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食品廠的“味覺”記憶

第一家食品廠的“味覺”記憶

○好華食品廠的產品

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上世紀80年代好華食品廠打的雪糕廣告

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好華食品廠生產的飲料獲得“省優”

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好華食品廠引進的汽水灌裝機

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好華食品廠從國外引進的軟糖生產線

□程堂義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合肥人,應該有不少吃過“燈塔”牌系列冷飲和小食品,要知道,這可是我們合肥本地食品廠合肥好華食品廠的產品。作為合肥市解放後第一家規模型的食品企業,合肥好華食品廠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記憶。

由五家內遷企業組建而成

解放初期,合肥市的食品工業還十分落後。全市除幾家私人手工作坊(後合併成立合肥永康食品廠)外,幾乎沒有像樣的食品生產企業,產品品種也很單調,主要品種除烘糕、白切糖、寸金糖、大麻餅和方片糕等幾種地方產品外,就連一般的汽水飲料也沒有,更不用說西式糕點和較高檔食品了。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要求檔次也逐步提高,原有的低檔次產品和落後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已遠不能滿足人民的生活要求。為改變這一狀況,1955年合肥市委決定興辦食品工業,並與上海市聯繫,將上海好華食品廠、太古糖果廠、誼義蛋糕廠、中華麵包廠和洽龍冰廠等五傢俬營企業遷往合肥。

據曾擔任合肥好華食品廠辦公室主任的沈永友在回憶文章中說,為了支援內地建設,經雙方協商,1955年1月上海好華食品廠等五傢俬營食品企業實行公私合營,組建成公私合營合肥好華食品廠。為了使上海五傢俬營企業資方人員對合肥的情況有所瞭解,以便做好這幾家遷廠人員的思想工作,合肥方面特誠心邀請一些內遷企業負責人到合肥進行考察。從方便的角度把廠址選在當時的三里街機場路口,職工宿舍區選在鳳陽路旁。國家投資80萬元蓋廠房和職工宿舍。這一切使得來考察的人看了很滿意,回滬後積極做好搬遷準備工作。

市長批示建造最大冷庫

1956年2月,上海好華食品廠等五家企業開始搬遷。據沈永友回憶,那時合肥新廠房已建好,上海內遷設備一到,很快安裝好,當年就投入生產。當時有工人130人左右,主要生產糖果、麵包、冰棒、餅乾、西式糕點和汽水等。據好華食品廠老職工回憶,在遷廠前合肥沒有一家生產汽水的企業,是好華食品廠將汽水這一產品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帶到了合肥。

因此說,五家食品廠內遷,不僅豐富了合肥地區食品供應,更主要是來了一批有影響的技術人才,如曾為蔣介石、何應欽做過60壽辰蛋糕的知名西點製作技師葉銀甫和汽水生產技師餘阿賴等人,對合肥地區食品工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再加上1959年11月,合肥新新食品廠、冰廠和水果加工廠的部分職工併入了公私合營好華食品廠,使這個廠1957年年產值達到98.66萬元,1959年達到317.53萬元。

為了擴大食品生產,1964年8月,經時任合肥市市長趙凱批准,該廠投資23萬元興建了一座500噸位的冷庫。這在當時可是合肥市最大的一座冷庫。在建造冷庫過程中,起市長每週三次到施工現場,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這個較大的施工項目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竣工。而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座冷庫仍在使用。

到了1967年,合肥好華食品廠由公私合營轉為國營,並改名為合肥人民食品廠,但到了1979年,廠名又重新改為合肥好華食品廠。上世紀80年代,合肥好華食品廠面貌煥然一新。據沈永友回憶,1984年合肥好華食品廠成為安徽省的食品生產樣板廠,在這之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先後從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美國和德國等國家引進了多項先進生產線。這些引進的先進設備已成為這個廠的支柱,僅汽水灌裝生產線和膠體軟糖生產線所生產的產品產量和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就佔全廠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的80%以上。

留在記憶中的美味

現在留在不少老合肥人記憶中的,當然是好華食品廠那些好吃的東西了。據記載,合肥好華食品廠主要生產糖果、糕點、汽水、冰棒等,品種有六大類280多個品種,形成了冰棒、汽水、硬糖、奶糖、切片面包等規模化的生產流水線。特別是當時的一些新產品,如“吉利豆”軟糖,“鴛鳶”巧克力、生仁巧克力、“蘋果”汽水、“烏梅”汽水、“雪菲力”飲料等,很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以至於現在不少人回憶起來還在說,“小時候最大的幸福就是夏天能吃上一支好華食品廠的雪糕。”

“燈塔”牌鮮桔水,1988年、1989年兩次在全國同類產品質量評比中取得第三名,並連續兩次獲得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在1988年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燈塔”牌膠體軟糖自1986年投產後,1987年即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1988年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銀獎;“燈塔”牌巧克力太妃糖、酸梅硬糖果、菠蘿汽水、好華汽水等產品均被評為省優質產品,並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合肥好華食品廠不論是以生產能力、生產規模,還是產品種類,在省內同行業中均名列前茅。

在沈永友的回憶文章中,還可以看到好華食品廠能根據不同的季節、市場的需求,生產不同的產品:夏季冰棒車間和汽水車間開足馬力,24小時運轉,以保證香蕉冰棒、豆沙冰棒、冰磚、汽水等源源不斷流向市場,滿足市民的需求;冬季特別是春節前後,糖果的需求量成為主流,於是硬糖、“狗屎”糖、各種口味軟糖出廠;糕點車間的切片面包、小圓形的蛋糕、蘇打餅乾等走出廠區;每逢中秋節,還會有各色月餅上市,這在當時可是不少人的美味。

尤其叫絕的是,糖果車間和糕點車間的幾位上海老師傅,做出的拿手特色食品真是獨一無二。據一些老工人回憶,有一種“千層酥”,純粹手工搓揉,木炭爐燻熟,再用滾油澆灌,最後形成幾十層薄如蟬翼的酥葉片,造型酷似禮帽。老師傅製作時,關門閉窗,不允許任何人打擾。這些特色食品是好華食品廠的“門臉”,據說很多廠裡工人都沒見過,更別說品嚐了。這也給當時的好華食品廠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