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鬼子六”称谓的恭亲王奕䜣究竟是怎样的人?

希望星晨58298869


爱新觉罗· 奕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恭亲王,人称“鬼子六”,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于1832年,死于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哥哥就是其同父异母的咸丰皇帝,两人相差一岁多。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奕䜣的仕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生大起大落。那么恭亲王奕䜣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道光年间,与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早早病逝,老五过给了道光的弟弟醇亲王当儿子。道光皇帝准备立太子时,老七,老八,老九都年龄尚小,就只剩下老四奕詝(zhǔ)和老六奕䜣。老四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是道光皇帝的宠妃,不过在奕詝十岁时就去世了,奕詝于是由老六奕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因此,奕詝和奕䜣从小在一起,都是静贵妃带大,如同胞兄弟。

道光皇帝对于到底立奕詝还是奕䜣为太子而左右为难。在他看来,奕詝、奕䜣各有所长。奕詝虽然没有突出的才能,但为人忠孝仁厚,诚实稳重。而奕聪明伶俐,精明强干,文武全才,才能远在他哥哥之上,确实是块当皇帝的料,道光皇帝对他也非常赏识。

在大家看来,老六奕䜣肯定是不二人选。但是人家老四有两个优势,一是活着的嫡长子,二是有个好老师,叫杜受田。老杜深知老四奕詝的才能远远不及老六奕訢,要想成功,必须智取。他曾经告诉奕詝,成功的秘诀在于“仁孝”之心。

一天,道光皇帝想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到南苑狩猎,借机对奕詝、奕䜣进行考验,来确定继承人。当大家都忙于狩猎时,老实忠厚的老四奕詝一箭不发,道光皇帝很是奇怪,叫人把奕詝叫跟前来:“奕詝,今天围猎,你的表现令朕失望,为何?” 记住了杜老师的教诲,奕詝不慌不忙地,说:“父皇休怒,现正值春季,鸟兽孳育,儿臣不忍伤生而违背天意,儿愿世间万物,以干天和,请皇阿玛谅解恕罪。”

道光一听很高兴:此真帝者之言!老四得到了道光的大为赞许!道光死后,大家从正大光明匾后取下绵盒,打开遗诏,结果就是老四继位,老六封恭亲王,这样,奕詝继位。说实话,道光皇帝的眼光真的得让人多多包涵啊。

本来被寄予厚望的老六这下深受打击,他曾写了一首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怀才不遇, 失落哀怨的心情。

曙色分林表,迷离隐远村。

泉流溪口合,乌语陌头喧。

石勒碑何在,荆卿墓尚存。

当年曾驻跸,今日泪双痕。

咸丰年间,二起二落

咸丰继位后,奕䜣一开始并不被他的哥哥重用,总担任一些不痛不痒的职务,如十五善射大臣,阅兵大臣等,直到咸丰三年,才被特命“军机大臣上行走”,也就是“军机大臣”,这是一项重大决定,也表明咸丰对奕䜣的信任,按清朝祖制,亲王是不可以任军机大臣的。

奕䜣担任军机大臣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协助咸丰皇帝处理了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彻底击垮太平军北伐部队,受到咸丰嘉奖。然而好景不长,两个人很快就闹掰了,奕䜣被咸丰皇撤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家事,咸丰五年(1855年),奕䜣的生母静太妃病重,他请求咸丰晋封皇太后,咸丰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只是“哦哦”了两声,聪明过头的奕䜣以为皇帝同意了,立即传旨册封,这下激怒了皇帝。第二天,奕䜣便被他皇帝哥哥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罪名撵出军机处,并一撸到底。从这一天起,可怜的奕䜣又回到了无所事事的闲散王爷状态。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天津沦陷。很快英法联军来到北京城下,无能的咸丰吓坏了,人家哪凉快待哪去,带着他的妃嫔、皇子以及亲信大臣跑到热河行宫(承德)去了,跑得比谁都快,到死都不敢回来。

临行前,咸丰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老六,命他担任议和大臣去和英法谈判。面对危难不敢去应对,却留下自己的弟弟去和洋人打交道,这皇帝哥哥也真是让人无语!

老六奕䜣确实有能力,在有限的权力下(因为咸丰还是不怎么放心老六,并没有给他很大的权限),加之当时局面异常严峻,奕䜣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英、法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的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感,也让老六奕䜣迅速成长,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治年间,大显身手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在承德病死,根据遗嘱,由大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小皇帝,主持政务。

奕䜣依然没被重用,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心里自然憋屈。载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辈,野心勃勃,权力欲望很重。于是,奕䜣与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奕䜣因为协助发动政变取得成功,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被封为议政王,再次任军机大臣,不久奕䜣创立总理衙门,并担任总理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这期间,也算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奕䜣为了稳定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重组军机处并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使晚清政局出现新气象。

二、重用曾国藩,特命他为两江总督并节制四省军务,镇压了太平天国,消除了内患。

三、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办洋务。

奕䜣发展洋务运动,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些人对洋鬼子的东西十分厌恶,认为他崇洋媚外,因为他排行老六,人又鬼机灵,所以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子六”。

在鬼子六奕䜣的不懈努力下,洋务运动还是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几年后,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出现,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大量西方技术引进了中国。

短短几年中,清朝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进行几十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政变之后,恭亲王奕䜣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实权部门,加上奕䜣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又被奕䜣等人处死,总理衙门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虽然,在政变中,慈禧和奕䜣为了解除肃顺等大臣手中的权力,成了盟友,但是现在奕䜣可是大名鼎鼎、手握大权的议政王,慈禧暗下决心,除掉这个眼中钉。

终于在同治4年的时候等到了机会。这一年3月,在慈禧的示意下,有一个叫蔡寿祺的御史,上奏弹劾奕䜣,慈禧借用这个机会,突然发了一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䜣的议政王的职务。

一个月后,又找了个理由,下令让奕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也就是留在军机处,但没有什么实权,挂个名而已。不再是议政王了,奕䜣的地位大不如前,无法再与慈禧抗衡,也为日后被逐出军机处埋了下伏笔。

光绪年间,一出一进军机处

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迟迟拿不定主意,军队接连吃败仗。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以"萎靡因循"的罪名,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和黄海之战的惨败,使清朝再次面临危机,文武百官都请求让恭亲王奕䜣复出主持军机,最后慈禧被迫无奈同意大臣们的请求。

十年后,奕䜣再次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但是,奕䜣已垂垂老矣,精神萎靡,没有了当年锐意进取的魄力,所以也没有多大的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十七岁的奕䜣病逝,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慈禧也算有良心,念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并做出突出贡献,赐谥号“忠”,这是亲王能得到的最高谥号。

转发


许童童


1.“鬼子六”对他嫂子慈禧有一份恩情和敬意。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接到了嫂子慈禧的密信后,恭亲王奕䜣强忍悲痛,披麻戴孝,马不停蹄地赶到承德避暑山庄。急匆匆地拜谒完哥哥咸丰的梓宫后,秘见了两宫皇太后。三人就夺取权力事宜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默契。同年十月初,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发动了政变,一举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及其势力,史称“辛酉政变”,此后,两宫皇太后才开始了垂帘听政。

如果没有鬼子六的鼎力相助,慈禧太后绝对没有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近五十年的辉煌,鬼子六对他嫂子慈禧是有敬意和恩情的!

2.鬼子六有两把刷子,慈禧很欣赏他。

慈禧敢于联合鬼子六是因为她相信这位小叔子的能力。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大清的统治。咸丰帝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之际,破例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奕訢处心积虑,使尽浑身解数,帮哥哥保住了大清政权。奕訢在这次危机中异于常人的表现,国人有目共睹,也让慈禧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小叔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当时朝廷上下人心慌慌,乱作一团。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危局。鬼子六奕訢挺身而出,巧妙地与强盗斡旋,稳住了来者不善、居心叵测的洋人。这让慈禧见识了小叔子的能力。

3.同治中兴有鬼子六的功劳。

作为辛酉政变的关键人物,奕䜣厥功至伟。同治继位之后,奕䜣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还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一中枢部门。这个时候,鬼子力排众议,大胆任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官员。

在这些汉臣的力促与倡导下,大清兴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奕䜣等人的帷幄和领导下,太平天国运动被成功平定。后来清朝出现了短暂的振兴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这一派祥和局面的形成,世人都认为是慈禧长袖善舞的结果,其实有鬼子六的功劳。

4.鬼子六因慈禧的存在而仕途坎坷。

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旺盛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逐和维护着她权力。而鬼子六恭亲王奕䜣一想大清朝的振兴与繁荣。他要维护自己整个家族的荣耀,这样他的政治理想与慈禧太后背道而驰。后来,他成为慈禧登峰造极的阻碍。因而,奕䜣的从政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坎坷。

同治之后,奕䜣在仕途遭遇了三次大的挫折。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觉见奕䜣在政坛上风生水起,立即指使爪牙控告奕䜣,奕䜣因为“失礼”被慈禧罢免,这样奕䜣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想修复圆明园,奕䜣强烈反对。同治大怒,声称要将皇位让给奕䜣,奕䜣再次被革职。由于慈禧出面进行了干预,奕䜣才得以复职。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奕䜣主张议和,受到朝廷部分官员的指责,奕䜣再次被罢免职务。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奕䜣虽然又被起用,但垂垂老矣,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坐看清朝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了。

总结:奕䜣与慈禧是叔嫂关系,他的仕途与慈禧息息想关。奕䜣果敢出手,帮助慈禧发动政变,救了慈禧一命,对慈禧是有恩的。由于他的性格和抱负与慈禧截然不同,慈禧热衷权力为自己谋福利,奕䜣则要励精图治,振兴大清,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慈禧成为了奕䜣仕途上的拦路石。导致奕䜣空有一身才干和抱负,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用怀才不遇来形容他的一生再恰当不过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爱新觉罗·奕訢,清文宗六弟,清宣宗六子。咸丰元年奉宣宗成皇帝遗诏封为亲王,清文宗亲自拟写的封号为“恭”,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薨逝于恭亲王府,享年六十六岁。

咸丰元年四月,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并奉皇帝上谕管理正蓝旗觉罗事务。

咸丰三年,清文宗授予奕訢领侍卫内大臣,并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九日),到了十月初七,奉上谕在军机处行走。自此开始了晚清长达四十八年的“亲王领军机”制度。咸丰四年二月,管理三库事务,授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清文宗再次传圣旨,命恭亲王奕訢为宗人府右宗正,协理皇族事务。

而到了这年六月,奕訢已经身兼数职不说,还做了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就升迁宗人府宗令。可见清文宗对于奕訢的重视和信任。

可是不要忘记,清文宗不是康慈皇贵太妃(奕訢的亲生母亲)的亲子而是养子。何况太妃的“太后情结”实在浓重,而对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而言,母亲的心病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此时开始,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的矛盾不仅仅摆到了台面上,而且公开化并且日趋白热化。随着康慈皇贵太妃于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日病重,奕訢开始向文宗皇帝施加压力,求封皇太后名号。因为清文宗急着去看病重的太妃,因此含糊答应。于是,精明而富有才华的爱新觉罗·奕訢立刻改道军机处,向军纪大臣传旨。于是,康慈皇贵太妃变成了康慈皇太后。因为奕訢造成了既成事实所以文宗不得不盖御玺传旨生效。

一想到道光三十年正月清宣宗临崩时的遗诏,文宗皇帝心里一万个不舒服。

从这里可以看出奕訢在最初的特点:做人锋芒毕露,做事大刀阔斧。同时,他也在皇太后晋封问题上没有考虑文宗皇帝的想法。因此招致猜忌,因为他太有才干,当年争皇位的时候如果不是早已去世的咸丰朝帝师杜受田指导,恐怕皇位就是奕訢的。所以说,他没能协调好兄弟间的矛盾。

从此,清文宗几乎快要遗忘了这位六弟。直到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才再次复出。面对英法联军的炮火,他上奏文宗皇帝反对派遣道光朝旧臣、当时的巡防王大臣爱新觉罗·耆英(他是皇族,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之六世孙,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爱新觉罗·禄康之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四日奉宣宗皇帝上谕与英国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签订《中英江宁(南京)条约》、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签订《五口通商章程》,稍后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与法国全权大臣拉萼尼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是个著名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前往天津参与议和,同事也不希望天津谈判一味示弱。同时建议密令督办团练大臣带领乡勇攻击广州,同时廉兆纶攻击香港。

同年四月十三日,奉清文宗上谕与惇郡王爱新觉罗·奕誴(清文宗五弟、恭亲王五兄)以及惠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清宣宗五弟、清文宗和恭亲王五叔)以及军纪大臣共同审理擅自回京的耆英。是日上奏,反对钦差专使议和大臣桂良、花纱纳关于长江开放所有商埠的条款。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进北京,清文宗携皇后妃嫔及少数近臣以及皇子爱新觉罗·载淳逃奔热河,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就被封为留京议和王大臣。

咸丰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强忍悲愤与英国、法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十二月初一日,恭亲王奕訢联合文祥(瓜尔佳氏,时任步军统领大臣)和桂良(上文所述之天津专使议和大臣)一道奏折,题为《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在奏折中,奕訢分析列强各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国、俄国以及法国的入侵只是肢体之疾病,应当先平太平天国和捻军。于是为后来清政府借师助剿提供了理论依据。很显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国胃口很大。但是奏折中的亮点在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各口增加关税。

于是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是这样一个人:

1.思想逐步开化

2.对于先进的西方事务接受能力相对于其他清室皇族较强,开始注意西方动向

3.开始逐步推进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图强国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驾崩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之烟波致爽殿,年三十一岁。文宗临崩遗诏:

首席军机大臣爱新觉罗·肃顺(端华之弟)、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清文宗帝师杜受田之子)、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可以看出尽管他办了议和,但还是没有赢回文宗的信任。

随着御史董元淳上奏两宫皇太后(西宫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东宫为慈安太后,钮祜禄氏)请求垂帘听政被驳斥,奕訢也以奔丧为名面见两宫皇太后,回京后发动政变。于是,载垣、端华赐死;穆荫、匡源被革职,其中穆荫被流放。杜翰被革职流放新疆(本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皆欲杀之,因他是杜受田之子且社会流传一旦杀他就是恭王爷报复杜受田而改为流放)。其余人除了肃顺被直接斩首,下场也还算差强人意。

随着年号改为同治,恭亲王做上了议政王大臣共享皇权,直到甲申易枢。期间他兴办洋务,命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等办报纸立书馆(同文书馆),以及编练新军等。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发动戊戌变法的前夜,以六十六岁高龄薨逝于恭亲王府。由于恭亲王府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澄早在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十就死了因此以载澄之子爱新觉罗·溥伟承袭恭亲王爵位。慈禧太后给奕訢的谥号是“忠”。因此时人及后世多称之为“恭忠亲王”。

总评: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聪颖伶俐。他的政治敏感度极高,他是同光中兴当之无愧的功臣。此人纵横捭阖,大刀阔斧,是清室贵族里为数不多的人才。只可惜一辈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猜忌,认为他最起码也是个多尔衮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后又被慈禧皇太后压制,纵有英才也无从施展。可以说如果被宣宗立为皇太子,则会改写历史。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爱新觉罗·奕訢,清文宗六弟,清宣宗六子。咸丰元年奉宣宗成皇帝遗诏封为亲王,清文宗亲自拟写的封号为“恭”,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薨逝于恭亲王府,享年六十六岁。

咸丰元年四月,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并奉皇帝上谕管理正蓝旗觉罗事务。

咸丰三年,清文宗授予奕訢领侍卫内大臣,并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九日),到了十月初七,奉上谕在军机处行走。自此开始了晚清长达四十八年的“亲王领军机”制度。咸丰四年二月,管理三库事务,授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清文宗再次传圣旨,命恭亲王奕訢为宗人府右宗正,协理皇族事务。

而到了这年六月,奕訢已经身兼数职不说,还做了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就升迁宗人府宗令。可见清文宗对于奕訢的重视和信任。

可是不要忘记,清文宗不是康慈皇贵太妃(奕訢的亲生母亲)的亲子而是养子。何况太妃的“太后情结”实在浓重,而对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而言,母亲的心病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此时开始,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的矛盾不仅仅摆到了台面上,而且公开化并且日趋白热化。随着康慈皇贵太妃于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日病重,奕訢开始向文宗皇帝施加压力,求封皇太后名号。因为清文宗急着去看病重的太妃,因此含糊答应。于是,精明而富有才华的爱新觉罗·奕訢立刻改道军机处,向军纪大臣传旨。于是,康慈皇贵太妃变成了康慈皇太后。因为奕訢造成了既成事实所以文宗不得不盖御玺传旨生效。

一想到道光三十年正月清宣宗临崩时的遗诏,文宗皇帝心里一万个不舒服。因为那遗诏是这样写的:

1.着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2.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该朕言。务须赞襄辅弼,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需其他。

所以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在文宗皇帝来,宣宗封皇太子只是个陪衬,真正的意义在于封王;而在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看来,原本的皇帝宝座应该是他的,因此愤愤不平!

于是,清文宗做出了一个令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的举动:以康慈皇太后遗诏的形式,确立死后不附清宣宗谥号“成”字,同时也不入太庙。之后,以“恭办皇太后丧仪礼数不周”为由,把恭亲王奕訢所有职务全部开缺(就是撤职)。然后命他的六弟去上书房读书(此时兄弟俩已经成年,不可能再入书房。所以奕訢就等于赋闲在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奕訢在最初的特点:做人锋芒毕露,做事大刀阔斧。同时,他也在皇太后晋封问题上没有考虑文宗皇帝的想法。因此招致猜忌,因为他太有才干,当年争皇位的时候如果不是早已去世的咸丰朝帝师杜受田指导,恐怕皇位就是奕訢的。所以说,他没能协调好兄弟间的矛盾。

从此,清文宗几乎快要遗忘了这位六弟。直到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才再次复出。面对英法联军的炮火,他上奏文宗皇帝反对派遣道光朝旧臣、当时的巡防王大臣爱新觉罗·耆英(他是皇族,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之六世孙,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爱新觉罗·禄康之子。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四日奉宣宗皇帝上谕与英国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签订《中英江宁(南京)条约》、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签订《五口通商章程》,稍后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与法国全权大臣拉萼尼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是个著名的主和派和投降派)前往天津参与议和,同事也不希望天津谈判一味示弱。同时建议密令督办团练大臣带领乡勇攻击广州,同时廉兆纶攻击香港。

同年四月十三日,奉清文宗上谕与惇郡王爱新觉罗·奕誴(清文宗五弟、恭亲王五兄)以及惠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清宣宗五弟、清文宗和恭亲王五叔)以及军纪大臣共同审理擅自回京的耆英。是日上奏,反对钦差专使议和大臣桂良、花纱纳关于长江开放所有商埠的条款。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进北京,清文宗携皇后妃嫔及少数近臣以及皇子爱新觉罗·载淳逃奔热河,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就被封为留京议和王大臣。

咸丰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强忍悲愤与英国、法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十二月初一日,恭亲王奕訢联合文祥(瓜尔佳氏,时任步军统领大臣)和桂良(上文所述之天津专使议和大臣)一道奏折,题为《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在奏折中,奕訢分析列强各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国、俄国以及法国的入侵只是肢体之疾病,应当先平太平天国和捻军。于是为后来清政府借师助剿提供了理论依据。很显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国胃口很大。但是奏折中的亮点在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各口增加关税。

于是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是这样一个人:

1.思想逐步开化

2.对于先进的西方事务接受能力相对于其他清室皇族较强,开始注意西方动向

3.开始逐步推进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图强国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驾崩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之烟波致爽殿,年三十一岁。文宗临崩遗诏:

首席军机大臣爱新觉罗·肃顺(端华之弟)、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清文宗帝师杜受田之子)、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可以看出尽管他办了议和,但还是没有赢回文宗的信任。

随着御史董元淳上奏两宫皇太后(西宫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东宫为慈安太后,钮祜禄氏)请求垂帘听政被驳斥,奕訢也以奔丧为名面见两宫皇太后,回京后发动政变。于是,载垣、端华赐死;穆荫、匡源被革职,其中穆荫被流放。杜翰被革职流放新疆(本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皆欲杀之,因他是杜受田之子且社会流传一旦杀他就是恭王爷报复杜受田而改为流放)。其余人除了肃顺被直接斩首,下场也还算差强人意。

随着年号改为同治,恭亲王做上了议政王大臣共享皇权,直到甲申易枢。期间他兴办洋务,命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等办报纸立书馆(同文书馆),以及编练新军等。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发动戊戌变法的前夜,以六十六岁高龄薨逝于恭亲王府。由于恭亲王府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澄早在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十就死了因此以载澄之子爱新觉罗·溥伟承袭恭亲王爵位。慈禧太后给奕訢的谥号是“忠”。因此时人及后世多称之为“恭忠亲王”。

总评: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聪颖伶俐。他的政治敏感度极高,他是同光中兴当之无愧的功臣。此人纵横捭阖,大刀阔斧,是清室贵族里为数不多的人才。只可惜一辈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猜忌,认为他最起码也是个多尔衮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后又被慈禧皇太后压制,纵有英才也无从施展。可以说如果被宣宗立为皇太子,则会改写历史。


小森短视频


爱新觉罗•奕訢,清文宗的六弟,清宣宗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元年被封为亲王,清文宗亲自拟写的封号为“恭”。

那我们就从为什么他被称为“鬼子六”这个称谓中来窥探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咸丰元年,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并奉皇帝旨意管理正蓝旗事务。咸丰三年又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同年四月又被授予宗人府右宗正,协理皇族事务,从中可见清文宗对他的重视和信任。而兄弟之间的矛盾却日趋严重,导致最后被撤职。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奕訢表现出来的锋芒尽露,做事果断有魄力。

直到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才再次复出。在咸丰十年,他与英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他在后来的奏折中提到要设立总理事务衙门,设计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增加关税等条例。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和智慧。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他的支持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开始推进洋务运动。他们创建工厂,兴办电报,创办学校,自强求富。而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却成了保守派的众矢之的。1862年在奕訢的建议下,朝廷兴办了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最终洋务派全胜,保守派落败,而有些保守派竟在背后骂他为“鬼子”,“鬼子六”

从整个洋务运动过程可以看出奕訢的思想逐步开明,开始逐步推进新政,意图强国。

在奕訢的一生中,他聪明伶利,多谋善断,有美国记者这样评价:“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 曾国藩评价说他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善断。

综上所述,爱新觉罗·奕訢聪慧过人,做事果断有魄力,在他的一生中纵横捭阖,是清政府不可多得的人才,人称“鬼子六”看似贬义,在我看来这是对奕訢一生的认可,他是当之无愧。



江湖奈我何


晚清皇族恭亲王弈訢也是一位位高权重又尽忠职守,权倾天下、显赫一时的权臣贵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