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坊间都传,袁崇焕被乾隆定义为“民族英雄”,其实这事属子虚乌有。这也许是某些人对史料揣测后的引申。在憎恶满清统治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对之做了一些引申,也是人之常情。比如敌人所肯定的,一定属于敌人阵营的人;比如敌人曾同情过,估计一定是汉奸大拿等等。

袁崇焕身为明末的抗清将领。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不仅遭受了崇祯帝的猜忌,生前领受寸磔酷刑,被观刑百姓啖肉饮血,家族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身后近四百年了,还要招致民间猜忌无数,连厘清清白的机会都没有,到现在还是个备受争议的将领。可怜!

据史料,乾隆曾对其因主昏政暗,却未能一展报国忠君之遇,深表同情。也仅赞扬袁氏忠君体国。但并无追认其为“民族英雄”。想必乾隆不傻吧?如果追认袁氏为民族英雄,满清岂不是自认异族入侵撍权,坐实了大清沽名篡朝么?

先看史料,乾隆曾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作为满清的皇帝,乾隆实在不怎么样。但能作上述的评语,即便是仅为了巩固满清的政权,而偏向敌人大明袁氏,实属大度与难能可贵。

乾隆对前朝将领的同情评价,昭示着满清国运已稳。完全不必担心,能有威胁满清国运的反清运动的存在。现在,老说满清国运衰弱,自乾隆朝始。这是事实。但那个时候,也一定是满满的康乾盛世。所以,作满清国运已稳的判断,是合乎事实的。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正是基于此,作为曾经的对手,如今同情反清较为激烈的明督师袁崇焕,再给予其比较公正、宽容的评价,甚至还曾自供,乾隆先祖曾使反间计,以离间大明君臣,不仅凸显乾隆朝超然洒脱的姿态。而且,这里面还蕴含着深刻的满清王朝君权与臣权博弈艺术的背景。

宽容无疑来源于自信,对敌人的宽容尤为如此,因为他在俯视你。

至于,乾隆朝有没有资格俯视崇祯朝,或者,大清王朝有没有资格俯视大明王朝,还是先从满清的封建统治历程说起吧。

满清自后金扰明边,至入关,再至雍正朝设下军机处始,其对国家的统御力,从氏族部落的松散无为,达到2千年来封建社会皇权制国的顶峰。虽然清承袭明制,但比起大明的控国能力,满清则更为强悍许多。

同时也证明,满清权贵对中原文化的参悟力极为惊人,运用得也是相当成功。这一点,作为今天的我们,既无庸避讳,也没法无视。才入关多少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跳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当然,这与满清站在2千年来中原文化的肩膀上,也不无关系。

满清除通过军机处的行政架构,以削弱士绅阶层的实力外,愚民政策及培养官僚阶层忠君的价值观,当属其在治国中,不可或缺的两大特征。

对于百姓的愚民化治理(其实很残酷),满清怎么做,这里暂时不作讨论。而对于汉人主力的士绅阶层,满清故意让“文字狱”盛行,和树立“忠君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成功的威权政府,两个互为背书、刚柔兼济的脸谱。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治国层面上的刚柔兼济,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康熙王朝的开疆拓土,和雍正王朝的励精图治,反映在国力上的提升,为乾隆朝提供了雍容优裕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然后,乾隆帝才出于施政的自信,方开始了柔性治吏的阶段。

自古以来,“治统”和“道统”,一个掌控在皇权手中,一个擎举在士绅手中,远的不说,大明的文官,曾以“道统”为武器,与各代大明皇权周旋良久,逼得各位皇帝在深宫中炼丹、开豹房、做木工。

为啥?皇上上朝太生气了,动不动言官就劝谏,动不动内阁就封驳,动不动诤臣就以“道统”对峙“治统”。一个人,怎么摆得平一大堆的大臣呢?索性就不管了。

距离既产生了美,也产生了格局。

大明皇权虽说对士绅退避三舍,但对国家控制力还是不错的。开国的几个强帝不说,象后来的嘉靖、万历、天启帝也都还可以。并无因远离了朝政,而失去对国家控制。靠得还是借助宦官和皇家间谍兼警察,来远距离控制朝政的格局。

到了末帝崇祯就不行了,崇祯帝一改远距控朝的大明成制。登基才17岁,执政经验不足,一上来就先铲除魏阉宦党(不是魏忠贤不能铲除,而应先削弱一下魏阉,要彻底扳倒魏阉,等到先把王承恩培养成强力的宦党时再说),等于变相地去扶持东林臣党。而大明文官既有下克上的传统,又有下克上的实力,更惨的是,大明又历来重文抑武,遇到皇权有事,武官想帮也帮不上忙呀。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崇祯拿着“冶统”,亲自入场与“道统”肉搏,距离和由距离所产生从容的优势就全没了,崇祯帝这不是找死么?偏偏又遇上小冰河期,农作物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内忧外患。经济和政冶的环境的护佑全没了。

贴身肉搏,没一个得力帮手,你一个高中生,怎么会是老油条们的对手呢?不偏听偏信、乱杀无辜才怪呢。

而满清的政权架构,因为军机处的设立,从运行方式来看,与大明政权的架构已全然不同。军机处是可以绕过内阁的。

而大明的内阁,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起,虽已无中书省(宰相衙门)之力,但仍易与六部及地方官结党。结党后,文官力量以内阁为支点,与皇权博弈,它的力臂,就是大明整个的文官系统,相当的长而有力。皇权非借助于宦官系统,或锦衣卫及各厂卫,不足以与之抗衡。

满清的军机处是皇帝私人班子。虽为实质上的中枢,却是个临时机构,随设随撤。不仅人员由皇帝从内阁中亲选,临时入值,连机构都是临时的。面对着如此的“双临时”,文官谁敢造次?这样一来,内阁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就被全架空了。

一旦失去了内阁的支点,以临时的军机处,来作文官系统的支点,显然又不行。那是会被皇权随时抽去支点的。所以,满清自雍正朝起,就无东林党的现象(前期,顺治、康熙朝犹有大明东林党的遗毒),也就无需宦官制衡的存在,当然也再无宦官干政的现象发生。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乾隆朝正是凭着临时军机处的缓冲,加上经济自信和政治自信,自然不需什么帮手,就敢入场与文官系统博弈。文官系统,因找不到合适的支点,根本无法对皇权发力,而皇权却可以随随便便通过军机处和内阁发力于文官系统。

另外,乾隆朝还有个八旗兵的亲兵军事集团。在文官旁边虎视眈眈。即使处于这样的优势状态,乾隆帝仍不忘用”文字狱”和“忠君价值观”,来刚柔兼济、双管齐下文官系统。以取得皇权的绝对优势。

所以,他用宽容和看似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袁崇焕的“忠君体国”,并不是随性而为的,而是有深刻的体制原因的。即便猖狂地自认了皇太极曾用过反间计,那又怎么样呢?又不会重蹈大明朝政的覆辙。

因为文官系统,早在雍正朝成立军机处伊始,就毫无机会和资格,与皇权博弈了。

乾隆帝赞美袁崇焕,不因其为民族英雄,是满清已将治国做到了极致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