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1.

公元757年十月,唐軍將領郭子儀攻下東都洛陽。

隨後,唐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拔寨,佔領了孟州和沁陽,衝出秦靜豫北山地,北依巍巍太行,南鄰滔滔黃河,東向遼闊中原,對河北的叛軍形成全面的進攻事態。

叛軍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大批將領陸續投降唐朝,比如安慶緒集團的軍師嚴莊。嚴莊投降後,唐朝還給了他不小的官,讓他當司農卿,相當於農業部長。黑紅通吃,很不錯啊!

這件事,給叛軍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造反還是招安,到底該何去何從?

遠在范陽的史思明,向來不服氣安慶緒做老大,如今看到唐朝復興勢頭強勁,仔細琢磨算計一番後,覺得還是要避其鋒芒韜光養好,乾脆宣佈投降唐朝。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2.

唐肅宗大喜,立馬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連同他的七個兒子都給了高官厚祿,而且還準備派心腹太監李思敬作為特使,去范陽給史思明慰問道喜。

這就是唐肅宗所渴望的勝利,哪怕史思明是名義上的歸服,但只要他打著唐朝的旗子,就行!

政治家所需要的,並不是什麼真實的內容,而是堂皇的外表,只要外表能糊弄住自己,能對過去有所交代,就是政績。

可以說,唐肅宗為了安撫感化史思明,那是不惜血本,盡力籠絡。當年唐玄宗百般籠絡安祿山,還不是與虎謀皮,釀成大禍?現在唐玄宗還要重蹈老爹的覆轍,根本行不通。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3.

史思明假投降真造反的陰謀詭計,騙得了唐肅宗,卻騙不了讓李光弼,他還得備戰備荒為唐朝。

李光弼在肅宗靈武即位,後便以宰相身份主持河東河北軍務,長期活躍在平叛一線,是戰神級的人物,號稱叛軍的剋星。

為了瓦解史思明,李光弼在史思明內部發展了一個人,烏承恩。

烏承恩是原平盧軍使烏知義的兒子,曾經提攜過當時還是低級軍官的史思明。安祿山造反後,烏承恩投降,史思明報答老上級的舊恩,保住了烏承恩,留在自己身邊。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唐肅宗收復兩京,安慶緒兵敗後,烏承恩趁勢勸說史思明投降唐朝,成為史思明和唐朝的聯絡官員。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李光弼知道烏承恩內心還是向著唐朝的,而且深受史思明信任。

李光弼抓住這個機會,把烏承恩給“發展”了,成為打進史思明高層的間諜。李光弼勸唐肅宗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使副使,作為史思明的副手,便於在范陽開展活動,發展更多的軍官反正。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4.

烏承恩接受李光弼的任務後,在史思明軍中活動很積極。

史思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在各級軍官身邊都隱藏有自己的耳目,部下的一舉一動他都瞭如指掌。

烏承恩急於求成,辦事草率不牢,常常打扮成婦女,穿梭在各個營房中游說,自以為很高明沒人覺察。

實際上,受他策反的人,有些早就把情報向史思明報告了。史思明是沉得住氣的人,他要等待更好的機會。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5.

這一次,史思明派烏承恩入京辦事,唐朝讓太監李思敬跟隨隨烏承恩一同回范陽慰問。

抵達范陽,史思明把他倆安置在軍區高幹賓館裡,又把烏承恩的兒子叫過來探親,讓他們父子團圓,同時派人潛伏在烏承恩的床底下,偷聽他們父子的談話。

當晚,吹燈拔蠟之後,烏承恩見到兒子,非常高興,告訴兒子說:“我受朝廷密旨,誅殺逆賊史思明,事成後,朝廷讓我當節度使。”

這時候,埋伏在床下的兩個特務,立馬躍出,大聲呼喊。史思明應聲,帶兵衝進,把烏承恩父子和李思敬都抓了起來。

投降唐朝後,史思明上演“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史思明隨即從房間裡搜出大量朝廷頒發的免死鐵券,李光弼簽署的牒文,以及被策反將士與烏承恩商量起事剷除史思明的信件。

鐵證如山,這下完了,烏承恩被殺,烏承恩案告破,史思明用諜中諜,粉碎了李光弼的“陰謀詭計”。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