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文\鍾百超

謝靈運,絕非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描寫山水的詩人。他憑什麼一躍而成為山水詩的開山鼻祖?

《詩經》描寫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詩句俯拾皆是。《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周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周南·殷之雷》“殷之雷,在南山之陽。”這些詩句同樣是描寫自然景物,既能營造詩歌環境,也能起到比興作用,進而深化主題,寄託人們的情思。可是,這些詩不能稱為山水詩。

《古詩十九首》也有很多詩句是描繪自然景觀的。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但這些詩仍不算作山水詩。

永初元年(420),劉裕代東晉自立,創劉宋,是為宋武帝,謝靈運爵位由康樂公降為康樂縣侯,食邑五百戶,任太子左衛率。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劉裕卒,太子劉義符即位,是為少帝。謝靈運受到當朝權臣徐羨之、傅亮等排擠,離京出任永嘉郡太守,當時正好三十七歲。他曾自負地宣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如今正值意氣風發之際,卻被貶至永嘉,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永嘉之貶後,他懷著滿腔的悲憤,縱情山水之間,並進行大量的詩歌創作。因此,謝靈運的山水詩,如同陶淵明的田園詩一樣,絕不是因為喜歡山水田園,乘興賦之而成,而是跟作者的個人命運和政治遭際息息相關。對於陶淵明來說,如果沒有辭去彭澤縣令這一事件,也許就沒有田園詩。同樣,如果沒有被貶永嘉太守這一不幸,謝靈運也不可能創作出一系列的山水詩。因此,被貶永嘉是謝靈運山水詩產生的客觀原因。

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謝靈運遍遊了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形勝,從不同角度描摹了自然景物,除了寄寓個人情感外,還闡發了一定的玄理。不經意之間,謝靈運以其寄情山水、逸興壯思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和領域,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既然是山水詩的開創者,他的山水詩與以往描寫山水的詩歌,有著怎樣不同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或者說,謝靈運的詩究竟有什麼特色而被稱為山水詩?

1、開創了“景—情—理”三位一體的詩歌內涵結構

作為山水詩,謝靈運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即景—情—理複合結構。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一般的模式是先述紀行,繼寫景物,後歸情理。當然,這其中還有多種變式。大多數詩歌,往往只有景和情組合,而沒有理。理,在謝靈運的山水詩裡,特指玄理,這是他詩歌裡獨有的深致。

“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連障疊巘崿,青翠杳深沉。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節往戚不淺,感來唸已深。羈雌戀舊侶,迷鳥懷故林。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撫鏡華緇鬢,攬帶緩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獨賴鳴琴。”(《晚出西射堂》)

首二句點明出遊的地點,即從西城門走出城外,然後舉目遙望遠方起伏的山巒。為什麼選擇西城門,顯然是為了後面的描寫做鋪墊。因為只有在西城門,才能看到日落西山的情景。“連障”以下四句描寫看到的情景,只見西山峰巒相接,霧氣騰騰,青翠的綠樹也變得深沉黯淡,清晨被霜染過的楓葉,以及夕陽的餘暉也漸漸失去光彩。“節往”以下兩句描寫作者的心情,金秋已去,嚴冬將臨,滿懷的悲慼有增無減,看到眼前這一片深秋的景色,更加令人感慨萬分。這兩句,既補敘此刻的心情,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羈雌”四句,作者又回到景物的描寫,看到羈宿的雌禽似乎在懷戀舊侶,迷路的鳥也在尋找昔日的林巢,便又引發感慨,萬物之間有情有愛,還要有彼此賞識的心態。“撫鏡”以下兩句,描寫回到住所的情景,對著鏡子自我欣賞。原先烏黑的鬢邊已出現了銀絲。摸摸衣帶,發現寬鬆了,於是趕快束緊衣帶。末兩句作者對有關的玄理做出否定,那些所謂順其其然的言論也只不過空言而已,要想排遣幽居獨處的苦悶,恐怕只能靠撫琴自慰了。

《晚出西射堂》是一首典型的“景—情—理”結構的山水詩,由山,樹,楓葉,餘暉,禽鳥等景物,構成了一幅夕陽西下的悽美圖景。同時,三處表達了作者的心情,一是為季節的更換,時光的流逝而感慨;二是看到禽鳥各自歸巢棲息所引起的感嘆;再者,對著鏡子,看到鬢髮染霜,衣帶漸寬,也有無限的感喟,只不過詩句沒有明言,一筆宕開。末兩句是引出玄理又自我加以否定,從而表明自己俯仰天地、高雅不泯的心志。

“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汩汩莫與娛,發春託登躡。歡願既無並,戚慮庶有協。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日沒澗增波,雲生嶺逾疊。白芷競新苕,綠蘋齊初葉。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燮。佳期緬無像,騁望誰雲愜!”《登上戍石鼓山》

首二句以旅人自況,用一個“憂”字定下了全詩的基調,一個憂接著一個憂。為什麼如此憂愁?“故鄉”兩句做出了補敘,因為懷念故鄉,遙遠且交通不便。“汩汩”以下四句,提出瞭解決當前困惑的權宜之計。既然心情抑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打開心結,就只好趁著大好春光,登高遠望。歸去的願望既然無法實現,那只有藉助登高望鄉來緩解一下愁悶。“極目”以下四句,描寫看到的情景。極目遠眺,只見左側開闊,右側狹窄。此時,太陽正下山,山澗水波盪漾,雲霧繚繞,山巒層疊。這是遠景描寫,虛筆一揮。“白芷”以下四句是近景描寫,是實寫。白芷生出了新莖,綠蘋也長出了新葉。但是,看到眼前的景色就能釋懷嗎?“摘芳”二句說出了心裡話。摘取芳草而芳草並未使作者忘憂,一時愉樂而終不愉快。末二句描寫登覽總的感受,照應前面的“故鄉路遙遠”。沒有想到,登高懷遠,心情依然是那麼沉鬱,化解不開。這首詩,情—景—景—情,渾融一體,是情—景—理結構的一個變式。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拂衣遵沙垣,緩步入蓬屋。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疏木。空翠難強名,漁釣易為曲。援蘿聆青崖,春心自相屬。交交止栩黃,呦呦食蘋鹿。傷彼人百哀,嘉爾承筐樂!榮悴迭去來,窮通成休慼。未若長疏散,萬事恆抱朴。”《過白岸亭》

開頭兩句點題,交代出遊的線路以及當時的心情。“拂衣”,說明心情輕鬆,“緩步”表明意態從容。次四句,寫站在白岸亭所看到的景物,目光由近處慢慢移向遠處。近處是一條溪澗,細細的溪水潺湲地流過密石;遠方是高峻的山峰,林木稀疏。山色的空翠,難以言說,倒是漁者之樂,可以高曲一歌,這是從視覺上進行描寫。“援蘿”以下四句,前兩句寫步出白岸亭,攀援著山間的藤蘿,慢慢來到青色的山崖下,並描寫了當時的心情,感到自己與春天融為一體。後二句補敘快樂的緣由。如果說,空翠難以明言,那麼,聽到黃鳥和鹿鳴的叫鳴聲,應該是可感可親的,這是從聽覺上進行描寫。詩的最後部分是悟理。聽到黃鳥和野鹿的啼鳴,不禁讓作者想起了《詩經》的《秦風·黃鳥》和《小雅·鹿鳴》這兩篇詩。這一悲一喜,正好觸動了作者的情思。榮與辱,窮與達,不過是一念之差,何必受此影響心緒。不如拋棄功名利祿,堅守樸質。“抱朴”出自《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以上三首詩,我們看到謝靈運山水詩的基本結構,景物是思想、感情、哲理的主要來源,情出於景而勝於景,理融於情而深於情,景、情、理渾融一體是謝靈運山水詩的一大特色,這種麗構,讓我們在欣賞美麗景色之餘,體會作者的心緒感情,以及從山水情懷所闡發的哲思。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2、善於運調景物,曲屈以達其意

白居易在《讀謝靈運詩》指出:“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士鬱不用,須有所洩處。洩為山水詩,逸韻有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唯玩景物,亦欲攄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諭。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謝靈運才華橫溢,但他的理想和那個時代卻格格不入。象他那樣的壯士鬱郁不得志,終歸是要有排遣的地方。他轉而將文思寄託於自然山水,詩裡有著飄逸的韻味和奇妙的志趣。他描寫的事物,鉅細無遺,上至天,下之海,一草一樹,絕不遺漏。但他豈能是把玩景物,也是以此發洩心緒。往往描寫景物時,難免有所比興託喻。因此,謝靈運的快樂,不單獨體現在章句裡。

白居易對謝靈運確實有著深刻的理解。一個人,懷才不遇,見而不用,空有一身抱負,真是徒喚奈何。因此,謝靈運縱情山水,也只不過是感情的宣洩而已。他喜歡做這樣的詩嗎?顯然不是出於自願。“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真是一語道破。

王夫之《薹齋詩話》評謝靈運的詩說:“以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樂為能取勢,宛轉屈伸以求盡其意……天矯連蜷,煙雲繚繞,乃真龍,非畫龍也。”所謂“以意為主”就是把立意,如確立主題、意境,作為構思的制高點。“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指的是創作的意趣,或者表現於作品中的神韻,理趣,境界等。謝靈運取勢的方式很獨特,在宛轉屈伸之中表達其意蘊。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登池上樓》)

潛虯在淵,依然一展雄姿,飛鴻在天,志在遠播聲音。一向自負的謝靈運,卻愧對天上的飛鴻,也羞見深淵的潛龍。處於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境地,想仕進修德,卻智慧拙劣。求退隱耕田,卻又力不從心。為什麼?被人排擠,貶謫永嘉,這不啻是從天上掉到地下,叫他怎能接受得了。但又不得不屈從現實,於是只好硬著頭皮赴任。經這一打擊,居然久病不起。其實,這哪裡是什麼病,只不過是心病而已。估計也不會處理公務,每天就蒙著被子睡覺,哪裡有心思去關心季節的變化。偶然間揭開窗帷,暫且登樓眺望。聽見流水波動的聲音,看見遠處巍峨高峻的山嶺。此刻才發現,初春的陽光已經代替了殘餘的冬風,新來的陽氣也更替了去冬的陰冷。池塘已經長滿了春草,園中柳條上的鳴禽也變了種類、換了聲音。目睹這一切,想起了《出車》這首豳詩,以及《春草生兮萋萋》這首楚歌。於是,滿懷憂傷起來。一個懷抱政治理想的士人,離開政治權利中心,辜負平生所學,怎麼會不覺得孤獨和抑鬱呢。因此,謝靈運借“潛虯”“飛鴻”自況,曲折表達希望自己能夠像潛虯和飛鴻一樣,實現叱吒風雲,翱翔天空的理想。

“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清,遠峰隱半規。久痗昏墊苦,旅館眺郊歧。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遲。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慼慼感物嘆,星星白髮垂。藥餌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將侯秋水,息景堰舊崖。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遊南亭》)

詩開頭四句,作者將一幅夕陽西下的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刻雨後天晴,夕陽西下,烏雲散而又復聚。密林的清秀還依稀可見,太陽在遠峰徐徐下降,只剩下一個半圓。“久痗”二句,說明作者當時的困頓,時逢黃梅時節,心情抑鬱,羈留在旅館,只能臨窗遠眺郊野的岔路。“澤蘭”二句,描寫看到的景物,澤畔茂盛的蘭草和綻放的荷花。“未厭”四句,觸景生情,作者不免感慨萬千,這麼美好的春色尚未盡情欣賞,卻感到時光已經在移動。於是,睹物思人,想到自己,頭髮已經發白,像蘩星那樣垂下來。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慨呢?原來是“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沒有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只要孤芳自賞,但是,誰是知己呢?沒有。這才是人生的悲哀之處。怎麼辦呢?唯有“逝將侯秋水,息景堰舊崖。”乘著即將而來的秋水,歸隱家鄉,也許只有這樣才是最好的歸宿。

借景消愁愁更愁,這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真意之所在。“豈唯玩景物,亦欲攄心素”,欣賞自然景觀只不過是一時的放浪而已,實際上卻是心事重重,揮而不去。“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因而,品讀謝靈運的山水詩,必須跳出章句之外,才能發掘他內心的世界。

景物的描繪,一方面體現詩人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天才般的表現力,但更重要的是,藉助景物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政治與山水結合起來,也許正是他的山水詩派的一個特色。中國歷史上有理想的士人,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借景抒情是一種感懷和宣洩的方式,謝靈運也一應如此。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3、尚巧似而逸蕩過之

鍾嶸在《詩品》對謝靈運的詩歌有這樣的評價:“宋臨川太守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曹植),雜有景陽(張協)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富為累。”謝靈運的詩歌源出曹植,又間雜張協的風格。在創作手法,崇尚描繪景物,形象逼真,然而筆墨飄逸放蕩不羈,頗有繁縟蕪雜之嫌。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起首二句概述早晚氣象,總寫山水,大氣磅礴,視野開闊。“昏旦”濃縮一天的時間,“山水”總覽天地自然萬物。氣象萬千,清暉萬里,何等壯觀。

“林壑”以下四句,詳寫景物。林巒山壑,在夜幕之下,漸漸褪去;天上的雲霞,在霧靄的籠罩下,慢慢收斂。湖中碧綠的芰荷,挨挨擠擠,層層疊疊,互相映照;菖蒲和稗草,佇立水中,互相依倚。“斂”和“收”字準確描摹了林壑和雲霞此刻的基本特徵。“迭”字生動描寫了芰與荷親密無間,兩小無猜的情景。“依”字道出了菖蒲和稗草之間,彼此相擁,互相依靠的景象。

這首詩,在取景上,視角開闊,大小景物選擇得當,但都極具代表性。在筆法上,描寫細膩,用詞精妙,生動貼切,體現“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的特點。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俯視喬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解作竟何感?升長皆丰容。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撫化心無厭,覽物眷彌重。不惜去人遠,但恨莫與同。孤遊非情嘆,賞廢理誰通?”《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

該詩發端即點題,介紹出發時間和線路。一早從陽崖(南山)出發,太陽下山時抵達陰峰(北山),並在那裡落腳憩息。次二句介紹旅途過程,先是乘舟,繼而舍舟,然後持策步行,最後達到山頂。“發”,“憩”,“舍”,“停”四個動詞,生動地勾勒了整個行程,言簡意賅。“眺”,“倚”二字尤為瀟灑跳脫。站在高處,倚著松樹,遠眺蜿蜒曲折的沙洲,該是多麼的愜意。一個行程,由六個動詞予以概括,可謂出神入化,畫龍點睛。也說明謝靈運在語言的駕馭藝術上極為高超嫻熟。

從“側徑”到“天雞”這十二句,狀摹自然景物,取景上由近及遠,先寫側面的小徑,然後把目光移向遠處湖中的沙洲。“窈窕”本指身材姣好,美麗賢淑的少女,這裡用來形容小徑。“玲瓏”本是精巧細緻,嬌小靈活之意,卻用來形容沙洲。一則說明小徑和沙洲確實是小,二則也說明作者對這兩者的感情。緊接著,目光下移,看到高大喬木,枝葉紛披。忽然聽到響聲,抬頭聆聽,原來是從山溝裡傳來淙淙的流水聲。再細看,只見溝壑裡,巨石橫立,把流水一分為二。但是,由於林深樹密,幾乎看不到溪流。接著,目光再次轉移到湖面,只見湖邊的竹林裡,新長出的竹子開始換上了綠裝,湖中的嫩蒲也開始綻出了毛茸茸的紫花。同時還看到,海鷗在湖岸邊嬉戲,天雞在和風中輕舞。這裡,動靜描寫和視聽描摹結合,有聲有色。好一幅春色融和的湖中春景圖。“解作竟何感?升長皆丰容”這兩句,雖然鑲嵌在中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實際也對整個景色的一種總體描摹和概覽。方東樹評謝詩曰:“唯其思深氣沉,風格凝重,造語工妙,興象宛然,人自不能及。”(《昭昧詹言》卷五)通過此詩,可見一斑。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謝靈運,出身士族高門,祖父謝玄,官至車騎將軍,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戰中,任前鋒都督,戰敗前秦,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其母劉氏為王羲之外孫女。《宋書》本傳稱其“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而且“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謝靈運也曾自負地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佔八斗,吾佔一鬥,天下才共分一斗”。不管如何,家學淵深、靈根早種,是謝靈運成為詩歌巨人的重要因素。

雖然出身名門,腹有詩書,但仕途坎坷。二十一歲起入仕途,歷任晉、宋兩代琅琊王司馬參軍、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等。中間兩次還鄉隱居。宋元嘉十年(433)以“謀叛”的罪名誅於廣州,年僅四十九歲,令人不勝唏噓。

由於仕途的跌宕起伏,謝靈運常常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探幽尋靜,求得擺脫政治上的煩惱,也許正是遭遇這樣的命運,造就了他的山水詩,從而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

詩人不幸詩歌興,歷史再一次在謝靈運身上得到驗證。江山依舊,斯人已去,臨川之筆,曾令山水添色,日月增輝,引領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一代又一代偉大詩人。如今,這臨川之筆,盼能依然可以啟迪後人,光照詩界,再造群星燦爛。

謝靈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