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青藏線的青春記憶

建设青藏线的青春记忆

建设青藏线的青春记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作為一名普通的鐵路建設者,回顧自己一路走來,見證祖國鐵路建設事業發展壯大的輝煌歷程,心中感慨萬千!

1972年1月,我還不滿18歲,便與百餘名同齡人一道,千里迢迢來到剛開工建設不久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克(土)哈(爾蓋)段施工工地上。這裡海拔3800多米,人煙罕至,高寒缺氧,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這一切對於我們這些剛剛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的青年而言,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當時,正值隆冬,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即便是穿著棉鞋,捂著皮帽子,戴著兩層棉口罩,走在無遮無掩的曠野上,也感到寒冷徹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手上都佈滿了凍瘡。

施工作業所使用的工具比較落後,就是鐵錘、鐵鍁、鐵鎬和架子車。300多人的工程隊,沒有一臺捲揚機、發電機這樣的機械設備。晚上屋裡的照明就是掛在房柱子上用罐頭瓶自制的煤油燈,一不小心就會碰著腦袋。在凍土層深達2米多的雪域高原上修築鐵路路基,只能憑藉人海戰術和“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用我們手裡的大錘一錘一釺地打出自己發明的“葫蘆炮”,然後再用12磅的大錘硬打硬砸,將那些爆破下來的土塊破成符合粒徑要求的路基填料,裝上架子車,運送到路基上。在路基高度達到五六米,架子車實在無法行進之後,便在路基上開出馬道,由馬匹拉著架子車進行施工。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幹部職工依然鬥志昂揚,幹勁十足。在工地上接連不斷地組織土方會戰,隊與隊、班與班之間開展的勞動競賽也是熱火朝天,如火如荼。

我永遠不會忘記,1972年3月的一天,我們班在熱水1號中橋橋墩基礎開挖中,由於地下水突然上湧,又沒有抽排水設備應急排險,眼見開挖好的基坑要毀於一旦,危急關頭,老班長肖樹榮毫不猶豫地跳進了齊腰深的雪水中,用自己的肩膀扛住即將坍塌的凍土層,指揮大家抓緊打板樁、搞支護。在老班長的感召下,我和其他幾個工人也紛紛跳進基坑裡,手挽手、肩並肩,用我們的身體築起了一道臨時的抗滑樁,當時大家完全忘記了站在冰水裡那刺骨般的寒冷。

我們這些年輕一代的築路人,儘管面對艱苦的環境,但想到是在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就勁頭十足,熱血滿腔。

斗轉星移,時光如白駒過隙。在我們的祖國跨進新世紀之際,作為世紀工程的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在2001年6月全面開工。10多萬鐵路建設大軍在1800多個晝夜裡,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區”,書寫著讓人民放心、為祖國爭光的又一個人間奇蹟。這期間,已經是企業黨委宣傳部長的我,曾兩次來到海拔4800米被稱作“地獄之門”的崑崙山口和位於唐古拉山鎮的長江源頭沱沱河進行現場採訪。

在這裡我欣喜地看到,工人們的生活條件已經得到巨大改善,建立在格爾木南山口的生活後勤保障系統,會在每天將蒸好的饅頭等食品,通過專門的運輸車輛,送到四五百公里之外的各個職工駐地。走進職工宿舍,會看到及時供應的哈密瓜、蘋果、梨等新鮮瓜果;每個職工的床頭上都配有氧氣裝置,隨時可以吸氧休息。工地醫療中心和醫療站設備齊全,選調過來的醫護人員個個醫術精湛。在這樣的後勤保障下,工人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安心工作。工地上無論是大中小橋和隧道施工,還是凍土路基施工,全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

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的年輕一代築路者們,以頑強的意志和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鑄就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從高原古城西寧到戈壁新城格爾木800多公里,1958年開工建設,到1984年5月建成通車,斷斷續續歷時26個寒暑。而被稱作“天路”的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全長1100多公里,從2001年6月開工到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僅僅用了5年時間!沒有祖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要完成這樣一個令世界震驚的世紀工程是不可能的。而作為大動脈的鐵路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又極大地推動國家經濟的振興和繁榮。

作為一名鐵路建設者,我倍感自豪和驕傲!這份自豪感時時激勵著我,在基層宣傳工作中,將自己融入火熱的一線生活,用手中的筆謳歌鐵路工地上的建設壯舉和幹部職工無私奉獻的忘我精神。無悔青春獻祖國,歲月風華皆如歌!我要發自內心地說一聲:我愛你,祖國!

(來源:2019年第4期《黨建》雜誌文章《青春獻給青藏線》,作者系中國中鐵一局四公司退休職工李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