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恭親王當了皇帝,清朝會是怎樣的結局?

zhubaoping1188110259


恭親王天資聰穎,非常能幹,還很有見識,這沒錯。可惜,就算他當了皇帝,我認為依然改變不了清朝的大局面,依然改變不了清朝逐步走向衰弱,最終滅亡的結局。理由如下:



確實,恭親王和四哥咸豐皇帝相比,要強得多。恭親王聰明,懂得變通,容易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不守舊,這些優點都是古板守舊的咸豐所不具備的。但是,有很多根本問題,恭親王並不能解決。

首先,他無力改變旗餉。大批的閒散旗人,每年要從國家領取大批銀子,供其生活。這些旗人不事生產,不勞而獲,已經成為了國家和蛀蟲,他們每年領取的錢糧,幾乎佔了國家經濟收入的四分之一。對這批蛀蟲,恭王爺再恨再惱,也不敢不給,因為他們是滿人,是大清國的根。

其次,面對諸大臣,恭王爺即便貴為一國之君,恐怕也無力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政治革新。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很明顯,要想崛起,要想不被人欺負,除了革新變革以外,無路可走。日本就是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現代化軍事工業強國。變法革新是要流血的,日本的變法革新是建立在倒幕戰爭數萬條人命上的。大清國當時的局面,要想變法圖強,必然會與元老派,守舊派爆發激烈衝突,甚至戰爭。內憂外患下的恭親王是不是有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去做一次變革?我看不會。即便真的變革成功了,也喚醒了臣民,或許中國真的可以崛起了,但大清國一定是沒有了。因為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後,從恭親王本身來說,他才智過人,敏而好學,但有兩個致命傷。第一,上面已經提到,他無法擺脫自己是滿人這個身份,這就註定了他的一切變革,都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觸及真正的問題所在。第二,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君。在很多關鍵時候,當他有能力去改變一些事情和時候,當有很多人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往往會猶豫,會思考,會最終做出一個四平八穩的決定。這種性格,適合守成,並不適合在一個混亂的局面裡,做一個乾坤獨斷的英明之主。恭王爺還差了一點火候,在他哥哥死後,恭親王,兩宮和八大臣之間微妙相處時,他不是沒機會,也不是沒人勸過他,可他最終選擇了給嫂嫂做嫁衣,讓很多對他寄予厚望的人,扼腕嘆息。

總而言之,即便道光皇帝在臨終前,把江山不給咸豐,而是交給能幹的鬼子六(恭親王喜歡洋人的物件,人稱鬼子六)。我認為一方面,他的出身和性格,決定了他無法改變晚清的頹勢。另一方面,清朝氣數已盡,此乃歷史大勢,滅亡是早晚的事情,恭親王無力扭轉乾坤。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對清朝的結局影響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假如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會不會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清廷內部的震動並不是很大,道光皇帝和大多數清廷官員只是把第一次鴉片戰爭看作是發生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一次小規模衝突,由於沒有近代國際關係的概念,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中的割地、賠款、開發通商口岸等條款均被清廷視為對“外夷”的恩惠,而領事裁判權、關稅自主的相關條款,亦不被清政府視為司法主權和關稅主權的喪失。

(恭親王奕訢)

咸豐皇帝剛剛上任的時候,對待西方列強的態度十分強硬,也非常排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咸豐皇帝在奏摺中還有“以示羈縻”的說法,清廷依然用“朝貢體系”來處理與英、美、法等國的關係,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個原因之一。

這一時期的奕訢在政治上並不受咸豐皇帝的重用,我們也很難看出奕訢是否已經意識到了世界形勢的變化以及清朝的落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大多數的清廷官員並沒有真正驚醒。

既然,整個清廷都還在“酣睡”之中,還沒有近代國際關係的概念,那麼,縱然是道光皇帝選擇了一個個人能力比較強一點的奕訢當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樣會發生,清廷也不會主動迎接新變化。

(西方人繪製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戰爭場景)

第二: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清朝會不會實現君主立憲?

清朝官員真正意識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認識到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奕訢被咸豐皇帝任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三國的談判,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並有“鬼子六”的綽號。所以,奕訢與其他官員一樣,思想觀念都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發生轉變的。

(1860年的圓明園,對清廷震動最大的事件,其實是英法聯軍攻入京師,併火燒圓明園。)

既然奕訢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思想觀念有所變化,那麼,他當不當皇帝,與清朝的結局並無多少影響。咸豐皇帝在個性上雖然有點懦弱,但是他的妻子慈禧太后在個性上更強悍,執掌清朝中樞權力達半個世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慈禧可以代替奕訢和咸豐,奕訢當了皇帝,肯定也是贊同搞洋務運動,慈禧太后至始至終都支持洋務運動,那麼在洋務運動期間,奕訢當皇帝執掌朝政與慈禧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給清朝帶來的結局是一樣的,除非奕訢的思想觀念比慈禧太后更先進,但是,在洋務運動期間,我們絲毫看不出奕訢有維新變法的想法。

晚清時期,一個在個性上強悍一點的皇帝與一個在個性上稍微懦弱一點的皇帝,對清廷政局的影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更先進的思想觀念,能否像日本一樣,進行維新變法,清政府如果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就實行了維新變法,清廷也許就不會滅亡,而等到簽訂《辛丑條約》之後才搞新政,恐怕已經喪失了最佳時機,所以,1900年之前,是否搞維新變法才是對清朝政局起決定性作用的事情。


騰飛說史





我是 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如果說,道光臨終遺詔讓恭親王奕訢當皇帝,但就實際而言,結果基本都一樣,區別不大。換言之。當皇帝和當親王角度不一樣。完全是兩個概念。

當1850年。道光駕崩的時候,滿清已經走向衰敗,封建社會已經走向他的盡頭,他的社會制度根本無法完成自我的革新和中興。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不是誰當皇帝就可以改變的,希望滿清的皇帝自我革命,完成君主立憲實在是有些可笑。維護自身統治集團的利益是奕訢的唯一和必然選擇。唯一的區別就是滿清入關不是十個皇帝,很有可能到奕訢兒子繼位以後就得退位。

但必須指出的是,恭親王立經晚清3朝,咸豐,同治,光緒。晚清的政治,軍事,外交,都和恭親王主政是密不可分的,就個人能力而言,恭親王遠遠勝於他的四哥咸豐,但當臣和皇帝完全是兩個概念和意識,不可同日一概而論。在晚清那個時代,如果不 從制度上革新,僅僅依靠個人能力妄圖取得成功,簡直有些痴心妄想。恭親王能力是有,但他必須首先維護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他不可能提出並實現君主立憲制度,如果在外力的強大壓力和簇擁下,恭親王也許會完成君主立憲的改革,但僅僅是也許,絕非必然和肯定。

恭親王是英明果敢,處事精明,但也僅僅是在皇族內部而言,而在和他同一時代的歐美國家的領導者相比,大概比的資格都沒有,別說和他們,就是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相比,遜色也是不少吧。

恭親王當皇帝,也許會延續大清的國祚,但根本結局不無法改變,恭親王能力再高也挽救不滿清的覆滅,這是歷史的必然,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已經讓封建帝制走向了他的盡頭,奕訢再有覺悟和能力,退一萬步說以壯士斷腕革自己的命,也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恭親王至多是個崇禎而已。


清水空流



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個人覺得真的有可能改變清朝的命運。但可惜的是奕訢“空有帝王之才,卻無帝王之福”,有些事不是他能左右的,但如果他當了皇帝,一切就可能都不一樣了。咱們在這就簡單暢想一下,如果奕訢當了皇帝,他會怎麼改變清朝命運?會有什麼舉措?

加大中西方交流


推廣頒佈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提升國防以及軍事改革,能夠較早實現軍事科技工業化。也能儘快從“天朝上國”的白日夢中醒來,早日開放社會,跟其他國家(西方發達國家)進行外交交流,進到大國的責任(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不被世界拋棄)。

對內解放思想


鼓勵國內工商業者,向西方學習跟西方交流或貿易,提前實施“洋務運動”,加快社會現代化和工業化。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政治體制改革

如果奕訢是皇帝,慈禧就沒有垂簾聽政的可能,也就不會出現後來一系列的荒唐事(挪用軍費修園子,向西方11國同時宣戰,甲午海戰也有可能不會敗的那麼慘)。還有就是“戊戌變法”有可能不會失敗(很有可能還提前變法成功)。


當然歷史不能從來,也沒有如果,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美好願望。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改變未來,為我們的國家更好而努力。我們要以史為鑑,不能讓被蹂虐的歷史重演,願中國越來越好,越來越繁榮,越來越強盛。加油!加油!


我是“不被洗腦,獨立思考”的象牙公社,期待您的關注


象牙公社


恭親王奕忻,本身的能力也是一般。還不如慈禧太后呢,在咸豐皇帝死後,恭親王完全有機會取而代之。但是結果呢?是慈禧太后控制了朝政,所以恭親王的政治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是清初時,多爾袞就能夠成為皇父攝政王。恭親王並沒有這樣的實力,所以由他來領銜的滿清政府最終的結果也並不會比由慈禧管理的滿清政府好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