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焦慮!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中,父母的管教只佔1

現在,不但有很多父母焦慮孩子的成績和排名,還有很多父母焦慮自己的育兒水平!有些媽媽整天誠惶誠恐的,見到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良行為,就會想是不是因為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我教養方式不好引起的吧?……在不斷的反省、悔恨與自責中,被自己逼得都快精神崩潰了!

關於是否需要管教孩子,其實總有這樣幾種不同的聲音,出現在我們耳邊。

(1)必須嚴加管教孩子!

總聽到一部分媽媽發出這樣的感慨:孩子必須得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管,他就越來越沒有規矩和王法,長大了還不得上天啊!沒一個害怕的人不行!

(2)好孩子是天生的!管了也沒用!

同時,也有這樣一部分媽媽倡導“放養”論:孩子根本不用管!越管問題越多!你看人家誰誰誰,媽媽天天打麻將,可是孩子照樣每次考第一!好孩子根本不是管出來的,那是天生就是好孩子!

(3)孩子發展不好,都是父母的錯!

這類媽媽們大多很焦慮,認為孩子發展的好與壞,與父母的教育有著直接的絕對的聯繫!如果孩子發展好,那是因為父母引導的好;如果孩子發展的不好,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盡到職責。

這些媽媽把孩子成長的責任,全部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壓力山大!

這三種聲音,各有理由,可以理解。

但是,可以理解,並不代表是合理的,是正確的!

首先,棍棒教育,在這個年代已經不適用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男人失去了對女人的控制權同時,男女雙方就同時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現在是講究平等、獨立與尊重的社會,再去暴力教育,迎來的大多是悲劇。不是孩子在你的棍棒教育下越來越膽小自卑,就是積聚到了足夠的力量與你抗爭到底,回饋你以暴力。

前段時間,那個13歲少年弒母的案例,還不足夠我們警覺嗎?!

其次,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既不是無所謂的、可有可無的,也不是影響孩子發展的絕對的唯一因素!

別太焦慮!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中,父母的管教只佔1/7

網絡圖

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能夠影響孩子性格和發展的因素,可以總結為:

(1)內部因素

  • 遺傳,DNA;
  • 出生時遇到的事(如難產、入保溫箱)
  • 意外(自己與身邊人遇到的意外)

(2)外部因素

  • 孩子在家裡的出生順序
  • 家庭氛圍
  • 父母的養育風格

(3)孩子自身因素

  • 孩子對環境中遇到的人和事做出的解讀方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絕不是唯一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只是七個因素(內部3個,外部3個,孩子自身1個)之一。

“孩子自身因素”這一項,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不同的孩子,對同一現象的解讀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小明和小強孩子考試分數都很低,都被爸爸揍了,湊得程度一致。

小明想:“我真是太差勁了,讓爸爸這麼生氣,我是個壞孩子!爸爸估計不會再像以前那麼喜歡我了。”

(小明便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敢面對爸爸,甚至會逃避。爸爸可能會越來越失望,孩子也會越來越閉塞。)

小強想:“我就是這次考試分數低了一些,你就這麼揍我?!真是不服氣!下次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讓你刮目相看!”

(小強會更加努力學習,成績提高了!揚眉吐氣了!用自己的努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爸爸見到效果了,於是就想:還是“揍”管用!可是爸爸不知道,小明的努力只是為了向爸爸證明自己。他向上的動力,只是外在動力而已。)

別太焦慮!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中,父母的管教只佔1/7

網絡圖

每個公立學校一個班的孩子大多是40名左右,私立學校一個班也有一二十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批評學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是,都是同樣的被老師批評,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反應。

  • 有的孩子被老師批評了,覺得無所謂;
  • 有的孩子被老師批評了,覺得老師是在提醒他讓他變得更好;
  • 有的孩子被老師批評了,覺得天塌了,無地自容,不願再去上學,甚至輕生;……

這些孩子對同一事情不同的反應,大多是源於孩子自身對遇到的人和事的解讀方式不同,而不完全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

所以,當孩子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時,一味的去責怪父母,是有些過分的。

也是因為這個影響因素,才會出現“父母天天打麻將,孩子次次考第一”的事例發生。

父母不管孩子,只知道忙著自己的事情甚至天天打麻將,這些家庭的孩子當中,有的會認為父母已經不靠譜了,如果自己再不努力學習,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將來生活也許比父母更差!為了自己未來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只能自己不斷努力。

同時,我也相信,這樣家庭的孩子當中,也有的孩子會認為“我的父母都這麼一般/差勁,我也不會是優秀的。”然後就認命的跟著父母混日子,長大了也當一個天天打麻將的父母,就這樣循環輪迴著,直到有一個孩子,他的認知與普通人不同,然後這個家族的命運才會開始改變。

別太焦慮!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中,父母的管教只佔1/7

網絡圖

看到這兒,也許有的家長焦慮的心,可能會放鬆一些。哦!原來父母不需要揹負所有的責任呀!

但是同時也請大家不要太過放鬆了!

這七個因素當中,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我們能夠掌控的或者影響的是哪幾個因素?

前四個,我們都無法更改;最後一個孩子自身的解讀方式,雖然是我們能影響和引導的,但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所以,只有第5個“家庭氛圍”與第6個“父母的養育風格”是我們可以調整和改善的。

不是所有的家庭悲劇,都是因為父母的不作為或者錯誤的作為造成的;

但父母的不作為或錯誤的作為,是足以自導自演出一場家庭悲劇的!

比如,大多數做出極端行為報復社會的孩子們,大多都是因為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或者一直生活在父母暴力管教、羞辱謾罵之下。

孩子建立解讀事物的思維模式,與內部因素有關,同時也與家庭環境有關。

孩子在五歲之前,大多數時候都是右腦在工作。右腦工作的方式就是將看到的一切都以圖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的潛意識當中,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屬於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所以,當父母有暴力傾向時,孩子大多數也有暴力傾向;當父母總是積極的解決問題時,孩子的解讀模式也會偏積極一些。

別太焦慮!影響孩子性格與發展的因素中,父母的管教只佔1/7

網絡圖

當孩子解讀方式出現偏差時,我們可以進行正向的引導。

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明,如果爸爸不打他,而是在他考試成績低的時候去同理他,安慰他,對他說:“爸爸知道你考的不好,心情會有些難過。如果爸爸考試考砸了,也會很傷心的。要不要爸爸陪著你一起看看試卷,看看我們以後如何調整能提高一些分數?”

小明會從這些貼心的話語中,感受到爸爸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在家人愛的鼓勵之下,將思維方式慢慢轉移到積極正向的“解決問題”上,那麼我相信,他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這就是家庭教育得力量!它雖然不是孩子的全部,卻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

如果我們只管把孩子生出來,只管孩子得吃喝拉撒,關於孩子成長的部分我們一點兒也不管。那麼,我們就連動物都不如了!因為即使是狼,都知道要培養小狼如何生存!

我的這篇文章是在幫助大家緩解焦慮,但絕不是讓大家推卸責任。

給孩子提供一個愛與支持的家庭氛圍和鼓勵的教養方式,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

因為:

  • 只有這樣,才能讓悲觀解讀事物的孩子們,越來越樂觀,越來越自信!
  • 只有這樣,才能讓樂觀解讀事物的孩子們,內心越來越有力量,走得越來越遠!

我們每一次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都是在為孩子的成功與幸福添磚加瓦!

幸福的家庭,幸福的模式會傳承;不幸的家庭,不幸的模式也會傳承。讓我們都向著幸福家庭的模式慢慢靠近吧!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