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零零發
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文宗咸豐帝之弟恭親王奕訢,因病,歿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
《清史稿》諸王列傳載:“二十四年,授宗令。王疾作,閏三月增劇,上奉太后三臨視,四月薨,年六十七。上再臨奠,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諡曰忠,配享太廟,並諭:‘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
一、
恭親王一生浮沉,數起數落。奕訢少年時,道光帝曾有託付大業之意,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更為仁孝的咸豐,而封奕訢為恭親王,輔弼其兄長。
奕訢的優點在於有自己的定見,眼界開闊不保守,曾數次挽救清朝於危亡之間。但奕訢年輕時,性格比較張揚,不懂隱忍,為此吃了很多次虧,一直被上位者所打壓。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後,奕訢連續十年被投閒置散。
甲午戰敗後,恭親王被重新啟用,但其時已經年老,精力已衰,且年輕時吃了鋒芒太露的苦頭,處事已經粥粥如畏,沒有了年輕時的衝勁。在其主持之下,通過了與日本所簽訂的《馬關條約》。
二、
奕訢臨終前的具體情形,官修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實錄中有簡單提到,“朕(光緒)奉皇太后三次親詣邸第看視,王氣息僅屬,殷殷以國事為憂。”
根據當時一些報章筆記的記錄,光緒這幾次探視中,恭親王留下了幾段遺言。
第一段記載在胡思敬的《戊戌履霜錄》中,恭親王說:“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也。”
第二段是當時《申報》上記載的一個小故事。光緒問朝中誰可重用,奕訢對曰:“除合肥相國積毀銷骨外,京中惟榮協按祿,京外惟張制軍之洞及裕軍帥祿,可任艱危。”光緒又問:“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奕訢說:“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三、
從上面這兩段話中,也反映了恭親王的一些政治見解:
一是對之前的甲午中日戰爭,恭親王本不贊成開戰。
二是如今時事艱危,應重用李鴻章、榮祿、張之洞、裕祿這些謀國老臣,不可輕用新人。
三是不看好康有為主張的維新變法。
恭親王不看好康有為的變法,並非反對變法本身,而是不看好康有為這個人,認為其言過其實,過激的變革會給國家帶來災難。
後來因戊戌變法導致戊戌政變,因戊戌政變導致己亥建儲,因己亥建儲導致庚子拳亂,因庚子拳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讓大清國的根基徹底淪陷。恭親王臨終之囑,可謂極具先見之明瞭。
搞哥讀史
奕訢,因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壓而沉沒。
奕訢最後的結局就是“死”,怎麼死法?
1
在咸豐皇帝時期,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由於奕訢是清朝統治集團中、最早與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員,所以,奕訢在推動洋務運動發展、清朝對外交流活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奕訢反對一味向侵略者示弱,主張利用、發動清政府的軍隊和民間武裝力量,勇敢地還擊從大海上岸的侵略軍。
對待外國的侵略,奕訢多次主張用應戰迫使敵人和談。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咸豐皇帝跑到承德躲避,奕訢與西方帝國交涉、並簽約。
英、法、俄的侵略者,普遍對奕訢產生良好印象。
也是在議和期間,奕訢籠絡了勝保、為自己在辛酉政變中取勝,積累了軍事資本。
2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奕訢大力支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進行洋務運動,重點興辦軍事工業。
奕訢幾次向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奏請重用曾國藩,促進了清朝的興旺。
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為興辦洋務運動,奕訢榮獲“六賢王”的美譽。
3
在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奕訢逐漸變得卑微、屈從。
中國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就是奕訢簽訂的條約。
4
奕訢的作用發揮最充分的,就在參與辛酉政變,協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大權。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
載淳年齡太小,咸豐帝遺詔指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奕訢被排斥在顧命大臣之外,加深了奕訢與載垣、肅順等人的矛盾。
咸豐帝去世後,奕訢利用與勝保、弟弟奕譞等人比較好的關係,調動京城守衛軍隊,發動政變,成功消滅了政敵肅順等人,協助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
5
恭親王奕訢身兼數職,既是宗人府宗令、又是總管內務府大臣,將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的主要權力牢牢掌控在手中。
同時,奕訢全面主管清朝外交事務。
奕訢基本上全部攬下了清朝的內政與外交大權,登上了權力頂峰。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6
權力慾望十分強烈的慈禧太后,看見奕訢如此輝煌,不可能無動於衷,她在等待合適的理由、等待恰當的機會、等待該出手的時候。
1865年4月,編修蔡壽祺上奏彈劾奕訢。
蔡壽祺指責奕訢大權獨攬、索賄受賄、徇私舞弊、驕奢淫逸。
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慈禧太后下旨查辦奕訢。
只用了7天時間,慈禧太后就以“目無君上”的罪名,免除了奕訢的議政王職務。
奕訢遭遇了十分沉重的打擊。
7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奕訢失去了一位合作盟友,力量更加單薄、膽量越發變小。
政治生涯中的滾滾浪濤,已經將奕訢敢作敢為的稜角打磨殆盡,奕訢銳氣幾乎全部外洩。
每逢大事,奕訢畏首畏尾,不敢提出、也沒有應對策略。
尤其是在中法戰爭中,奕訢仍然主政軍機處,可是,他不敢確定是戰、還是和。就在猶猶豫豫中,戰爭取勝的機遇全部喪失,清朝軍隊連連失敗。
1884年,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失敗,慈禧太后下旨:奕訢“委靡因循”,免除所有職務,奕訢的全部親信也被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中剔除出去。
奕訢再一次遭到了政治生命中的重創。
8
念及在自己跳上政治舞臺、實現垂簾聽政、登上清朝皇權最高峰等一系列歷程中,奕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慈禧太后剝奪奕訢政治權力的時候,也給予一些物質上的關照。
慈禧太后賞賜奕訢領取親王的雙倍俸祿;
慈禧太后為奕訢增添頭等護衛、二等護衛各一人,又增加三等護衛2人;
奕訢60歲大壽時,慈禧太后派人僱請北京最著名的戲班譚鑫培團隊,在恭親王府中舉行壽辰慶典。
9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需要有人進行善後事宜,慈禧太后再一次啟用奕訢。
由於政治能力退化,奕訢無所作為,只是掛有領班軍機大臣和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的頭銜。
10
奕訢大膽挪用軍費,為慈禧太后舉辦60歲大壽慶祝活動,讓慈禧太后非常高興。
慈禧太后表彰奕訢“妥慎周詳”,並且親自手書“錫福宣猷”匾額一方、賞賜給奕訢;
後來,慈禧太后又御書“長壽”書法作品一張賞賜給奕訢。
11
戊戌變法期間,奕訢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場上,極力反對、阻撓變法維新,所有維新之舉,奕訢一律反對。
12
1898年4月,奕訢病得很重,慈禧太后多次上門探望。
1898年5月29日,奕訢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67歲。
光緒皇帝親臨現場參加祭奠活動,並且輟朝5天,穿孝服15天。
光緒皇帝賜給諡號一個“忠”字。
晚清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水域,奕訢是漂浮在水面的一個大球,慈禧太后根據自己的意願,任意按壓、拉提,使得奕訢浮浮沉沉;
奕訢也很像一顆氣球,線索拴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升空還是下落,全由慈禧太后掌控。
岳飛的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仔細研究奕訢,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個滿清的功臣。
這個外號鬼子六的傢伙,其實比他四哥咸豐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道光沒有選擇鬼子六做皇上,屬於有眼無珠。
事實上,奕訢雖然是親王,但一點沒有滿清貴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頗能接受新鮮事物,銳意進取。
但是奕訢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馬屁拉關係,最終沒有成為皇上,也成為過河拆橋的可悲卒子。
咸豐上臺以後,對奕訢是打壓的。咸豐其實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訢。而奕訢幾乎是當時滿清貴族裡面最強的幾個,咸豐的兒子估計也仍然不是他的對手。
所以,咸豐不但生前儘量排斥奕訢,甚至死時都不允許他來熱河弔孝,其實就是限制他的權力。
然而,咸豐做夢也沒想到,連字都不認識幾個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後聯手奕訢幹掉了肅順等八大臣,掌握了軍權。
只是,當時的慈禧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半文盲婦女,壓根不懂得治國,所以國家大事交給奕訢這個議政王負責。
而奕訢坐這個位子,也很稱職。他一方面大搞洋務運動,一方面將主要軍事力量用於對付太平軍和捻軍以及西北迴孽叛亂。
事實證明,洋務運動雖然算是扯了一個大淡,最終在甲午灰飛煙滅,但至少延長了滿清30年陽壽。
而盡全力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西北迴孽叛亂,也為滿清延長20年陽壽。
如果不是奕訢,恐怕甲午戰爭壓根不可能有什麼黃海海戰,什麼鐵甲艦打仗,而是日軍摧枯拉朽攻入中國腹地,滿清亡國。
只可惜,奕訢此人壓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這傢伙性格頗為有趣,薩沙很喜歡他。奕訢平時平易近人,酷愛布庫摔跤,經常去旗人視為的相撲營打架。因為他乾瘦又不高,經常被人打敗,摔在地上,他也不說什麼。
薩沙記得有一次,奕訢和一個大胖漢摔跤,眼見就要輸。傍邊奕訢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聲出左腿,結果打贏了。
誰知道大胖漢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這是奕訢,勃然大怒,怒罵:兩個人摔跤,傍邊還有人指點,這他媽要臉不要?
奕訢這才下不來臺,高呼:混賬東西,我是王爺。來人,給他們點厲害嚐嚐。
結果旁邊圍觀的旗人趕忙勸:王爺贖罪,他們都是粗人說粗話,不要和他們計較。
被罵的奕訢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後還是來摔跤。
旗人對奕訢很愛戴,認為他毫無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爺。
但是,因為他的這種平易近人,讓慈禧太后很不滿認為他不顧身份,多次訓斥他。
同時,慈禧太后當時希望獲得所有權力,奕訢這人如果識相,就應該主動交權,不然恐怕性命難保。
誰知道,奕訢這人脾氣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說:大膽奕訢,沒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議政王的位子。
奕訢竟然硬頂:臣不明白了,議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麼變成太后賜的了。
結果呢?
推翻肅順剛剛4年,1865年慈禧就廢除了奕訢議政王的職務,從此奕訢開始夾起尾巴做人,權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訢也全力推進洋務運動。
可以說,奕訢作為體制內的人,推行洋務運動已經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還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對,1884年把奕訢剩下一點點權力也廢除了,讓他退休。
直到甲午戰爭慘敗,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訢的才華,又讓他當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只是此時奕訢已經六十多歲,身患各種疾病,又老又病,難以勝任,沒幾年就死了。
一般認為,奕訢是從道光開始,皇族中最有才華的一個人。
遺憾的是,他的本質任然是維護滿清腐朽統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務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國滅亡的命運。
其實,一個人往往因為自己所處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發揮。
如果奕訢是個革命黨,他恐怕更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吧。
薩沙
歷朝歷代,實權派二號人物很多結局都不能善終,恭親王奕訢算好的,幾經沉浮,最終的結局雖黯淡,但總歸還是得了個壽終正寢。
評價風雲人物,人生謝幕前後能否得到足夠的尊重是一個重要標尺。恭親王在這一點上,還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親王病重期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都曾親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種方式對恭親王本人表示關心、慰問,帝后二人還就恭親王身後的國家大事,與之進行了深入而坦誠的交談。
恭親王對於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著什麼,在這一刻很明瞭。
據說,恭親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對光緒交代了兩件事,一個是告誡,一個是推薦。
恭親王告誡光緒,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當光緒詢以朝中人物誰可大用時,恭親王首先提到了李鴻章,但因他甲午戰敗積謗太多,一時難以重用,跟著他又推薦了三個人,朝中可重用榮祿,地方可重用張之洞、裕祿。
光緒最後又問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師翁同龢。恭親王毫不猶豫地說,翁同龢是國家罪人,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交代完這些,1898年5月29日,農曆四月初十,長期擔任大清”總理“並受封世襲罔替親王爵位的愛新覺羅·奕訢,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65歲。
恭親王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親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對其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賜諡號為”忠“,配享太廟,入京師賢良寺。此外,慈禧太后還特別下令”輟朝加兩日“,朝中服喪從3天改為5天,同時,皇帝素服十五天,這是有清一朝人臣罕見的哀榮。
與恭親王掰了三十年手腕,慈禧太后最終送出一個”忠“字,這裡應該有感激,有無奈,也有愧疚。
對這個”忠“字,民間有個更直接的解釋,恭親王奕訢,一生為奴。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之所以能繼承大寶,眾多野史演繹都將他描述成了投機取巧者。道光狩獵考察的時候,故意不殺生;道光病重時,專心跪地痛哭。靠著這一套專攻仁孝的表演,他最終贏了文武雙全、鋒芒畢露的奕訢。
還有另一種說法更誇張。說道光最先立的太子乃是奕訢,按立儲家法將名字寫在黃綾上的時候,被一個內監看到”末筆甚長“,據此這內監便懷疑是”訢“字,於是其事在宮中便悄悄地宣揚了開來。道光聽聞到傳言,以為奕訢暗自揣摩聖意,四處散播,不夠成熟持重,難以擔當大任,故知而惡之,乃將奕詝代替了奕訢。
很顯然,所有的野史演繹隱隱中都有為奕訢鳴不平的味道,而這種心有不甘又不得不甘的心態似乎也伴隨了奕訢的一生。
咸豐奕詝也是奕訢額娘帶大的,排行四六的兩兄弟小時候的感情很好,但隨著奕詝登基,忌憚他這六弟的才華能力,不久兩人的關係便疏遠了。
到後來,這種疏遠就成了一種冷酷的打壓。
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京城,狼狽逃往熱河的咸豐為收拾爛攤子,這才重新啟用奕訢。奕訢的能力果然名不虛傳,臨危受命收拾殘局,他不僅贏得了英法洋人的尊重,更藉機在京城培植出了自己的勢力。
這為他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咸豐不久死掉後,屬於奕訢的機會終於來了。慈安、慈禧東西兩宮聯合他以一套縝密的政變計劃最終扳倒了咸豐留下來的顧命八大臣。
政變成功後,奕訢與兩宮分權,晚清就此出現了兩宮垂簾聽政和親王輔政並行的格局。
這階段,奕訢權傾朝野的同時,也為清廷帶來了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沒有奕訢的即定調又理事,清廷敗亡可能得提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奕訢給腐壞的清廷續了命。
要說這階段的奕訢沒有”多爾袞“之心,可能也不客觀。
但因為他的威望尚有欠缺,性格也不夠剛猛,加之慈禧又是百年難遇的政治女強人,所以在必然而來的權鬥中,他慢慢地就敗下了陣來。
聯手共治僅僅過了四年,慈禧便祭出狠手,一舉拿下了他的”議政王“頭銜。
這意味著什麼?他不再是權力的主宰,從此成了帝王家的奴才。
但因為其人確實有治國大才,慈禧將他的身段打壓下去後不得不繼續用他,這一用就是二十年。
這是奕訢勞碌的二十年,也是他伴君如伴虎的二十年,也是他一步步沉淪下去的二十年。
到了1884年,慈禧以“委靡因循”為藉口,徹底擼去了他的一切職務。說白了,才能榨乾了,終究還是不放心,只能徹底拿下。
奕訢真正銷聲匿跡,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此後他在家賦閒了十年。
這十年,奕訢是個什麼心態呢?
這十年,奕訢常去京西古剎戒臺寺。戒臺寺內有棵”臥龍松“,馳名京師,很少題字留墨的奕訢,卻為這棵樹題了”臥龍松“三個字。
如此不避嫌地自比”臥龍“,心境何等地悲鳴!
十年後,1894年,清廷再陷危局,無人可擔大任下,慈禧又一次把奕訢抬了出來。只是此時的奕訢再不是那個救危局的恭親王,他的鋒芒已被磨光,身體也壞了。
碌碌無為苦撐四年後,終於撒手人寰。
從首次登上權力舞臺處理1860年的危局,27歲恭親王的面相就給人滄桑苦命的感覺,這大概也是皇權邏輯下的一種宿命。
一步之差,一世深淵。
黑句本
一個本有機會改變晚清政局的皇嗣
清朝皇室後期,庸君輩出,雖然都不是昏君,但是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從道光帝開始,真的是一個比一個完蛋草。
其實,道光皇帝如果選擇鬼子六奕訢繼承皇位的話,估計晚清的局勢斷然不會這樣緊張。
道光皇帝一共九個兒子,在道光選擇立儲的時候,前面三個兒子已經夭折,最有競爭力的兩位皇子,一個四皇子奕詝,另一個是六皇子奕訢,兩個人相比,奕詝雖然愚鈍一點,卻是嫡長子,六皇子奕訢不是嫡長子,但是其母親更受寵愛,而且奕訢智商在線。
在清朝時期,不看重嫡長子繼承製,整個清朝立太子的皇子寥寥無幾,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只有奕詝這獨一份。
關於道光為何會選擇奕詝當皇帝,也是歷史一個謎題,野史中說奕詝在道光面前假裝仁慈,這個真假就不知道了,但是說到兩個人對清朝的貢獻,奕訢是遠遠大於咸豐的,咸豐這個人柔弱寡斷倒是真的,無論內政外交都沒有什麼建樹。
相反,奕訢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是巨大的,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不思進取,因此又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在位期間並沒有解決清政府的內外交困,一方面是國內的太平天國來勢洶洶,另一方面是英法聯軍攻入中國。
辛酉政變後與慈禧共同推動洋務運動
咸豐在出逃北京之前任命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全權督辦與英法講和,在這個過程中,奕訢也掌握了一定的權力。
咸豐經過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壓力,在熱河一命嗚呼了,臨時之前立慈禧的兒子為皇帝,是為同治皇帝,同治當時只有六歲,咸豐擔心“子少母壯”,又採取了顧命八大臣來輔政(上一波顧命大臣是康熙繼位時期的索尼,鰲拜等人)。
顧命八大臣跟奕訢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當時的情況下,慈禧抓住了這個矛盾,與皇后慈安聯合奕訢發動辛酉事變,將顧命八大臣團伙給打誇,最終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格局,對於慈禧和奕訢也是一個雙方都比較滿意的結局。
奕訢在辛酉政變後,擔任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真正長官了清朝的軍國大事。
在此期間,奕訢主要乾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借師助剿”挫敗了已經處於頹勢的太平天國,第二件就是大肆啟用有能力的漢人,發動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時留下的工廠)
對於晚清的近代化,以及同治中興時代的來臨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甲申易樞後,奕訢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這並不能表明奕訢和慈禧之間就沒有矛盾,實際上,兩個人有著深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無論是在政治理念,還是為人處世上,慈禧和奕訢都表現出很大的矛盾。
雙方的合作也是基於對共同敵人肅順集團的打擊,在以肅順集團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被幹掉後,兩個人的矛盾就逐漸凸顯。
慈禧擁有極其強烈的權力慾,因此必然不允許別人和他分權,在辛酉之變後的十幾年中,慈禧與奕訢還能夠維持磕磕絆絆的關係,一直到中法戰爭時,慈禧藉口是奕訢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整個鍋都甩給了奕訢(慈禧最擅長甩鍋),最終使得奕訢 “一切差使, 並撤去恩加雙俸, 家居養疾” 。
可以說奕訢的職務是一擼到底,此次政治變動被稱為甲申易樞,雖然影響不大,但是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這標誌著從辛酉政變以來的太后與親王同治聯合執政的結束。
此後奕訢一直閒賦在家,遠離權力中心,一直到甲午戰爭失利後,奕訢才被重新啟用,但是這個時候的奕訢已經無法與慈禧相抗衡了,1898年66歲的奕訢一病不起,最終病逝。
奕訢屬於晚清貴族中鮮有的比較有能力,熱衷於實幹的改革家、政治家,然而歷史沒有給奕訢更多的機會去證明自己,如果奕訢能夠取代慈禧,把持朝政,清朝即使是落幕,也會相對華麗一點吧!
史論縱橫
恭親王奕訢歷經父親道光,哥哥咸豐,侄子同治,侄孫光緒,一後慈禧,四帝一後五朝統治,可以說從恭親王奕訢的個人人生歷程便能帶來一部晚清興衰史。
那麼恭親王奕訢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說起恭親王奕訢,有書君便會憶起高中老師說過的話:道光帝在立奕詝還是奕訢為太子時曾經左右為難,若不是立嫡思想戰勝了立賢思想,說不定聰慧能幹,文韜武略的奕訢便是清朝一個頗有建樹的皇帝。
縱觀恭親王奕訢一生,每一次都在清朝的風雲變幻之際力擔重任,幾次與皇權失之交臂,又數次捲入重大歷史事件,數次遭到貶斥。
恭親王奕訢的人生幾經沉浮起落,1850年17歲入恭王府,在恭王府生存了48載,書寫了一部像坐過山車般跌宕起伏的傳奇。
一起鎮壓農民軍,一落為母表孝心
1852年恭親王奕訢獲准內廷行走,剛走馬上任不到一年,便遭遇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打到了北京城。
恭親王奕訢在清廷危難之時委以重任,第一次當上軍機大臣,便知人善任,重用足智多謀的漢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經過多年的奮戰。
終於鎮壓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軍,化解了清朝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危機,盡顯其軍事才能和政治才幹。
然而在1855年,因為恭親王奕訢生母康慈太妃病重,恭親王奕訢向咸豐帝提出給生母康慈“太后”封號,咸豐本沒此意,但念她曾經撫養自己長大,封她為“康慈皇太后”。
9天之後,康慈太后便薨了,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只有8個字,而且葬入了道光已經為她準備好的妃園陵。
這讓恭親王奕訢很不爽,於是在咸豐面前據大清祖制力爭為生母康慈皇太后要諡號為12個字,神位入太廟,單獨建陵。
這過份的要求讓咸豐大發雷霆,咸豐是遵照父親的遺願的安排太妃身後事的,於是削了恭親王奕訢軍機處大臣之職,讓他去上書房讀書思考為臣忠君之道。
二起簽約穩戰局,二落咸豐留遺囑
然而時勢造就英雄,1860年,英法聯軍把戰火燒到了紫禁城,咸豐和慈禧逃往熱河,任命奕訢為欽差大臣,同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恭親王奕訢外交才幹得到彰顯,穩定了戰局。
那咸豐皇帝自知命不久矣,在把皇位傳給同治時,找了八個顧命大臣,但因忌憚恭親王奕訢權勢與能力,害怕兒子無力駕馭,便把恭親王奕訢剔除出局。
三起助同治中興,三落遭慈禧打壓
然而咸豐帝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妻子慈禧、慈安卻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控制了八個顧命大臣。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也因為扶持兩宮太后被授議政王、軍機大臣等職,大權在握。
在這期間,他力輔同治皇帝,讓晚清政府難得一現政和清明之景,時為同治中興,恭親王也因此得“賢王”美譽。
可正當恭親王奕訢準備放開手腳,大幹洋務運動的時候,想師夷長技以制夷,興建近代軍事,興辦教育,建北洋水師……
卻遭到慈禧守舊思想的打壓,兩宮太后下令罷除恭親王奕訢一切職務,後來請了好幾撥人求情並且自己上摺子請罪,才留下了軍機大臣等職,但是議政王這個頭銜卻被擼了。
1884年,恭親王奕訢因“甲申政潮”,當時御史追責奏摺一上,早就對恭親王奕訢不滿,想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借題發揮,立馬發佈懿旨開去奕訢一切差使,令他在家養病。
這次罷黜讓奕訢在家閒賦十年之久。反覆的打擊與罷黜,人生如浮萍沉浮不定,消磨了他的毅力和勇氣,恭親王已無往日的雄心壯志,他的銳氣盡失。
這十年裡恭親王奕訢寄情山水詩詞,不問政事,做起了逍遙王爺,或讀唐詩宋詞,或在山水間暢遊,或者和朋友圍爐下棋寫詩作畫。
八卷的《萃錦吟》便是這十年的力作。
四起指揮甲午海戰,四落積疾病死榻前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以為奕訢還能力挽狂瀾,振興已滿目蒼痍的晚清。
面對強敵奕訢再次被啟用,任命他為總理衙門大臣,辦理一切軍務,心知自己身體欠佳,精力不濟的奕訢還是心繫家國安危,毅然走馬上任。
可這時的他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風采,已老態龍鍾,風燭殘年,辦事風格已無當年的創新思維,更沒當年意氣風發之象,再也不能披堅持利,更沒了戰勝日本海軍的勇氣。
他的北洋水師戰艦,見到敵人的堅船利炮,便催枯拉朽,全線潰敗,全軍覆沒,最後只能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奕訢在這次重啟中毫無建樹,反而因十來年的閒賦生活,已習慣了安逸,突然得到重用,夙興夜寐,廢寢忘食,導致身體透支。
再加上籤訂不平等條約,讓他痛恨自己無迴天之術,沒能挽救大清,他自己都說,恭老六就像個紙老虎!
1898年3月,恭親王的疾病越來越嚴重,慈禧太后曾經三次派光緒皇帝親自探望他,但是毫無起色。
慈禧太后也親自到恭親王府見了奕訢最後一面,兩人盡釋前嫌,但慈禧太后也沒能挽留住恭親王。
1898年5月30日,恭親王奕訢在恭王府病榻上嚥了氣,65人生路就此劃上了句號,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起到恭王府參加祭奠,規格之高,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謂尊榮風光,光緒賜諡號為“忠”,是為忠君,忠於大清江山的典範。
恭親王奕訢不但有配享太廟殊榮,皇帝光緒為恭親王素服15日,輟朝5日,這是作為人臣相當罕見的特殊榮光,光緒帝還告誡大清臣子效法恭親王。
才華橫溢的一代賢王,人生四起四落最後卻以戰敗求和積鬱成疾病死榻前落幕,不免讓人扼腕嘆息。
但後世人們沒有忘記賢王的功德,把恭親王奕訢人生撰寫成《恭親王傳奇》,還改編成電視劇演繹出來,讓我們能一睹一代賢王的風采,賢王忠君愛民的光輝形象終將被後世之人崇敬與愛戴!
賢王的文韜武略,外交才幹為後世所敬仰,他革新工業,強兵富國,為振興中華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載入史冊,永遠銘刻在歷史的功勳薄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晚清政局上,恭親王奕訢影響力極大,足以左右局勢的發展。他原本有望登上皇位。在道光的子嗣中,奕訢能力最強,且為人機敏強幹。咸豐則善於表現出仁孝的一面,更受道光皇帝喜愛。奕訢畢竟能力極強,又跟咸豐關係特殊。
咸豐十歲時,親生母親去世,道光將他寄託在奕訢生母身邊,受她撫育。咸豐繼位後,奕訢不僅獲得親王身份,更破例允許參與朝局。按照清朝祖制,皇子不得干預政務,奕訢卻能入軍機,兼任多個重要職位。
咸豐五年,奕訢生母病危。奕訢想為母親討要皇太后的追諡,以道光皇帝正妻身份下葬。這件事情既困難,也容易。
當年奕訢跟咸豐爭奪儲君位置時,道光為了抬高咸豐身份,定下奕訢生母只能葬在嬪妃陵墓內。現在奕訢為生母討到追諡,不僅打破道光的規定,更在無形中抬高自己的身份。
站在咸豐角度看,他跟奕訢生母有撫育恩情,自然可以答應。只是咸豐對於奕訢的提議,一直含糊其辭,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奕訢誤以為咸豐答應,便傳旨抬高生母身份。但是在奕訢生母下葬後的第二天,他就被皇帝剝奪一切職務,趕到上書房讀書。直到又過了兩年,奕訢才被重新授予職務。
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爆發。最初時,對於這場戰爭,清朝並未有太大的觸動,認為只要佈置得當,就可以順利戰勝對手。
奕訢也是抱著這個想法。但隨著他被複職,對戰爭的深度參與後,開始更深的瞭解到現實的情況。他甚至兩次直接他甚至多次直接反對咸豐皇帝的意見。
而當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咸豐逃往熱河,清朝由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局面,負責跟英法聯軍談判,簽下條約。這次的危機局面,奕訢並非沒有得到幫助。
除了經過一番歷練,讓他跟懂得將來如何處理外交事務。他也藉著這次談判,聲勢大漲,得到朝野讚譽,西洋各國也願意同他接觸。
談判結束不久,咸豐在熱河駕崩。六歲的同治繼位。這麼小的年齡,皇帝自然無法處理政務,咸豐為兒子留下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共同輔佐政務。按照奕訢的能力、血緣關係,本應該在顧命大臣的名單內。
可是,咸豐卻將他排擠在外。但是,這次奕訢只是失勢,並未下野。很快他秘密聯合各國駐華公使,跟兩宮太后聯合起來,一起扳倒八位顧命大臣,入主中樞執政。
掌權後的奕訢,獲得議政王大臣的身份。他開始推行洋務、啟用一批漢人大臣,跟列強交好,鎮壓太平天國。清朝也將這段時間稱為“同治中興”,藉此振奮人心。奕訢也由此被譽為“賢王”。
不過,奕訢的身份在晚清政局上,常常處於一個比較尷尬錯位的情況。他的能力較強,當時的形勢需要這樣的人。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能力,讓他常常受到猜忌。當然,在當時的朝局下,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慈禧便對他極為不滿。奕訢的名號越響,慈禧便越加猜忌。而且,奕訢常常限制慈禧,不讓她過多幹預政事。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就是在奕訢授意下,山東巡撫丁寶楨才會以“違反祖制”的名義,殺了安德海。
慈禧、同治要修建圓明園,奕訢上旨反對。圓明園在同治時期雖然停止修建,但奕訢也差點被奪去鐵帽子王的爵位。
而且,當時不滿奕訢的人,不只慈禧,更有醇親王奕譞。他是奕訢的弟弟,但為人保守,對於奕訢的很多主張,極為不滿。他曾向慈禧上折:“請撅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
奕譞雖然不滿,卻無可奈何。因為朝廷中支持恭親王的人更多。直到光緒繼位。奕譞憑著光緒生父的身份,地位大漲。不過,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慈禧也不敢直接罷免奕訢。當時罷免奕訢議政王身份後,便遭來輿論反對,只能再恢復奕訢衙門大臣和首席軍機大臣的身份。
但是,奕訢推行的很多政策,還是遭到朝廷中很多清流大臣的反對。這些清流歷來主張請戰,奕訢的外交政策極為反對。慈安太后的去世,更讓奕訢在朝堂上更加孤立被動。
而後來與法國交戰的失利,給了慈禧等人藉口,他們藉助輿論,把責任推到奕訢身上,並藉此奪去奕訢一切職位,讓他直接下臺。醇親王在慈禧支持下,開始主持朝局。醇親王闇弱,慈禧更容易控制。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奕訢才被重新起用為總理大臣,總領海軍。但是,經過歷次折騰,奕訢失去銳氣,且變得更為保守。
對後來光緒實行的維新變法,雖然上書議政,提出一些建議,但對於康有為等人的主張,一直較為排斥。這也容易理解。奕訢要保的,畢竟仍是愛新覺羅的大清。時過不久,奕訢病倒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客觀地看,道光皇帝沒有選擇奕訢繼位,等於提前宣判了滿清的死刑,奕訢的能力比咸豐皇帝奕詝要高出不少層級,如果他能成為滿清的掌舵人,或許會改變歷史的走向。可惜這畢竟是如果,後來奕訢雖也有所建樹,但最後仍鬱鬱而終,無法阻止滿清走向滅亡。
道光晚年在選擇繼承人時,一直在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訢猶豫,奕詝年長性格寬厚,奕訢則文武雙全能力超強。道光為了下定最後決心,也對兩個兒子進行了多方面考察。
道光帶著兩個兒子去打獵,奕訢武力值爆表,自然收穫很多,奕詝則沒什麼收穫,只能用嘴忽悠老爸:現在正是春天萬物繁衍的季節,我實在不願意讓小動物們失去母親啊!道光覺得這個兒子正是仁厚,心裡比較傾向於立奕詝為儲。道光病重時,曾把兩個兒子分別找來,問他們關於朝政該如何處理,奕訢將內政外交等事說得頭頭是道,道光十分欣慰,但同時也有不爽:你小子把我死後改如何做都想明白了啊!反觀奕詝則是見到老爸就痛苦,表現得很為道光的身體擔心,道光認為奕詝真是個孝子,於是決定立奕詝為繼承人。
但道光心中又為六兒子惋惜,於是在冊立奕詝為繼承人的同時,親自封六兒子奕訢為親王,並寫進了遺詔,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道光皇帝此舉除了有愧疚之意外,也為奕訢留下了一道護身符。
奕詝雖然靠著忽悠老爹成功上位,成了咸豐皇帝,但他深知自己這位六弟的能力,雖然表面上恩寵有加,但實際上卻是時刻提防。在他臨終時,一口氣為兒子指定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卻把奕訢這位親王排除在外,這明確表達了他對這位六弟的不信任和猜忌。
咸豐病情危重之時,奕訢正在北京主持大局,忙著和列強議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聽說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奕訢數次想去面見皇帝,但都被肅順等人阻攔,以致於他完全被排出在權力核心之外,這讓奕訢十分惱怒,而恰逢此時,剛剛上位的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也都對肅順等人專權很不滿,雙方一拍即合之下發動政變,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如同紙人一般不堪一擊,政權實際落入兩宮太后和奕訢等人手中。
政變成功,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掌握了朝廷中樞的權力,這段時間他展露出了自己的能力,任用曾國藩等人剿滅太平天國、降低賦稅振興經濟、開啟洋務運動興辦工業、制定外交策略等等,雖然未能做到盡善盡美,但起碼讓滿清出現了大亂之後的“同治中興”局面,煥發出最後一點生機和活力。
要幹事業就要有人,這個時期的奕訢身邊,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領的官員集團,實際上控制著朝廷的權力。這對於權慾薰心的慈禧,簡直是不能忍受的,此前因為她對政務及朝廷運轉並不熟悉,所以還仰仗奕訢,但現在已經不同,她覺得自己已經有能力成為舵手,駕駛大清帝國這條船乘風破浪了。於是,慈禧再一次發動了政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甲申易樞”。
事情發生在光緒十年,也就是1884年。當時法國侵略越南,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不想輕啟戰端,最後造成越南局勢惡化,奕訢等人由此遭到彈劾,慈禧太后藉機發難,將奕訢等軍機處人員全班罷黜,醇親王奕譞、慶郡王奕劻等人,奕訢至此徹底退出了政治中心。
新軍機處的特點就是對內、對外政務基本不懂,但對慈禧太后卻惟命是從。正是從這次政變開始,慈禧開啟了專政模式。
離開舞臺中心的奕訢,雖然仍是高貴的親王,但已經被徹底邊緣化,他沒有了往日銳意進取的雄心,卻難得過了十年優哉遊哉的歲月。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慈禧終於又想起了這個善後的老手,重新啟用奕訢為總理衙門大臣,但政局糜爛至此,奕訢也無能為力了!
奕訢於1898年去世,皇帝賜諡號為“忠”,在有清一代,獲得“忠”這個諡號的親王,只有多爾袞和奕訢。或許是因為,他們所效忠的都是滿清江山,而不是某個人吧!
李飛叨
我總結奕訢的一生蓋棺定論就四個字——過剛易折。
這世道總這樣,無論你是為人處世也好,經商從政也罷,總是講究剛柔相濟。
剛而不柔則易樹敵,柔而不剛則易招侮。
內圓外方則最佳,臉要笑,腹要黑。
從某個角度來看,笑裡藏刀,綿裡藏針,倒是處世利器。
就比如我們說咸豐和鬼子六兩兄弟吧!
鬼子六相比咸豐,文才武略都更勝一籌。但道光最後卻選擇了看似軟弱無能的咸豐克成大統。
為什麼?
一、當皇帝不求選最好的人,但選最適合的人。
二、鬼子六處處鋒芒畢露,與道光性格尿不到一塊去。
三、咸豐懂得拍馬屁,抓道光重仁孝的軟肋做文章。
尤其是第三點,鬼子六當年也深知道光重仁孝,但骨子裡的剛直,他就是不願意投機取巧,溜鬚拍馬。
(奕訢)
打獵以獵殺最多為榮。
做事講究一馬當先。
研究透後我們會發現,咸豐恰恰就是那個笑裡藏刀,綿裡藏針的人。用最少得努力,取得最大的回報,方為投資上佳之道。
當然,如果跳出時間來看,我們無疑可以說道光當年是眼瞎的。他只考慮到選一個仁孝君主來愛天下百姓,卻做夢沒有考慮到當時首要的不是愛天下,而是保天下。
(咸豐)
以咸豐的假仁假義能有多大成績,我們都看到了。倘若是鬼子六繼位,滿清江山或可再延續五十年、百年,倒真不好說。
眾所周知。鬼子六是屬於實幹派兼強硬派的。他思維活泛,能夠接收新鮮思想與事物,主張洋務與維新強軍強國抵禦外辱。一度為滿清中興明星。
然而,彗星一閃,曇花一現而已。
自己的哥哥咸豐忌諱自己才能生前不停打壓他。咸豐死後,聯合慈禧慈安發動辛酋政變後沒多久,又被自己嫂嫂打壓。
(慈禧)
鬼子六晚年無所作為。一方面是心灰意冷。一方面是慈禧權勢滔天,被壓得動彈不得。
她連皇帝都說廢就廢,自己又能奈之何?
最終只能鬱悶病死北京跨院。
不書
和碩恭親王奕訢,可以說是晚晴時期的一股清流,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比什麼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強得多。但是時運不濟,這個有機會改變清朝命運的“親王”,在道光、咸豐還有慈禧手上,三起三落,最終鬱鬱而終。
第一起、咸豐三年(1853年)奕訢奉旨在軍機處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道光帝病逝,咸豐登基後,為了拉攏奕訢,又是封官許願,又是賜予宅院,奕訢可以說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只可惜好景不長。
第一落、咸豐五年(1855年)奕訢奉旨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仍令內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處事務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咸豐的養母)病重,奕訢請求咸豐帝晉封為皇太后,咸豐帝含糊著勉強答應了,奕訢立即傳旨冊封,導致咸豐帝不滿。在康慈太后安葬後的第二天,奕訢就被罷免一切職務。
第二起、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
奕訢擔任議和大臣期間,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籠絡重臣,但也促使總理衙門設立,成為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第二落、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病死,遺詔令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把奕訢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
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康慈太后死後,兄弟兩人矛盾越來越深,咸豐帝餘憾未釋,為了保護同治,故意壓制奕訢,這也加深了奕訢與載垣、肅順等人的矛盾。
第三起、咸豐十一年(1861年),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
恭親王奕訢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在這期間,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洋務運動,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奕訢獲得“賢王”美稱。
第三落、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命令查辦奕訢,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
奕訢作為晚清重臣,主張支持開辦了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但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再也沒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