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博物館:客家話,活在21世紀的漢語活化石

通過前面兩期,相信大家對客家人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即便已分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他們卻仍然能夠保持鮮明的族群文化特徵,所以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而那些遷居海外的客家人,常常舉行多達數千人的祭祖典禮,堪稱華人的文化盛景,所以他們又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化的重要繼承者。

在漢語方言中,四川官話的“同化”能力極其強大,“湖廣填四川”之後,移民們不管祖上是說湖北話、湖南話還是廣東話,最終都統統被揉成了大同小異的四川話。但客家話卻是一個例外。

四川客家博物館:客家話,活在21世紀的漢語活化石

四川客家人主要聚居區

在四川另一個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儀隴縣——有這樣一則笑話:

一人說:“親家,你先‘死’(洗)。”另一人說:“親家你先‘死’(洗),你‘死’(洗)了我才‘死’(洗)。”親家母見了,就再打一盆水,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客氣,兩個一起‘死’(洗)嘛!”

當然,這則笑話有點惡趣味,卻很直白地反映出客家話的與眾不同。客家人雖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終恪守祖訓,使客家語一代代延續下來。他們對外都能講四川話,但對內幾乎很本能地就講客家話,這也是區分他們和非客家人的很明顯之處。

洛帶廣東會館內有一副講述客家歷史變遷的楹聯,下聯就這樣寫道:“華簡俱成桑梓地,鄉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鄉音無改”指客家人後代仍然堅守自己的語言,但也著“天府冠裳”,以蜀人為自豪,更是把花果之鄉當成自己的“桑梓地”而報以辛勤的勞動,創建新的家園。

客家話是先民把唐宋時的中原話語攜帶到南方,並在較小程度上融合同周邊民系及少數民族語言,最終形成客家話,因此稱客家話有“活在21世紀的漢語活化石”之稱。在四川,雖然它同四川話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風貌依然沒有改變。

舉例而言:洛帶鎮客家人至今稱“太陽”為“熱頭”,“月亮”為“月光”,“公公婆婆”為“家官家娘”,“洗臉”為“洗面”,“一日三餐”為‘食朝食晝食夜”,“穿件外衣”為“著件面衫”……這都說明客家話有很堅實的古代漢語基礎。

這麼一種古老的漢語,就像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一樣,流淌在四川的田野鄉村、集市茶館,流淌在每一個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四川客家博物館:客家話,活在21世紀的漢語活化石

在洛帶古鎮的人群中,你偶爾會聽到幾句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人口流動性增大、普通話的普及,漢族內部的族群差異漸漸模糊,即使是客家人也逐漸淡化著自己的獨立性。也許將來會有一天,族群的界限會徹底消失,但客家人在歷史上的勇於開拓、對傳統文化的堅守,還將成為後人最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產。

=========我是分隔線=========

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