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莫再人云亦云了!

若提到姜维,很多人第一印象会是:"诸葛亮接班人",然而,姜维真的在诸葛亮死后就顺利接掌所有权力吗?

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莫再人云亦云了!

《三国志˙蜀书十四》记载姜维最初加入蜀军阵营时的官爵:"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随 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此时姜维手上已握有实兵指挥权,但还不是最高指挥官,所以,可说其为诸葛亮努力栽培的"接班 人"」,却非"立即的接班人"。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姜维协督汉中兵马,从属于蒋琬,算是西征陇右诸郡的将军。延熙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成为凉州区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不过,以当时蜀汉政权的势力范围来看,凉州并非属其治下,所以与其说是凉州区域最高指挥官,不如说是"攻伐凉州区域"的最高指挥官。这个部分最有趣的是,蜀汉政权一直把凉州看做自己的领地,所以从刘备在位时候,就虚设有凉州的指挥官,马超、 魏延都待过这个官位(马超为凉州牧,超死,魏延继之,为凉州刺史),但因为实际的控制权在曹魏手上,所以曹魏也派有凉州刺史等官,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官位,同时有两个政权,遣派两个不同的人出任"的奇特现象。当然这是个题外话。

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莫再人云亦云了!

延熙十二年,刘禅授与姜维使节。当时,姜维虽不是最高军事首长,但已成为地位极高的军事领导,经过长期的历练,几次和魏军将领、外族部落交手,也算小有成绩。不过,受到费祎的限制,姜维虽有出兵平复凉州的计划,却不能付诸实行,"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延熙十六年,费祎再也不能限制姜维,因为,这年年初的"岁首大会",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既然掌握兵权(当时军阶仍低于魏国降将-车骑将军夏侯霸),自是兴兵大展抱负,与夏侯霸合作,相继对南安、陇西等郡用兵,几次差点攻破狄道,但因魏军将领陈泰(陈群之子)前往救援而功败垂成。 延熙十九年,"迁维为大将军"。姜维正式成为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首长。但是,这个"大将军"头衔并未久挂,因为同年,姜维计划与胡济会师于上邽,胡济却没有如期到达,造成姜维军惨败于魏将邓艾之手,军心大挫。姜维为了平息众怒,自贬数级,领"后将军"之衔,而行大将军之权。

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莫再人云亦云了!

景耀元年,姜维恢复大将军的军阶。在复位前两年期间, 魏国诸葛诞叛变,姜维本以为有机可趁,出兵攻至芒水,但因魏将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颇似当年诸葛量和司马懿的对阵),无功而返。 此后,姜维休兵数年,实行"围守策略"":""不若使闻敌 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 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 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 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亦即以胡济守汉寿,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平时收兵聚粮,严守城池,使敌军不能进入平地;遇到战事,藉由游击军队,袭扰敌军;敌军若攻城不下,城外又无粮食,必无法久峙,等其撤退之时,则城中兵马尽出,与游击军队合力追击。另外,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 临远等地,也同时驻兵防守,互为后备。 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旋为邓艾所破,退还沓中,从此再也没有建功。加上黄皓于朝中弄权,计划以亲信阎宇 取代,内忧外患交至,更让姜维举步维艰。 景耀六年,魏军兵分多路征蜀,姜维虽力阻魏军,终究寡不敌众。待邓艾取道阴平,由景谷道入川,刘禅请降,蜀政权灭亡,当时姜维正在剑阁,与诸将抵御钟会军。 姜维听闻刘禅请降之后,知道大势已去,依刘禅敕令往投钟会军营。不久,钟会叛魏自立,姜维协同起事,但是很快就被敉平,自己也丧命于这场事件,得年六十三岁。

姜维真的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吗?莫再人云亦云了!

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姜维,也致力培养为 "接班人",但姜维并未在诸葛亮死后立即接掌兵权。其原因有三:一为年纪太轻,二为经验不足,三为辈份太低。 姜维降蜀时为廿七岁,至诸葛亮病死不过六年时间,姜 维以卅三岁年纪要接掌一国的军事大权,应当难以服众,况且姜维在魏国虽为天水郡中郎(负责该郡军事),但实战经验不多,不可能单凭六年随行在诸葛亮身旁,就学尽诸葛亮精髓。而最重要的一点,姜维并非诸葛亮的"唯一接班人",早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安排了蒋琬、费祎、 董允等人主掌朝政,军事上也还有吴懿、吴班、邓芝、向 朗、向宠等,姜维完全没有掌权的机会和地位。等到姜维真的完全成为"诸葛亮接班人",那是诸葛亮死后第廿二年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