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在熱河得了重病,為何不允許恭親王見最後一面?

洪俊毅


一、咸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兄弟感情不容置疑

道光二十年(1840年)奕詝(咸豐皇帝)十歲時,由於生母33歲鈕祜祿氏皇后過世,奕詝受靜貴妃撫育。靜貴妃生有三個兒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奕綱和奕繼已死,靜貴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便將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撫育。

奕詝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孝順乖巧;視奕訢如同胞弟,年齡相近關係密切,兄弟感情穩定。

《道光帝行樂圖》是晚清宮廷畫師創作的中國畫。此圖為宮廷畫師所繪,代表了晚清的宮廷繪畫風格。此圖描繪的是清道光皇帝與眾皇子、公主歡聚行樂的情景,場景當為圓明園。

畫中的道光皇帝氣度優雅,手持鼻菸壺,坐於“澄心正性”亭中,慈祥地注視著自己的孩子玩耍。“芳潤軒”亭中坐著的皇四子奕詝則是後來的咸豐皇帝,皇六子奕訢則是後來精於洋務的恭親王,他們當時正在父親的注視下讀書。正在放風箏的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尚還年幼,其中皇七子奕譞正是後來宣統皇帝溥儀的爺爺。而畫中的兩位公主,一為壽安固倫公主,道光皇帝的第四女,一為壽恩固倫公主,道光帝的第六女。

二、咸豐皇帝遵循道光皇帝的重託善待皇族兄弟恭親王

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宣召大臣示硃筆,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訓。咸豐皇帝遵循父親的指示,一直善待信任恭親王。恭親王也是全力輔助同父異母的皇帝哥哥。

咸豐皇帝登基後,恭親王奕訢確實受到了重用,皇帝首先將位於北京什剎海西岸的原乾隆朝重臣和珅的府邸賜給了他(這就是至今還保存完好的北京著名旅遊景點恭王府)。然後,恭親王又多次代替、代表咸豐皇帝舉行各種祭禮。

尤其是,咸豐三年,恭親王被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也就是進入軍機處。這樣,當時也不過才21歲的恭親王奕訢就進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層政治中心。咸豐帝居然命令恭親王進入軍機處,這不但是極大的恩典、極高的信任,而且也是極其大膽地打破了清朝的舊制。而且他既然是以親王身份進入軍機處,當然就是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從此以後,清廷的首席軍機大臣就大多為皇室宗親,如恭親王奕訢,以及後來的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等擔任。

恭親王奕訢

三、咸豐皇帝破格重用愛新覺羅·肅順

愛新覺羅·肅順,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濟爾哈朗為努爾哈赤之侄。兩人同為愛新覺羅後代,是非常遠的親戚關係,但肅順的爵位是皇族中最低等的,是“閒散宗室”,而恭親王是和碩親王的爵位,是除了皇帝以外,最高的爵位了。

愛新覺羅·肅順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咸豐帝即位,擢內閣學士,兼任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

肅順秉政後接連興起幾個大獄,如議約違旨案,順天鄉試舞弊案和戶部寶鈔處貪汙案等,意在整頓吏治、抑制腐敗;在整頓內政同時,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肅順重用漢人和湘軍將領,對西方列強則持強硬態度。肅順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愛新覺羅·肅順

四、恭親王的君權集團和肅順的相權集團的形成和對立

咸豐三年(1853),咸豐帝打破祖制,召恭親王奕入軍機行走,至咸豐五年康慈皇后喪儀事件恭親王奕被逐出軍機,兩年中奕一直為首席軍機大臣,參與中央樞密。而此時肅順尚未被咸豐帝所重用。

咸豐五年,肅順不斷被咸豐帝破格提拔,授予大權,至咸豐十年八月逃往熱河,這期間肅順權傾朝野,無人能比。而此時恭親王奕幾乎賦閒在家。

兩大集團最大的政治分歧是在對外關係上。肅順的相權集團對外採取強硬態度。如肅順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維護了民族尊嚴。這和咸豐皇帝的的政治理念一致。而恭親王的君權集團對外採取妥協和談態度,也是恭親王被咸豐皇帝冷淡的重要原因。

綜上不難看出分別以肅順、奕訢為核心的兩大政治集團應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奕訢奉命留守,肅順尊旨隨扈後逐漸形成,其組成成員也以各自的利害關係分別圍繞於肅順或者奕訢的周圍,使這種權力對峙最終形成。

真正使肅順與恭親王奕訢的矛盾摩擦升級為不可調和的權力之爭,是在咸豐帝北狩熱河之後。咸豐北逃,留下恭親王奕訢議和。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君權集團和以肅順為首的相權集團逐漸形成並對立。兩大集團最激烈的爭鬥,便是咸豐帝迴鑾事件。

五、咸豐皇帝熱河避暑山莊的迴鑾和改變回鑾的過程

1、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軍全軍覆沒。

1960年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清朝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清廷派奕訢為全權大臣議和,商談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2、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後,咸豐帝一度有迴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念頭,此後咸豐帝又幾次改變回鑾的旨意。

咸豐帝八月初八日(1860年9月22日)北狩,到達熱河八天之後,在奕訢等的奏摺上硃批:“著俟撫局已成,不致別生枝節,即加緊弛奏,以便迴鑾,慎之!密之!”

這時,咸豐是有迴鑾打算的。九月六日,咸豐帝在廷寄中又明確表示“此時天氣尚未嚴寒,該夷如能早退,朕即可迴鑾,以定人心。”表示想趁冬天到來前回京。九月十八日,廷寄中口氣仍然未變,“一俟該夷兵退,不再反覆,朕即可迴鑾。”

咸豐帝一再表示要回鑾,但九月二十九日,奕訢、桂良、文祥、勝保四位王大臣上奏,請求咸豐帝定下回鑾日期時,咸豐帝卻又猶豫不決了,批示“此時尚早”。

十月一日,恭親王奕訢及留京全體王大臣上奏,懇請回鑾。咸豐帝卻發下上諭:“諭內閣:本年天氣漸屆嚴寒,朕擬暫緩迴鑾,俟明歲再降諭旨。”並同時發下由相權集團代擬的說明不迴鑾理由的廷寄。

在並不長的時間內,咸豐帝的決定轉變如此之大,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君權集團認為是肅順為首的相權集團的負面影響,理由是成立的。

迴鑾之爭實質是權力之爭。相權集團反對迴鑾固然原因種種,但主要的一條是遠離京師,便於對咸豐帝的影響甚至控制。君權集團識破了相權集團的用心,因此堅決主張咸豐帝儘快迴鑾。這是兩大集團正面衝突的開始。

咸豐皇帝

六、咸豐皇帝為何不讓恭親王來到熱河的原因

自咸豐五年以後,恭六退而肅六進,而且恭親王犯下“禮儀疏略”之過時,肅順正好任禮部侍郎。肅順心裡明白,自己是踩著恭親王的肩膀上位的。萬一咸豐顧念舊情,重新重用恭親王,那麼疏不間親,肅順勢必要屈居恭王之下,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肅順只有不遺餘力地排擠恭親王,才能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位。

自從咸豐帝到達承德熱河之後,肅順與咸豐帝的關係更為接近,隨侍左右。此時咸豐帝身體逐漸變壞,肅順為了保證咸豐帝去世後自己能夠掌控局面不會發生大的變動,除極力勸說咸豐帝留在熱河外,必須制止恭親王來熱河。

恭親王奕訢與文祥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北京,而且熱河還不時傳來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緊張。他上奏去熱河請安,要求直接與咸豐帝見面,以打破肅順的封鎖。

在1861年3月,恭親王奕訢奏請前來熱河看望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在批覆中寫道:“朕與恭親王自去秋別後,倏經半截有餘,時思握手面談,稍慰僅念。惟朕近日身體違和,咳嗽未止,紅痰尚有時而見,總宜靜攝,庶期火不上炎。朕與汝棣萼情聯,見面時回思往事,豈能無感於懷?實與病體未宜!況諸事妥協,尚無面諭之處,統俟今歲迴鑾後,再行詳細面陳。著不必赴行在!特諭。”大意是,你我從去年秋天分別已有半年多,經常想念你,我現在生了病,你來看我,兩兄弟回憶往事,動了感情,反而有礙養病。反正現在和議已成,我也沒有什麼指示需要當面講的,不如今年回京城後,再詳細面談吧,你不必來熱河了。

從這個批覆可以看到咸豐皇帝對恭親王的兄弟之情,同時也表達了恭親王來到肅順控制熱河是有一定的政治風險,對肅順集團是不完全信任的。這一點從咸豐的遺囑中可以看到。

熱河行宮

七、咸豐皇帝的遺囑為恭親王回到權力中心鋪平了道路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做出三個決定:一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三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其後葬於清東陵定陵。

“同道堂”章:高8釐米 ,長2釐米,寬2釐米,壽山石,白文篆刻。

“御賞”章:高5釐米,長2釐米,寬1釐米,田黃石,朱文篆刻。

咸豐臨終前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

咸豐皇帝知道他兒子只是個什麼事都不懂的小屁孩,所以事先給他選好了八個顧命大臣,以他平日裡深為信賴的愛臣肅順為首。但對肅順等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他還活著的基礎之上,咸豐皇帝想,如果他去了,保不準今天的肅順就是下一個“鰲拜”,必須做到權力制衡。

“御賞”和“同道堂”章的詔書

於是,咸豐皇帝用“御賞”、“同道堂”兩印來制衡肅順的野心,也打通了恭親王聯手慈禧太后之路。

無論怎樣,從恭親王奕訢的立場上來看,咸豐皇帝臨終都未見上一面,自然是肅順挑撥離間所致。恭親王奕訢和肅順之間本已沒什麼好感的關係更是雪上加霜,矛盾進一步升級。到咸豐帝駕崩,恭親王奕訢未列輔政八大臣,排除於權力中心之外,矛盾最終被激化。

公元1861年11月2日,恭親王與慈禧太后聯合,對肅順集團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了實際權力。


蔣南強讀歷史


第二次英法聯軍進攻中國的時候,作為大清的統治者,咸豐帝不僅不思抵抗之策,反倒倉皇逃往河北,致使幾代人經營的圓明園毀於一旦。又氣又羞的咸豐帝藉助酒色消耗身體結束生命,病重之時拒絕一個人的探視請求,結果成就了一個女的野心,毀掉了一個帝國最後的希望。

這個人的名字叫奕訢,是咸豐帝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按理說哥哥病重,兄弟前來探視是人之常情,可是在咸豐病重時刻,每一個行動都涉及到朝廷政局未來的走向問題,因此這種探視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探視。為何咸豐帝會拒絕兄弟奕訢的探視呢?

第一個原因是“羞”。清朝自入關以來,從來都是攆著別人跑,從滅南明勢力到平定三藩叛亂,再到收復臺灣、平定西北,再到平定西南,咸豐的祖輩一直為大清朝開疆擴土,剿滅叛亂。可是到了咸豐帝,他成了清朝第一位“逃跑皇帝”,撇下大清子民獨自逃跑,任大清被英法列強蹂躪。

這個時候,奕訢作為王爺和自己的兄弟來河北探視,世人會不會把兩個兄弟進行比較呢?一個逃跑,一個留守,誰更能得到認可,一目瞭然。咸豐帝羞於見奕訢,更羞於面對朝廷大臣和百姓。當時咸豐帝逃跑時,一幫大臣就力勸咸豐帝不要逃跑,堅守京城一同抗擊侵略者,可是咸豐帝卻被列強嚇破了膽,一路狂奔,此時的他心中能沒有羞愧嗎?

第二個原因是“憂”。早在皇子的時候,奕訢就是咸豐帝爭奪帝位的有力競爭者,雖然最後道光選擇咸豐帝為皇帝,但是奕訢仍然被道光帝封為“恭親王”,還是軍機大臣,在朝堂之上握有實權,在群臣之中也有很高的威信。

咸豐帝逃跑之後,奕訢留在北京,處理同英法聯軍以及俄國的談判事宜。雖然最後割地賠款,但是奕訢畢竟停止了混亂局面,成為當時京城的實際統治者。這個時候,咸豐帝自然擔心奕訢奪權。奕訢此次前來探視,會不會是摸清自己病情的底細,從而決定提前動手呢?咸豐帝心中不安,擔心大權旁落,自己兒子無法繼承帝位,因此拒絕奕訢前來探視。

第三個原因是“急”。這個“急”不是咸豐,而是肅順。肅順是當時咸豐帝身邊的紅人,跟著咸豐逃往河北。英法聯軍侵華期間,肅順一直幫著咸豐在河北處理政務,成為咸豐的心腹。而且咸豐病重之時也有意立肅順等人為輔政大臣,肅順為八大輔政大臣之首,這會是一個極有實權的位置。

如果順治帝順利即位,那輔政大臣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奕訢。奕訢不論是從皇親國戚的角度還是在京城的威望,似乎都要超過自己一頭。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奕訢探視成功,兄弟情深,說不定自己第一輔政大臣的位子就要讓給奕訢了。所以急眼的肅順自然極力阻撓奕訢的探視。

可惜的是,心胸狹窄的咸豐最終也沒能召見奕訢,反倒是把奕訢推向了慈禧。咸豐雖然給慈安留下密旨防備慈禧的野心,但是慈禧的手段和野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咸豐的預料,結果慈禧不僅殺掉了肅順,除掉顧命大臣,還讓慈安莫名死去,最後執掌大權。此後的大清朝便在慈禧的統治下不斷地割地賠款,自己在宮裡卻歌舞昇平,葬送了大清帝國。


聊點野史H


咸豐皇帝不見恭親王,有三種可能性:

1、自己想見,但其他人不讓見。重病之人的意識是模糊的,精神和控制力都很弱,很容易受他人控制。

2、自己不想見,其他人也不讓見。

3、自己處於一種矛盾狀態,選擇見或者不見,猶豫不決,所以親近之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默認為他不見。

我覺得第三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咸豐皇帝在猶豫不決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咸豐皇帝,10歲失去母親,這對他打擊是很大的,後來“寄人籬下”,對於養母、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親王)的感情也是很刻意維持(視如生母、視如胞弟),敏感、內心世界豐富、有想法。後來的帝位之爭,也可以看出來,他是很注重細節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樣一個人,另一端就是逃避、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等。

早期的咸豐,是勵精圖治的,但是,在他眼裡依舊有生機的王朝,早已是病入膏肓、積重難返了,形勢比人強,即使是帝國的掌權者,也只能被時代裹挾著往前走。

強國夢破滅了之後,咸豐的性格就漸漸地偏向另一端了,自責、懊悔、逃避等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其次,咸豐也看到了帝國大廈將要傾覆。各種原因聚在一起,都是壓倒駱駝的稻草。

至於他視如胞弟的恭親王,咸豐恨他,兄弟不僅不齊心,還在背後使絆子;人之將死,很多事情都會看得比其他時候清楚,咸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以他的帝王心性,是不可能沒有考慮過讓恭親王輔政的,畢竟即使恭親王專政,這個天下也還是姓愛新覺羅的。

很有可能在這一系列思考的同時,咸豐沒有想到病來如山倒。一切還沒安排妥當,就先失去了意識。後面的事情,身邊的人只能按照他原來的意思做了。


如今方知我


大家好,我是作家九命貓耳,我來回答!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排行老六,咸豐皇帝的母親是道光帝的孝全慈皇后鈕鈷祿氏,在咸豐皇帝九歲的時候孝全慈皇后病死,由奕訢的母親靜妃代為撫養,所以兄弟兩人從小一起長大。

兩兄弟慢慢長大,道光皇帝對於繼承皇位這個問題上在咸豐和恭親王之間舉棋不定,心裡的人選是恭親王,但是因為在開春的時候打獵因為咸豐皇帝說了一句動物繁衍的季節,兒臣不忍殺之,而覺得咸豐皇帝是仁義之君,所以後來終決定立咸豐皇帝為皇帝!

但是,為了給恭親王奕訢一個交代,道光皇帝臨終前下了旨意,給奕訢封恭親王,之所以選擇“恭”字,就是兄友弟恭的意思,後來兄弟兩人的感情依然非常好,咸豐皇帝讓恭親王進了軍機,打破了皇帝的兄弟不能參政的格局。

那麼兄弟兩人的矛盾就是在恭親王母親靜妃病重期間,當時稱為“靜太妃”,太妃病重,有個想法就是想晉封為太后,恭親王自作主張的給母親加了諡號,太后是什麼人都能當的嗎?那只有她的兒子是皇上,而靜太妃的兒子是恭親王,這一件事讓咸豐大怒,這就是越權,但是還是給了諡號,等到太妃病逝,咸豐就讓恭親王回家反省去了,這反省的時間可不短,六年!

後來咸豐皇帝逃往熱河,重新啟用奕訢,讓奕訢留在京城之中與洋人談判,自己帶著妃子,眾大臣一干人等以“木蘭秋狄”的名義逃往熱河,在這期間,咸豐皇帝病重,恭親王在京城裡聽到消息,心急如焚,幾次上摺子請求來熱河探望,見四哥一面,可是咸豐均拒絕,恭親王之所以要來見咸豐,無非是知道哥哥病重,要來探望,解開兄弟之間的嫌隙,可是咸豐在這期間,身體不好,對肅順是非常的倚仗,肅順一向與恭親王不和,這期間也沒少打恭親王的小報告。兄弟之間嫌隙越來越大。

但是,也不能不說咸豐帝不想見,恭親王上摺子期間,咸豐開始吐血,他也回想兄弟兩個小時候在一起的場景,兄弟兩人一起長大,想起那些美好的歲月,可是如果讓恭親王來熱河,兄弟兩人必然抱頭痛哭一場方才罷休!對自己的身體養病不利,於是就沒有讓恭親王來!

恐怕咸豐皇帝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己會走的那麼的匆忙,才三十一歲就駕崩了,所以兄弟兩人到了最後也未能見到一面,抱憾終生!


作家九命貓耳


咸豐十年春,英法聯軍進逼北京,一國之君咸豐帶著妻兒老小和後來的贊襄八大臣一起逃亡熱河行宮,並在那裡住了一年多。

皇帝雖身在熱河,但也很在意京師的情況,多次督促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儘快處理好和英法兩國的事務。


奕訢千辛萬苦處理完對外事務,熱河那邊卻又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咸豐當政以來,十餘年間內外交困,長期處於憂心忡忡的情況。在熱河為了排憂解愁,咸豐開始縱情聲色,嚴重損壞了身體,加上逃亡途中狼狽不堪。在熱河呆了一年之後,咸豐明顯感到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

身體不好卻依舊花天酒地,咸豐將政務全部交給了肅順等人,“文宗最喜肅順,言無不盡”。其實早在咸豐十年九月,英法聯軍已經陸續退出了京城,這時候在京師和熱河,不少王公大臣都勸咸豐迴鑾(回去北京),可這些都被肅順以“敵情叵測,不宜毀京”的藉口給壓了下來。


到了咸豐十一年,熱河方面多有皇帝病重的消息傳到京師,恭親王奕訢聽後十分緊張,上奏想去熱河請安,希望能直接和哥哥咸豐見面,商討以後的事宜。可這些上奏基本都被肅順給攔下了,所以咸豐可以說是相當於被肅順等人“軟禁”了起來,對外面的消息十分封閉。

其實肅順攔截恭親王奕訢的奏摺也不是什麼怪事,畢竟奕訢可是皇帝的弟弟,他母親還是咸豐的養母,而且同樣都得到了道光皇帝的疼愛。要是被奕訢入見咸豐,難保咸豐會因兄弟之情而起用奕訢,讓他來“贊襄事務”,到時肅順這八大臣地位可就不保了。

不過肅順這種做法,則是直接把奕訢逼到了兩宮皇太后那邊,最後的辛酉政變,就是奕訢和兩宮皇太后的密謀。肅順雖然控制得了眼前,卻不能完善於身後,這位晚清救國重臣,結局就是被斬於菜市口,任人唾罵。



狐史首丘


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從小的感情和親兄弟一樣,因為咸豐皇帝的母親死的早,從小由恭親王的母親靜貴妃撫養長大,道光皇帝去世以後,下面的皇帝為了爭奪皇位,大家的關係都搞得很不好,包括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後來咸豐皇帝幾位以後,從此以後他們的關係都有了一道隔閡。

後來靜貴妃去世以後,恭親王叫咸豐皇帝封她為皇太后,讓咸豐皇帝大怒,在葬禮上就免除了恭親王的一切職務,讓他回到尚書房去讀書,從此不問朝政。

當英法聯軍來到京城後,咸豐皇帝倉皇而逃的時候,就想起了自己的這個弟弟,叫他做為朝中的一事大臣,和英法聯軍一起協商事情,咸豐皇帝的目的就是讓恭親王擋在前面,看看他們想要幹什麼,在和他們議事時恭親王和他們都簽了和平協議,讓他在朝中贏得了很大的威望。


在熱河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染上了疾病,當恭親王的知,馬上寫了一本奏摺,上面寫上我能來熱河看看你嗎?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咸豐皇帝看了就回到,沒什麼事,你在京城事情都辦得很好,等我從避暑山莊回來我們在聊,就不必前來了,恭親王看見回折後不敢前去看望,就在咸豐皇帝死在熱河避暑山莊的時候,身邊也沒有多少人,皇后和懿貴妃《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還有顧氏八大臣。

咸豐皇帝和恭親王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我覺得他們應該是在爭奪皇位的時候,咸豐皇帝就對恭親王有意見了,所以直到最後死去也沒有讓弟弟恭親王來見他一面。


半城古今


1861年夏天,對於居住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來說,格外煎熬。雖然頭一年,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就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議大局已訂,但咸豐皇帝竟然在惴惴不安之中,染上了大病,雙頰潮熱,虛浮無力。

[圖片]皇帝患病,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消息傳到了京城,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摺子:“奏請赴行在,敬問起居。”“行在”,指的是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奕訢奏請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來,看望咸豐皇帝。咸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們是兄弟。咸豐皇帝的生母死得早,由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育長大,因此他們猶如同胞兄弟,關係非常特別。現在,哥哥生了重病,眼看不治,弟弟來看望他,手足之情,天經地義。可是,咸豐皇帝卻沒有批准。這是為什麼呢?

[圖片]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在小時候關係很好,這不假。可是,當他們長大後,成為皇位的競爭者後,關係就出現了罅隙。咸豐皇帝在老師杜受田的幫助下,成功繼位後,他們的矛盾加深了。後來,靜貴妃死後,奕訢請求咸豐皇帝將她晉封為皇太后,惹怒了咸豐皇帝。咸豐皇帝在靜貴妃安葬後的第二天,就罷免了奕訢一切職務,令他回上書房讀書。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在倉皇逃出北京之前,才想起弟弟奕訢,讓他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咸豐皇帝的本意,是奕訢他擔個名兒,好把局勢緩一緩。因此並沒授予大權,且在手諭中寫明“不必親見夷使,也不必進住城中”,以防他藉機攬權。

沒想到,奕訢不但見了洋人,還與他們達成了幾個協議。雖然這些協議都是按照咸豐皇帝的意思辦理,但奕訢通過主持議和,贏得了威望,籠絡了人心,是不爭的事實,讓咸豐皇帝著手不痛快。這次,奕訢奏請前來熱河看望自己,固然有手足之情的因素,難免也有苦諫自己回京城的意思。所以,咸豐皇帝決定拒絕奕訢前來熱河。經過一番思索,咸豐皇帝在批覆中寫道:“朕與恭親王自去秋別後,倏經半截有餘,時思握手面談,稍慰僅念。惟朕近日身體違和,咳嗽未止,紅痰尚有時而見,總宜靜攝,庶期火不上炎。朕與汝棣萼情聯,見面時回思往事,豈能無感於懷?實與病體未宜!況諸事妥協,尚無面諭之處,統俟今歲迴鑾後,再行詳細面陳。著不必赴行在!特諭。”

[圖片]大意是,我現在生了病,你來看我,兩兄弟回憶往事,動了感情,反而有礙養病。反正現在和議已成,我也沒有什麼指示需要當面講的,不如今年回京城後,再詳細面談吧,你不必來熱河了。奕訢收到咸豐皇帝的批覆後,不敢擅自前往熱河。因此,當咸豐皇帝於7月17日凌晨病逝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時,身邊只有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和皇后、懿貴妃等人。這裡的皇后,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這裡的懿貴妃,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小菲的農村故事


傳說中,光緒皇帝看了,康有為一眼,老康就大,大做文章,就憑這一眼後半生吃香喝辣的,如果咸豐皇帝敢接見鬼子六,大夥信不信鬼子六都能造出兄終弟及的偽詔來,那大清可熱鬧了


東北虎173486174


皇帝既然已經有意疏遠,防著他,就一定不能讓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進而影響或改變皇位的繼承


用戶9577565135887


因為他不喜歡恭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