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價格下跌,新聞用詞為什麼是市值“蒸發”而不是“虧損”

A股每有大跌,媒體紛紛報道A股市值蒸發××萬億。網上有很多韭菜想不通虧的錢到哪去了,感覺熊市好像也沒人賺錢啊,甚至有人扯陰謀論那一套,全扯莊或什麼權貴身上。

傳統意義上的虧損,認為虧和賺是對等的,因為銀本位或金本位下,每一份資產都對應著一份真金白銀,有虧有賺很好理解。現在金融體系的發展早已經脫離了金銀錨定,而民眾對盈虧的概念還停留在金本位時期,自然不好理解現今市值的波動,疑惑錢都去哪了?

資產價格下跌,新聞用詞為什麼是市值“蒸發”而不是“虧損”

現代社會金本位消失,金融經濟的運行開始基於政府信用,政府依靠穩定的信用發行紙幣,規定紙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相信政府,相信這張紙的價值能得到國家保證,所以一張紙才變成了錢。這不同於金銀自帶信用,金銀價值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都差不多,是實打實的東西。在今天的金融體系下,市值的波動表面上看是資產價格在變化,本質上卻是“錢”自己在變化。中老年常感嘆“現在的錢越來越小了”就是這麼個意思,變化了的是錢,而不是物品或資產,就像小時候看月亮總以為月亮在動,其實是雲在動。

貨幣、證券、市值這些本質上都是因為信用存在的,信用越高,價值越高。而信用和人的信心相關聯,當所有人對經濟都很有信心時,整個社會的物價都會被推高,資產越來越值錢。資產價格推高,並不全靠真金白銀買進拉昇,比如房價上漲並不用把所有房子都交易一遍,只要大家覺得它值錢,就是一筆交易沒有,房產中介處的標價也能從5萬一平變為10萬一平,整個市值就這樣“憑空”產生了

市值的“憑空”上漲並沒有與之一一對應的一筆筆交易。只要大家認為它值錢,房子就像金銀一樣形成了自帶信用,價格就那麼憑空漲上去了。上漲的時候大家都賺錢了,有人問“我們賺的錢到底是誰虧的”嗎。事實是上漲時也沒有對應的虧損,大家就是憑空多出好多錢來,所謂浮盈概是如此。

所以資產價格下跌,許多市值也是“憑空”消失了。靠信心推升的價格,當信心不在,當大家都認為它不值錢時,市值蒸發,價格下跌可以不經過一筆交易,幾乎所有人都虧錢。錢或價格本身是虛的,它就是一紙信用。虛的東西可以憑空消失,而不是一個人虧一個人賺的一筆筆交易。

資產價格下跌,新聞用詞為什麼是市值“蒸發”而不是“虧損”

看上圖表格,A股市值的變化和交易額是不對等的,交易額的值遠遠小於市值的變化值,而且不存在線性比例關係,交易額小(沒什麼交易發生)市值蒸發可能大也可能小,交易額大時(一筆筆交易很多)也一樣。

A股市值推升的情況,大家可以觀察連續一字板漲停的個股,市值在幾乎無成交的情況下節節高升,所有人都賺錢,這個錢就是憑空多出來的。賺錢的人和虧錢的人並不用一一對應,這就是現代金融的先進性,玩的是信用,耍的是信心。

資產價格下跌,新聞用詞為什麼是市值“蒸發”而不是“虧損”

再看上圖A股總投資者1億多戶,持倉的大概5千萬戶,但真正參與交易的也就1千多萬戶,只佔30%左右。僅僅這30%的人就影響了整個A股市值,這30%股民的虧虧賺賺直接決定了另外70%股民(鎖倉者)的盈虧,70%股民的盈虧就這樣憑空產生或憑空消失。交易量和市值變化是完全不對應的。

所以A股下跌時,新聞用“蒸發”這個詞,因為市值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大家的信心推升上去的,就那麼“憑空”產生或消失,而“虧損”這詞潛在總感覺有另一個人把錢賺了。

當然還有一部分是真實損失,並不是泡沫破裂,就是被其他人賺去了,但這隻佔損失的一小部分。信用其實還可以剝開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事實支撐的“真有信用”,另一部分是被誇大的信用。就像一個三歲孩童的父親能幫孩子解決好多問題,小孩總認為老爸是無所不能的,這就是父親對於孩子的信用被孩子誇大了。對應到經濟上,被誇大的那部分信用就是高估,並不需要虧損和盈利對應就能憑空產生,而沒被誇大的那部分就真真是一人虧來一人賺。信心信用這些東西也是有槓桿作用的。

資產價格下跌,新聞用詞為什麼是市值“蒸發”而不是“虧損”

寫此文本是為了回答“股市下跌,市值蒸發,我們虧的錢都到哪去了,被誰賺了”這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