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宋姐”去哪兒了?

你們班的“宋姐”去哪了?

她考清華去了!

“宋姐”是兒子班裡一個女生的暱稱——學習成績班裡墊底,但性格活潑豪爽,人稱“宋姐”。

距離初三一模考試還有15天的時候,“宋姐”消失了。

她媽媽在班級群裡請假,說孩子發燒了。

後來某次上課,某科任老師把“宋姐”當作反面典型,曝光了和“宋姐”媽媽的對話內容:

孩子明天來上課嗎?馬上一模了,還打不打算考高中?

我高三在班裡的成績數一數二,本來可以上清華,就是因為家裡沒錢,才沒上大學。所以,我女兒至少能上一本。

那快讓孩子明天來學校上課!

不去了。我給她請了4個輔導老師,其中一個還是XX學校的歷史特級教師。我讓這個特級老師給女兒輔導語文。只要兩週,孩子就能考進年級前50了……

現在,“宋姐”的同學們,一邊讚歎“宋姐”每晚準時在朋友圈分享的《王者榮耀》戰鬥記錄,一邊對她媽媽讓女兒在家備戰考清華的高標準自嘆弗如。

想幫孩子提高成績的願望沒有錯。

但是,一旦選錯了方向,用錯了方法,不僅成績不會提高,更會讓孩子淪為笑柄。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初一:黎明前的黑暗

初一:黎明前的黑暗

看著兒子哇啦哇啦給我講“宋姐”故事時眉飛色舞的神情,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三年的陪讀經歷。

一路摸爬滾打過來,還真有不少心得體會。

如果你平時太忙,沒有陪讀的時間,那就用對工作的態度感染孩子,激發孩子努力學習的內動力。

記得多些鼓勵,少些苛責。只要孩子不脫離正軌,便可以不疾不徐,靜待花開。

如果你晚上不用加班,又想為孩子做些什麼,那麼可以好好讀讀我的故事。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想為孩子做些什麼,那麼可以好好讀讀我的故事

兒子所在學區的小升初沒有點招,全部電腦派位。最後,他進入了一所普通初中。

孩子是帶著失望的情緒入校的。心疼之餘,我也暗下決心:普校抓得不緊,我就要多費些心力;普校整體實力不強,我更要諄諄善誘,做好陪讀工作。

然而,想得挺好,卻沒有付諸行動。

我僅僅在初一上學期給他報了兩個週末輔導班——一個數學班,一個英語班。

結果,初一上學期的區統考,他考了年級74名。雖然年級還能排進前1/3,但區裡的排名慘不忍睹。

另外,數學也從A層掉到了B層(學校數學和英語根據成績,實行分層教學),英語勉強留在了B層。

我一下子慌了,開始海淘各種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

根據孩子各科的學科成績,我分析了孩子排名不高的原因:

七科總分,地理和歷史沒上80分,嚴重拖了後腿,不重視“副科”學習的惡果;

數學108,掉到B層,卷面分析來看,基礎知識不牢固。

英語88,留在B層,詞彙量,解題技巧都有欠缺。

根據他存在的問題,初一下學期,我踏上了每天和他一起學習的道路。

地理和歷史:

每個週末,讓孩子拿出課本,先自己複習一遍,再用自己的語言,像老師一樣給我講一遍。

中間講不下去,想不起來的地方,可以翻書看看。

我邊聽邊提問,問到答不上來,或者課本里面沒有的,我們會一起上百度查看。

孩子給我講完課後,我們再一起拿出歷史教材配套的練習冊,一起完成作業,一起批改。不明白的地方再仔細翻看歷史書。

數學:

多買了一本練習冊,專門用於對答案和改錯。每晚做完數學作業,及時對答案,及時改錯。

這樣做不是為了弄虛作假,交給老師100分的作業,而是為了不讓任何不懂或者遺漏的知識過夜。不讓含糊的知識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月考、期中、期末複習前,反覆做錯過的題目。由於第一遍沒有思路,或者思考不全面的題目,還要做二遍、甚至三遍。

英語:

每晚完成學校作業和數學改錯,只要還有時間,我會帶著孩子做一篇初一程度的完型填空或者B、C篇難度的英語閱讀。

先讓他自主完成,再帶他精讀。從中發現他不認識的單詞和看不懂的句子,進而補詞彙、補語法。

每天晚上,他寫作業的時候我不陪;寫完作業後會喊我,我們一起改錯,一起做課外自主練習。週一到週五每天學到9點準時結束,9點半睡覺。

這樣的學習節奏持續了一個學期。初一下學期四次大考(兩次月考及期中期末),年級排名都是戲劇性的40名。

初一結束,兒子的排名基本穩定上升了一個層級,數學和英語也都到了A層。

總結一下,學習控初一陪讀的經驗主要有兩個:

▼ 多鼓勵少批評

大量的心理學證明:不管是師生還是親子互動,只有把鼓勵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 4:1 到 5:1 的時候,孩子接受起來才更有效。

簡而言之,多輸入積極記憶,儘可能讓毫無意義的消極抱怨爛在肚子裡。

至於我是如何鼓勵和激發兒子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故事,一講又是一車皮,改天再詳說。

▼ 批評不可以只是批評,要提供具體的建議

成績不好,習慣不好,不夠努力,這些當然可以批評。但是,不能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不是為了過過嘴癮和發洩情緒。

批評一定要有下文,也就是要有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據每科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對於孩子不感興趣的科目,你可以從陪學開始。

隨著學科成績的提高,學科興趣自然就會增強,自主學習的勁頭也會猛增。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初二:勇往直前,曙光在即

初一下學期年級40名。我打印了一份成績明細表,貼在牆上。

經過各科成績對比,我和兒子發現,同學之間的分數差距並不明顯,確實應了那句“初一不分上下”的話。

為了防止“初二兩極分化”,我讓兒子假期在家看網校的“預習王”,自學新學期的數學和物理。

兒子之前沒有養成自主預習新課的習慣。

一直都是上課外班,就提前學一點;沒上課外班,就直接跟著老師學新課。

初一升初二這個暑假的自主預習,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發掘到自主學習的寶藏。

我自己自學就能學明白——這個發現讓兒子信心大增,對知識探究的慾望也越來越濃。

果不其然,初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考了年級28名,排名第一次進入前30。

初一擺脫不掉的年級40名帽子,終於在自主學習的努力下,摘掉了。

與此同時,我的陪讀擔子愈發沉重,主要是因為數學!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我的陪讀擔子愈發沉重,主要是因為數學

初二上學期開始接觸幾何證明題,接近期末的時候又開始學正比例函數。

雖然兩次月考和期中考試的排名都穩定在20幾名,但只有我知道,孩子的數學有些吃力。

每晚數學改錯的時間明顯加長,有些基礎題目出現連續性的相同錯誤——這說明,某些知識他沒弄懂。

隨著數學越學越深,我也發現兒子不喜歡鑽研難題或者綜合性大題。

我知道埋怨和督促沒用,我惟有給孩子做出鑽研的榜樣。

當孩子和爸爸一起打遊戲的時候,我坐在書桌前啃證明題。

實在想不出來,就用手機拍答案。答案還看不懂,就付費聽講解。

一張試卷的倒1題目想上30分鐘是常有的事情。

想明白了,我再講給兒子。兒子聽完,再讓他給我講一遍。

初二的那個元旦,我什麼也沒幹,三天都在和“正比例函數”較勁。總算小長假後,兒子的函數算是入門了。

初二第一學期的區統考,兒子考了年級16名,區排名也首次進入前500。

初二寒假,兒子依舊自主預習新課。

初二下學期,考試年排始終在20名左右,但其中的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學得辛苦,好在兒子的全等和函數逐漸入門,和我一起鑽研難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信心也越來越足。

我和兒子的共同努力沒有白費。我的陪讀卓有成效,曙光在即。

總結一下,學習控初二陪讀的經驗主要有三個:

▼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給孩子創造自主預習的機會,增加他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但不必強求或者考察預習的結果。

▼ 培養鑽研難題的品質

人都有惰性和畏難情緒。但只要家長做出榜樣,多堅持一下,多鑽研一刻,總可以帶領孩子走出泥沼。

▼ 陪讀之外也要陪聊

我大概統計了一下,兒子上初中以後,即便在期末複習期間,每晚我和他的聊天時間至少可以達到40分鐘一節課的時間。

聊天就是放鬆和解壓。我們聊學校的趣事,聊社會現象,聊詩詞、歌詞,甚至什麼也不聊,就是瞎編故事。

當然,不聊天的時候,我們也會一起看一篇文章,聽一首歌。有時候,他還會邀請我觀戰,看他打一局《王者榮耀》、《爐石傳說》或者《第五人格》。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情緒好了,才會靜心學習,才能樂於學習。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初三: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說實話,歷經初一初二的辛苦陪讀之後,初三的我,反而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兒子的學習已經進入良性循環,5次大考排名都穩定在10名左右。

每天按部就班學習,也不會特別緊張,晚上學到22:15,22:30準時睡覺。

初三開學至今,我和兒子的學習角色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

現在每晚做完作業後,他會邀請我一起刷數學試卷的倒1、倒2。

是的,他現在很享受鑽研和競爭的樂趣。

通常情況下,我只能做出題目的第一問。

然後,他會給我講解全題。

如果我聽不懂,他便嘲笑著放棄我。

見我聽明白了,他會把題目改個條件,測試我是不是真懂了。這記狠招常常令我無所遁形。

地理由於初一抓得不緊,又不喜歡刷題,現在有點瘸腿。所以最近我晚上的新工作就是和他一起做地理題。

12天后,一模考試即將開始;70天后,中考即將開始。

三年的初中學習即將結束,三年的陪讀時光也終將告一段落。

陪讀、陪聊、陪伴——家長的付出,讓孩子明白了學習的責任,努力的意義和堅守的價值,惱人的青春期也渡過得平平穩穩。

初一到初三,我讓中等生的兒子考進年級前10和重點高中!

看到這裡,有家長會說:“咱們那時候,哪個家長管過孩子的學習?”

這話沒錯。咱們那一代,拼的就是孩子自己、老師和學校。

但是如今這一代,越來越多的家長正深度參與到教育中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付出。

別總抱怨學校不好,別再埋怨老師的態度不好,或是把罪責歸咎於孩子班裡的學習氣氛一般。

學校、老師的不足,都可以通過家長雙倍的付出來彌補。

我們無條件的愛、尊重與支持,會為孩子播下熱愛學習的種子,讓他有勇氣,有力量,有自信地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學習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