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了這些“硬傷”,農業機械化趨勢,註定只是趨勢!

隨著農業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以農業機械代替人工,已是大勢所趨。但當下,因為農業機械的“硬傷”,農民對其頗有微詞,農業機械化進程也耽誤不少。

改變不了這些“硬傷”,農業機械化趨勢,註定只是趨勢!

(1)經濟效益低

要進行機械化種植,首先要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土地的租金並不便宜,少的五六百,多的一兩千。如果種植糧食作物,利潤並不高,如果種植經濟作物,研發機器成本高、難度大。如柑橘、蘋果、葡萄、黃瓜等,基本都是種植戶自己負責種植、澆水、打藥、施肥、採摘等一系列工作。若是交給機器來做,每一道工序都要有相應的機器,成本高,經濟效益低。

(2)市場供給與農民需求“錯位”

目前我國農機市場處於:高端機械沒有,中端機械質量差,低端機械產能過剩的狀態。雖然我國的農機保有量(功率總和)很高,但絕大多數都是小功率設備,工作效率低,能應付的工作場合有限。而大、中型的設備起步較晚,產品更新迭代的次數還很低,市場供給與農民需求“錯位”現象嚴重。

改變不了這些“硬傷”,農業機械化趨勢,註定只是趨勢!

(3)補貼亂象“叢生”

很多地區雖然有很多農機廠,但大部分只生產覆蓋件以及組裝。雖然有賣農機的廠家,但農機種類少,品牌雜亂,知名的少。此外,有購買農機意識的農民少。儘管政府針對購買農機的農民給予補貼,但實際情況是能夠拿到補貼的只有生產和銷售農機的廠家。

(4)從業人員待遇低

每年,進入農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在農業專業中的佔比並不低,但畢業後能夠在這一領域長待下去的卻很少。從事農機專業,要求對各種農機種類與型號都要了解,還要懂農學、物料學等知識,每天與農民打交道,不僅工作辛苦,待遇也很低。

改變不了這些“硬傷”,農業機械化趨勢,註定只是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字顯示,我們的糧食總量在逐年減少,聯合國已經在著手解決全球農業饑荒問題了。在這一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已成為大勢所趨,但如果這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不解決,趨勢就只能停留在趨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