈约定,给他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

后来苏迈因为粮尽,要找人想法,只得嘱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了将与父亲苏轼的约定告诉他,结果亲戚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见了大惊,以为命不久矣,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

诗的第一首是写给弟弟的,而这一首,是写给妻儿的,诗中,有对妻儿的愧疚,也有对死亡的恐惧。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柏台,即乌台,御史台。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寒冷的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冷森森,夜月低沉,风吹动屋檐上的铃铎,声音凄恻。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轼的内心如到处乱撞的鹿,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苏轼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出了他此时惶恐的内心。

眼中犀角真吾子,犀角,诗后自注「犀角,杜琮事」。《新唐书·杜悰传》:“ 悰,於大议论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故时号‘秃角犀’。”琮与悰是笔误。犀牛以角为贵,脱角则仅存其名而无实用。后因以之嘲讽徒有其名而无真实才能的人。苏轼因诗文身系狱中,且生存无望,难免盼望孩子们象杜某那样才能平平,却能安享富贵。

身后牛衣愧老妻。牛衣,给牛御寒的草蓑。《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当年苏轼在杭州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得知他入狱,为他作道场累月,苏轼得知后,得到很大的精神安慰,因此希望自己能葬在浙江。

苏轼石像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苏轼,看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很多年后,当他真正面对死亡时,他已不再像这次这样恐惧,而是平静地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在我们的映像中,苏轼是一个旷达的人,是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人,但是,他的旷达,他的人生智慧,是通过他不断地对人生思考获得的,是经历人生一个又一个苦难洗礼获得的。

古人曾评,李白是仙而人,而苏轼是人而仙,这个评价很在理。李白生来就是谪仙人,而苏轼,则是在苦难中,不断地对人生反复思考,最终获得人生的超越,所以,苏轼的人生,才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我认为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3年,苏轼第一次被贬苏州,由于之前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虽然勉强保住了一条命,但是收到的打击太大,让他的心境一度的沉沦。这次远离京师往好了说是贬谪,实际上就是流放。这个时候的诗句也能看出他的心境,他平日“谢客对妻子”,“无事不出门”。如此深居简出,说明乌台诗案在他心中的伤害巨大。

一个晚上偶然外出,面对着冷清的夜,环境与他的心境产生了共鸣,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宋词,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名字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定慧院是苏轼来到黄州之后的寓所。

词的头两句写的是环境,夜已经很深了,周围的一切都陷入了寂静之中,可是词人的内心却是极不平静,深夜未眠一定是心中感慨万千。残缺的月亮挂在枝干稀疏的梧桐树上,黯然之中似乎还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词人以幽人自称,接着看到孤鸿的影子若隐隐现。幽人和孤鸿紧密相连,都是孤独的呈现,是词人内心孤独的写照。

下片紧接着上片,孤鸿似乎受到词人的惊吓,迅速地飞起,反复的回头,词人仿佛看到孤鸿内心无人理解的痛苦,实际上面对着离群的大雁,词人也想起了自己的处境,那种大雁内心的恨和痛苦,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呢?惊起的大雁在飞走中精心挑选自己的栖息之地,最后选择的寂寞而又冷清的沙丘。

整首词在幽人和孤鸿之间展开,词人把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全部投射到孤鸿身上,把词人在这清冷之地的孤独感受全部抒发了出来。这首词在当时就被人高度称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鲁直就说这首词“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