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恭亲王当了皇帝,清朝会是怎样的结局?

zhubaoping1188110259


恭亲王天资聪颖,非常能干,还很有见识,这没错。可惜,就算他当了皇帝,我认为依然改变不了清朝的大局面,依然改变不了清朝逐步走向衰弱,最终灭亡的结局。理由如下:



确实,恭亲王和四哥咸丰皇帝相比,要强得多。恭亲王聪明,懂得变通,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不守旧,这些优点都是古板守旧的咸丰所不具备的。但是,有很多根本问题,恭亲王并不能解决。

首先,他无力改变旗饷。大批的闲散旗人,每年要从国家领取大批银子,供其生活。这些旗人不事生产,不劳而获,已经成为了国家和蛀虫,他们每年领取的钱粮,几乎占了国家经济收入的四分之一。对这批蛀虫,恭王爷再恨再恼,也不敢不给,因为他们是满人,是大清国的根。

其次,面对诸大臣,恭王爷即便贵为一国之君,恐怕也无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革新。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很明显,要想崛起,要想不被人欺负,除了革新变革以外,无路可走。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军事工业强国。变法革新是要流血的,日本的变法革新是建立在倒幕战争数万条人命上的。大清国当时的局面,要想变法图强,必然会与元老派,守旧派爆发激烈冲突,甚至战争。内忧外患下的恭亲王是不是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做一次变革?我看不会。即便真的变革成功了,也唤醒了臣民,或许中国真的可以崛起了,但大清国一定是没有了。因为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后,从恭亲王本身来说,他才智过人,敏而好学,但有两个致命伤。第一,上面已经提到,他无法摆脱自己是满人这个身份,这就注定了他的一切变革,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触及真正的问题所在。第二,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君。在很多关键时候,当他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事情和时候,当有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往往会犹豫,会思考,会最终做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决定。这种性格,适合守成,并不适合在一个混乱的局面里,做一个乾坤独断的英明之主。恭王爷还差了一点火候,在他哥哥死后,恭亲王,两宫和八大臣之间微妙相处时,他不是没机会,也不是没人劝过他,可他最终选择了给嫂嫂做嫁衣,让很多对他寄予厚望的人,扼腕叹息。

总而言之,即便道光皇帝在临终前,把江山不给咸丰,而是交给能干的鬼子六(恭亲王喜欢洋人的物件,人称鬼子六)。我认为一方面,他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他无法改变晚清的颓势。另一方面,清朝气数已尽,此乃历史大势,灭亡是早晚的事情,恭亲王无力扭转乾坤。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对清朝的结局影响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假如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会不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廷内部的震动并不是很大,道光皇帝和大多数清廷官员只是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看作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次小规模冲突,由于没有近代国际关系的概念,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开发通商口岸等条款均被清廷视为对“外夷”的恩惠,而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的相关条款,亦不被清政府视为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的丧失。

(恭亲王奕訢)

咸丰皇帝刚刚上任的时候,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十分强硬,也非常排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咸丰皇帝在奏折中还有“以示羁縻”的说法,清廷依然用“朝贡体系”来处理与英、美、法等国的关系,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奕訢在政治上并不受咸丰皇帝的重用,我们也很难看出奕訢是否已经意识到了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清朝的落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大多数的清廷官员并没有真正惊醒。

既然,整个清廷都还在“酣睡”之中,还没有近代国际关系的概念,那么,纵然是道光皇帝选择了一个个人能力比较强一点的奕訢当皇帝,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会发生,清廷也不会主动迎接新变化。

(西方人绘制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场景)

第二: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清朝会不会实现君主立宪?

清朝官员真正意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三国的谈判,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并有“鬼子六”的绰号。所以,奕訢与其他官员一样,思想观念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发生转变的。

(1860年的圆明园,对清廷震动最大的事件,其实是英法联军攻入京师,并火烧圆明园。)

既然奕訢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思想观念有所变化,那么,他当不当皇帝,与清朝的结局并无多少影响。咸丰皇帝在个性上虽然有点懦弱,但是他的妻子慈禧太后在个性上更强悍,执掌清朝中枢权力达半个世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禧可以代替奕訢和咸丰,奕訢当了皇帝,肯定也是赞同搞洋务运动,慈禧太后至始至终都支持洋务运动,那么在洋务运动期间,奕訢当皇帝执掌朝政与慈禧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给清朝带来的结局是一样的,除非奕訢的思想观念比慈禧太后更先进,但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我们丝毫看不出奕訢有维新变法的想法。

晚清时期,一个在个性上强悍一点的皇帝与一个在个性上稍微懦弱一点的皇帝,对清廷政局的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更先进的思想观念,能否像日本一样,进行维新变法,清政府如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实行了维新变法,清廷也许就不会灭亡,而等到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才搞新政,恐怕已经丧失了最佳时机,所以,1900年之前,是否搞维新变法才是对清朝政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事情。


腾飞说史





我是 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果说,道光临终遗诏让恭亲王奕䜣当皇帝,但就实际而言,结果基本都一样,区别不大。换言之。当皇帝和当亲王角度不一样。完全是两个概念。

当1850年。道光驾崩的时候,满清已经走向衰败,封建社会已经走向他的尽头,他的社会制度根本无法完成自我的革新和中兴。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不是谁当皇帝就可以改变的,希望满清的皇帝自我革命,完成君主立宪实在是有些可笑。维护自身统治集团的利益是奕䜣的唯一和必然选择。唯一的区别就是满清入关不是十个皇帝,很有可能到奕䜣儿子继位以后就得退位。

但必须指出的是,恭亲王立经晚清3朝,咸丰,同治,光绪。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都和恭亲王主政是密不可分的,就个人能力而言,恭亲王远远胜于他的四哥咸丰,但当臣和皇帝完全是两个概念和意识,不可同日一概而论。在晚清那个时代,如果不 从制度上革新,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妄图取得成功,简直有些痴心妄想。恭亲王能力是有,但他必须首先维护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他不可能提出并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如果在外力的强大压力和簇拥下,恭亲王也许会完成君主立宪的改革,但仅仅是也许,绝非必然和肯定。

恭亲王是英明果敢,处事精明,但也仅仅是在皇族内部而言,而在和他同一时代的欧美国家的领导者相比,大概比的资格都没有,别说和他们,就是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相比,逊色也是不少吧。

恭亲王当皇帝,也许会延续大清的国祚,但根本结局不无法改变,恭亲王能力再高也挽救不满清的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集.权已经让封建帝制走向了他的尽头,奕訢再有觉悟和能力,退一万步说以壮士断腕革自己的命,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恭亲王至多是个崇祯而已。


清水空流



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个人觉得真的有可能改变清朝的命运。但可惜的是奕訢“空有帝王之才,却无帝王之福”,有些事不是他能左右的,但如果他当了皇帝,一切就可能都不一样了。咱们在这就简单畅想一下,如果奕訢当了皇帝,他会怎么改变清朝命运?会有什么举措?

加大中西方交流


推广颁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提升国防以及军事改革,能够较早实现军事科技工业化。也能尽快从“天朝上国”的白日梦中醒来,早日开放社会,跟其他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外交交流,进到大国的责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被世界抛弃)。

对内解放思想


鼓励国内工商业者,向西方学习跟西方交流或贸易,提前实施“洋务运动”,加快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化。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政治体制改革

如果奕訢是皇帝,慈禧就没有垂帘听政的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后来一系列的荒唐事(挪用军费修园子,向西方11国同时宣战,甲午海战也有可能不会败的那么惨)。还有就是“戊戌变法”有可能不会失败(很有可能还提前变法成功)。


当然历史不能从来,也没有如果,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改变未来,为我们的国家更好而努力。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能让被蹂虐的历史重演,愿中国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盛。加油!加油!


我是“不被洗脑,独立思考”的象牙公社,期待您的关注


象牙公社


恭亲王奕忻,本身的能力也是一般。还不如慈禧太后呢,在咸丰皇帝死后,恭亲王完全有机会取而代之。但是结果呢?是慈禧太后控制了朝政,所以恭亲王的政治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是清初时,多尔衮就能够成为皇父摄政王。恭亲王并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由他来领衔的满清政府最终的结果也并不会比由慈禧管理的满清政府好到哪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