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餘華的《活著》電影好還是小說好?

耐斯電子元件電容器

餘華的《活著》講的是人本身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而蘆葦改編後的電影《活著》則更注重時代,是時代下的人好好的活著。個人更喜歡電影。


《活著》講述了徐家少爺福貴輸光家財後,在時代和家人死去的打擊下仍堅持好好活下去。



影片中的人物比較小說都做了改編。

主人公福貴一是擁有了唱皮影戲的本領,這樣既有了點人物魅力,又有了更能展現時代、更有中國文化趣味的設計。影片中幾場皮影戲都挺出色,尤其國軍用刺刀刺破幕布讓福貴和春生捲入戰爭,共軍又用刺刀將皮影挑到陽光下的隱喻。



坑害福貴的龍二比小說中的形象更為清晰。被槍斃的那場戲的藝術加工比小說原文有趣的多,隱藏了龍二吶喊的內容。福貴一陣尿意,那五槍彷彿都打在了他的後腰上。

關於家珍的修改是最符合時代特徵的,女性的獨立意識覺醒,家珍從小說中被打、被父親帶回家,修改成主動離開爛賭的福貴。



包括春生、萬二喜,也都因為空間的變化,從農民改成城鎮中生活的人。

所有的這些修改,都讓整部電影的時代感更強,也更符合電影的敘事,保留了最優秀最精簡的人物及信息。砍掉了小說中的第三人稱,並且將故事的結局提前到萬二喜去世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畫面,是電影留存給觀眾的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


職業影迷牛哄哄

多謝相邀。

餘華的《活著》,我是先看了張藝謀導演,葛優、鞏俐主演的電影,然後再去看的小說。

電影《活著》是按照富貴的年齡為主線,從他年輕時的好賭,到賭光家產,到以皮影為生……從大富大貴到窮困潦倒。電影中各位演員的演技精湛,敘事平緩冷靜,但在平緩中卻表現出了活著的本質和意義。




小說《活著》是以老人回憶的形式來鋪展開的,在老人的冷靜回憶中,在田野裡,在老牛邊,敘述著過往的經歷,像是在敘述另一人的故事一般。


小說給以了我們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富貴是什麼樣,家珍是什麼樣,鳳霞是什麼樣……電影將這些人物具體化了,但表現形式更加豐富生動。特別是電影中的皮影戲唱腔,也就是華陰老腔,非常令人震撼,我專門剪輯了出來,也寫過華陰老腔的文章。

電影和小說各有特色,建議先讀小說,再看電影,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讓人沉思,不得不佩服餘華的才華,當然張藝謀等電影人也是功不可沒。電影和小說孰高孰低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覺得還是小說更好些。

這是我的體會,但願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