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1.

公元757年十月,唐军将领郭子仪攻下东都洛阳。

随后,唐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拔寨,占领了孟州和沁阳,冲出秦静豫北山地,北依巍巍太行,南邻滔滔黄河,东向辽阔中原,对河北的叛军形成全面的进攻事态。

叛军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大批将领陆续投降唐朝,比如安庆绪集团的军师严庄。严庄投降后,唐朝还给了他不小的官,让他当司农卿,相当于农业部长。黑红通吃,很不错啊!

这件事,给叛军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造反还是招安,到底该何去何从?

远在范阳的史思明,向来不服气安庆绪做老大,如今看到唐朝复兴势头强劲,仔细琢磨算计一番后,觉得还是要避其锋芒韬光养好,干脆宣布投降唐朝。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2.

唐肃宗大喜,立马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连同他的七个儿子都给了高官厚禄,而且还准备派心腹太监李思敬作为特使,去范阳给史思明慰问道喜。

这就是唐肃宗所渴望的胜利,哪怕史思明是名义上的归服,但只要他打着唐朝的旗子,就行!

政治家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真实的内容,而是堂皇的外表,只要外表能糊弄住自己,能对过去有所交代,就是政绩。

可以说,唐肃宗为了安抚感化史思明,那是不惜血本,尽力笼络。当年唐玄宗百般笼络安禄山,还不是与虎谋皮,酿成大祸?现在唐玄宗还要重蹈老爹的覆辙,根本行不通。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3.

史思明假投降真造反的阴谋诡计,骗得了唐肃宗,却骗不了让李光弼,他还得备战备荒为唐朝。

李光弼在肃宗灵武即位,后便以宰相身份主持河东河北军务,长期活跃在平叛一线,是战神级的人物,号称叛军的克星。

为了瓦解史思明,李光弼在史思明内部发展了一个人,乌承恩。

乌承恩是原平卢军使乌知义的儿子,曾经提携过当时还是低级军官的史思明。安禄山造反后,乌承恩投降,史思明报答老上级的旧恩,保住了乌承恩,留在自己身边。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唐肃宗收复两京,安庆绪兵败后,乌承恩趁势劝说史思明投降唐朝,成为史思明和唐朝的联络官员。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光弼知道乌承恩内心还是向着唐朝的,而且深受史思明信任。

李光弼抓住这个机会,把乌承恩给“发展”了,成为打进史思明高层的间谍。李光弼劝唐肃宗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使副使,作为史思明的副手,便于在范阳开展活动,发展更多的军官反正。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4.

乌承恩接受李光弼的任务后,在史思明军中活动很积极。

史思明治军很有一套,他在各级军官身边都隐藏有自己的耳目,部下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乌承恩急于求成,办事草率不牢,常常打扮成妇女,穿梭在各个营房中游说,自以为很高明没人觉察。

实际上,受他策反的人,有些早就把情报向史思明报告了。史思明是沉得住气的人,他要等待更好的机会。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5.

这一次,史思明派乌承恩入京办事,唐朝让太监李思敬跟随随乌承恩一同回范阳慰问。

抵达范阳,史思明把他俩安置在军区高干宾馆里,又把乌承恩的儿子叫过来探亲,让他们父子团圆,同时派人潜伏在乌承恩的床底下,偷听他们父子的谈话。

当晚,吹灯拔蜡之后,乌承恩见到儿子,非常高兴,告诉儿子说:“我受朝廷密旨,诛杀逆贼史思明,事成后,朝廷让我当节度使。”

这时候,埋伏在床下的两个特务,立马跃出,大声呼喊。史思明应声,带兵冲进,把乌承恩父子和李思敬都抓了起来。

投降唐朝后,史思明上演“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史思明随即从房间里搜出大量朝廷颁发的免死铁券,李光弼签署的牒文,以及被策反将士与乌承恩商量起事铲除史思明的信件。

铁证如山,这下完了,乌承恩被杀,乌承恩案告破,史思明用谍中谍,粉碎了李光弼的“阴谋诡计”。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