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①光輝的著作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以毛澤東《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為代表的光輝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思想。《論持久戰》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科學分析了抗日戰爭“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四個基本特點,深刻指出這場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有力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堅信“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論持久戰》發表後,周恩來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戰的戰略指導思想。《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發表於1938年5月,堪稱《論持久戰》的姊妹篇,強調持久戰中的游擊戰不只是戰術問題,還有它特殊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綱領,有力地指導和促進了抗日遊擊戰爭廣泛而迅猛的發展。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此外,還有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以及毛澤東在延安抗大和陝北公學的講課、講演、報告等;周恩來的《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論統一戰線》;朱德的《論抗日遊擊戰爭》《八路軍半年抗戰的經驗與教訓》;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領導人的著作,為取得全民抗戰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戰鬥的媒體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新華日報》創刊號


1937年1月,新華通訊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紅中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最早的新聞通訊社。在瑞金時,紅中社曾創辦《紅色中華》報,到延安後改名為《新中華報》。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解放日報》創刊號

1940年12月30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延安王皮灣村開始播音,主要播報中央重要文件、《解放》週刊和《解放日報》的重要文章、國際國內新聞、革命故事和抗日歌曲等。淪陷區和國統區有數十萬臺收音機能收聽到延安臺的廣播,不少聽了廣播的青年人冒著生命危險,穿過層層封鎖,奔向延安及各抗日根據地。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了第一份大型的、每日出版的機關報《解放日報》,刊發評論社論,報道戰況,宣傳共產黨員、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初期根據地影響最大的報紙。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都曾為報紙撰寫社論、代論、文章,《解放日報》成為中央直接發出聲音的平臺。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漢口正式創刊,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發行的惟一機關報。1938年10月,日軍進逼武漢,從延安趕回武漢的周恩來,一邊部署在重慶準備出版《新華日報》,一邊和《新華日報》部分員工一起堅守武漢。在日軍佔領武漢數小時前,周恩來口述了《新華日報》在武漢的最後一篇社論《告別武漢父老兄弟》。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發電機機房舊址


中國共產黨還創辦了《晉察冀日報》《大眾日報》《黨的生活》《抗戰日報》《冀魯豫日報》《拂曉報》《抗敵報》《東北日報》《江淮日報》《鹽阜大眾報》《八路軍軍政雜誌》等一大批黨報黨刊。


③抗爭的歌聲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


抗戰歌曲,血淚鑄就。抗戰時期,黨領導的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激勵人心、鼓舞鬥志的抗日愛國歌曲。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原為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隨著《風雲兒女》的上映,這首震撼人心的戰歌迅速傳唱全國,成為最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1949年9月27日,《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從陝西壺口東渡黃河回到延安,他創作出長篇朗誦詩《黃河吟》。同在延安的音樂家冼星海聽後寫就了《黃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將士和愛國學生,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了抗戰前線。

音樂家鄭律成譜曲、公木作詞的《八路軍進行曲》,1939年作於延安,原為《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解放戰爭時期,此歌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抗戰時期,還有《延安頌》《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游擊隊歌》《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五月的鮮花》《新四軍軍歌》《長城謠》《畢業歌》《新編九一八小調》《黃河頌》《勝利進行曲》《保衛黃河》《救亡進行曲》《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一大批抗戰歌曲響徹神州大地,激勵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④怒吼的舞臺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演出


抗戰時期,中國進步的戲劇工作者在共產黨的號召下,利用戲劇這個武器,鼓舞民眾, 團結人民,教育人民。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田漢改編而成 的獨幕劇,1931年,由集體創作、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抗戰街頭劇。該劇的主人公老父和香姐訴說 了日本侵華、家鄉淪陷等辛酸,激起觀眾的抗日 救國情緒。“七七”事變後,夏衍、於伶等二十多人創作了三幕劇《保衛蘆溝橋》。該劇成為“一顆擲向民 眾深處的爆烈彈,猛烈地激動每一個觀眾的神經,沸騰他們的熱血”,演出時戲院內外響徹“保衛盧 溝橋”的口號聲。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這部作品洋溢著熾熱的愛國激情,發出了反對侵略、反對投降的呼聲,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聶耳和田漢的《揚子江暴風雨》,田漢創作的《亂鍾》《戰友》《回春之曲》《蘆溝橋》等一系列作品,夏衍的《咱們要反攻》《法西斯細菌》,沈西苓的《在烽火中》,凌鶴的《火海中的孤軍》,李增援的《盲啞恨》,陳荒煤的《打鬼子去》,於伶的《省一顆子彈》,曹禺和宋之的的《全民總動員》,曹禺的《蛻變》,吳祖光的《鳳凰城》,陽翰笙的《天國春秋》,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茅盾的《清明前後》,李伯釗和向隅的《農村曲》,王震之和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7年12月31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田漢、陽翰笙、光未然、夏衍等黨的文藝工作者和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京劇名家97人當選為理事,藝術家們以各種藝術形式表達抗日決心。梅蘭芳編演的《抗金兵》《生死恨》,周信芳編演的《明末遺恨》《洪承疇》《徽欽二帝》《香妃》等戲,在當時影響力極大。抗戰時期,許多地方劇種,特別是身處戰區的劇種如漢劇、楚劇、湘劇、桂劇等都曾演出各種反侵略、反投降、反漢奸、鼓舞愛國熱情的劇目。


⑤犀利的畫筆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連環畫《大戰臨沂》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美術工作者紛紛“跑向熱情洋溢的群眾團體,跑向炮火紛飛的戰場……也跑向落後的城市或古老的鄉村”,他們組成了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抗日漫畫宣傳隊、戰地寫生隊等抗戰隊伍,創作出一大批抗日救亡主題的美術作品,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志。

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寇已開始在我國東北橫行,繪畫大師徐悲鴻於1930年完成了大型歷史題材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中國人民寧死不屈的精神。“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又創作了《徯我後》《愚公移山》。吳作人的油畫《不可毀滅的生命》《空襲下的母親》,唐一禾的《女游擊隊員》《七七的號角》,王式廓的《平型關大戰》等作品,抒發了高昂的愛國激情。

木刻畫和連環畫以其大眾性、宣傳性、教育性等特點,成為抗戰主題美術作品中的重要形式。1938年7月,連環畫《大戰臨沂》再現了血戰臺兒莊的悲壯場面。著名木刻家賴少其的《抗戰門神》,在1939年春節懸掛在桂林以及抗戰大後方的千家萬戶中。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的成員彥涵創作了木刻年畫《保衛家鄉》和木刻連環畫《狼牙山五壯士》《當敵人搜山的時候》《把她們藏起來》《不讓敵人搶走糧食》等作品。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胡一川、羅工柳、雛雅、劉韻波等創作的木刻連環畫《抗戰十大任務》,廣泛宣傳了八路軍抗戰的主要任務。李少言的《日軍守備隊的生活》《八路軍一二〇師在華北》,王朝聞的《姆媽》,古元的《走向自由》《新舊光景》等木刻連環畫,都受到了百姓的喜愛。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徐悲鴻創作的大型油畫《田橫五百士》


漫畫家華君武1938年來到延安,先後創作《肉骨頭引狗》《豐收》《誘降》等作品,以犀利的筆調反映現實。上海的愛國畫家們組成抗日漫畫宣傳隊,在周恩來、郭沫若的領導下,奔赴南京、蘇州、無錫、長沙、桂林、金華等地,以畫筆作武器,宣傳抗戰。1935年,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漫畫形象誕生,張樂平創作了很多抗日救亡漫畫,如《不願做奴隸的同胞都起來了》《一顆子彈必須打死一個敵人》《敵寇臉譜》《日寇投降》、《王八別傳》等。葉淺予的《戰時重慶》,穆一龍的《蜿蜒南下》,高龍生的《國破山河在》,蔡若虹的《全民抗戰的巨浪》,女漫畫家梁白波從女性視角創作的《有千萬個人在等待你,披上這條光榮的頭巾》《站在日軍面前的巨人——游擊隊》等作品極具思想和藝術感染力。


⑥燃燒的文字

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和組織下,文藝工作者以筆為刀槍,以文字為子彈,投身抗戰。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奔赴抗戰前線,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戰鬥力、感染力的文學作品。

在抗戰文學的寫作上,深受淪亡之苦痛的東北作家走在了最前列。蕭紅的《生死場》與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兩篇小說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反響,魯迅將他們列入“奴隸叢書”,並親自作序。隨後,又有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等作品問世。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馬烽、西戎作品《呂梁英雄傳》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丁玲作品《一顆未出膛的槍彈》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田間作品《給戰鬥者》


根據地的小說寫作,以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華山的《雞毛信》,管樺的《雨來沒有死》,孫犁的《荷花澱》,丁玲的《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劉白羽的《五臺山下》等作品為代表,正面表現了抗戰鬥爭的艱苦卓絕與軍民的同仇敵愾。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反映了抗日時期農民和地主之間複雜尖銳的鬥爭。國統區的小說寫作,有巴金《抗戰三部曲》——《火》(共三部),老舍的《四世同堂》,齊同的《新生代》,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等作品。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茅盾的《腐蝕》,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裡》,張恨水的《八十一夢》,揭露了國統區的黑暗面。

詩詞方面,有革命領袖創作的抗戰詩詞,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五律·挽戴安瀾將軍》,周恩來的《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朱德的《太行春感》《出太行》《寄語蜀中父老》,董必武的《吊張藎忱將軍》《挽左權同志》《挽彭雪楓同志》《憶友葉挺》,體現出豪邁的革命精神。田間的詩作《給戰鬥者》充滿戰鬥性,光未然創作了《五月的鮮花》和堪稱民族史詩的《黃河大合唱》組詩。艾青在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深沉而又熾熱的愛。

散文方面,茅盾的《白楊禮讚》和《風景談》最為膾炙人口。《白楊禮讚》借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抗日軍民的讚美;《風景談》熱情謳歌了延安軍民火熱的戰鬥生活。何其芳的《星火集》,巴金的《無題》,李廣田的《圈外》,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夏衍的《此時此地集》等散文集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報告文學創作在抗戰時期很活躍,代表作品有丘東平的《葉挺印象記》《王凌岡的小戰鬥》,碧野的《太行山邊》,蕭乾的《一個爆破大隊長的獨白》,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劉白羽的《遊擊中間》。


⑦血色的熒屏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電影工作者利用電影獨有的聲色畫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1935年,由田漢、夏衍編劇的電影《風雲兒女》拍攝完成,表現了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強烈願望,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抗日救亡的民族最強音。

1938年,中國共產黨創建了第一個電影機構——延安電影團,全名為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袁牧之和吳印鹹帶著從香港購得的全套16毫米電影器材和伊文思贈送的一架埃摩攝影機,攝製了《延安與八路軍》《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白求恩大夫》《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十月革命節》《邊區生產展覽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影片。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延安與八路軍》拍攝現場


《延安與八路軍》由袁牧之導演,上映於1939年,忠實地紀錄了延安與抗日根據地生氣勃勃的面貌和八路軍的戰鬥生活,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戰的光輝戰績,形象地表現了“天下人心歸延安”的主題。《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又名《南泥灣》,拍攝於1942至1943年,紀錄了三五九旅指戰員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克服重重困難開荒種地、挖窯洞、蓋房子、養豬放羊、紡線織布、土法造紙,把南泥灣變成了塞北江南的真實情景,並且保存了毛主席為影片書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題詞時的珍貴鏡頭。


⑧激昂的口號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山西洪洞縣城的抗日標語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浙江泗安縣的抗日標語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日本官兵觀看《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抗戰,喚起千百萬民眾的抗日愛國熱情,創作了大量的標語口號,在解放區、根據地、國統區、敵佔區廣泛宣傳,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要種族不滅,惟抗戰到底!”“萬眾一心,誓滅倭寇!”“停止內戰”“爭取民主”“實現抗戰”“還我河山”“抗戰建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只有抗戰才是出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要幫助日本人來壓迫中國人”“中國同胞聯合起來”“加強必勝信念,堅持抗戰主張”“兵民是勝利之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知識分子必須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自力更生”……


⑨永恆的瞬間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石少華拍攝的《地道戰》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沙飛拍攝的《號角》


沙飛、吳印鹹、石少華、鄭景康、羅光達、顧棣等紅色攝影師,捕捉了大量真實而珍貴的場景。沙飛的《戰鬥在古長城》《號角》《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邊區婦女為前方戰士做軍鞋》,吳印鹹的《白求恩在河北進行戰地手術》,石少華的《地道戰》、《子弟兵母親戎冠秀》,鄭景康的《豐收1943》,羅光達的《金頂妙峰山的哨兵》,李途的《狼牙山五壯士負傷生還兩英雄》,徐肖冰的《彭德懷在百團大戰前線》,蘇靜的《平型關大戰》,劉沛江的《收復察哈爾後城》,羅光達的《送信》,趙烈的《我們是抗日小兵》,以及《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毛澤東接見印度援華醫療隊》《毛澤東會見斯諾》《切斷敵人的供給線》《捧起白米飯想到八路軍》《血的控訴》《日寇燒燬普陀寺》等攝影圖片,成為抗戰歷史的經典;《晉察冀畫報》《山東畫報》《冀熱遼畫報》等十幾種畫報先後創刊,僅《晉察冀畫報》就保留下近4萬張攝影底片;晉察冀軍區舉辦影展50多次,延安舉辦過如“巴蘇華大夫的抗戰前線影展”、“百團大戰影展”、“八路軍120師攝影科照片巡迴展”等攝影展;創作了大量“土畫報”、“攝影牆報”、照片紀念章、戰鬥畫片等抗戰宣傳品。 ⑩戰地的號角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八路軍129師的先鋒劇團

記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戰時期的人民抗日劇社


抗戰文藝演出小分隊也是一支抗戰的隊伍,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沒有文化軍隊的配合,我們的鬥爭是不能成功的。

當時,延安有一支規模浩大的文藝大軍,一是原來陝北蘇區的文藝隊伍;二是來自中央蘇區的文藝隊伍;三是從國統區來延安的大批文藝家,其中不少是作家、文藝評論家、戲劇家、詞曲家、攝影家、電影家。據統計,抗戰期間延安的文藝團體達70多個。在抗日救亡的政治背景下,1937年11月,延安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次年又成立了邊區文化界抗戰聯合會。自1940年1月,邊區文協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後,戲劇演出團體大批湧現,主要有人民抗日劇社、抗戰劇團、西北戰地服務團、民眾劇團、魯藝實驗劇團、烽火劇團、工餘劇人協會、青年劇院、延安雜技團、西北文藝工作團、延安平劇研究院等。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郭沫若主持的以進步文藝工作者為主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積極開展抗戰文藝運動,足跡遍及中國和東南亞,產生了很大影響。

晉察冀邊 區有一大批活躍在敵後的文藝尖兵,如抗敵劇社、火線劇社、戰鬥劇社、戰線劇社、七月劇社(奮鬥 劇社)、衝鋒劇社、火線劇社、北進劇社、前鋒劇社、前進劇社(創造劇社)、前衛劇社、前哨劇社(國防 劇社)、挺進劇社、長城劇社、尖兵劇社、華北聯大 文工團、鐵血劇社(群眾劇社)、回民支隊抗戰劇 社、新世紀劇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