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09章 三仁殊途 第4节

第4节 孔子的老祖宗是微子

微子是西周王朝的封国宋国的开国始祖,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是儒家文化的先祖箕子的侄子,儒家开山鼻祖孔子的开基先祖,俗称的“老祖宗”。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庶长子)、帝辛的长兄(同父同母)、比干和箕子的大侄子,成年后,因对殷商的时任领导人帝辛不满,携带祖先祭器叛离前景走低的殷商集团,投靠西方社会的岐周集团,被封为卿士、公爵、宋国公(类似于岐周集团办公室副主任)。相传姬发克灭殷商后赐予已故帝辛的谥号“纣王”就是出自微子的创意,可见微子对殷商集团前领导人的不满程度。

殷商集团和岐周集团在经营模式、价值取向上是一脉相通的,只是总部的帝辛和分部的姬发多年闹不和,前者的业绩不如后者,高歌猛进的岐周集团便反向收购了每况愈下的殷商集团,实施战略兼并重组,微子算是弃暗投明。当时并没有行业规定跳槽者三年或五年内不许在竞争对手的公司就职,所以微子的跳槽行为受到一些当今都市白领们追捧,奉为“打工皇帝”的励志典范。

微子启的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微子启是长兄,中衍(中衍,又作仲衍、微仲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受辛、纣王)最小。这哥仨的母亲无名氏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侧妃)的身份,帝乙的正宫王后死了,她转正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受辛。患难与共的帝乙老两口本想立长子启为太子,但食古不化的太史依据祖宗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一说帝乙的前妻即上一任王后没有给他生下一儿半女),就不可立妾(侧妃)的儿子做太子,加之比干一心辅佐老三受德上位,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帝乙的继承人。

帝乙的三个儿子中,微子启和帝辛都是名动千古的人物,唯独老二中衍默默无闻,有人还谣传查无此人。据考,微子启受周武王分封而建立宋国,死后由弟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死后由儿子宋公稽继位,宋公稽为孔子的十三世祖。疑因微仲衍的名气、地位、声望不如老大微子启,老三帝辛又是个人人唾骂的暴君,多多少少有点小虚荣心的孔子也不例外地偷偷改了户口记录,主动把自己过继给宋公稽的大伯父微子启那一支,从战败者行列的殷商子姓后裔摇身一变为战胜者行列的岐周望族后裔,表明自己的成功者家庭出身,是为古代成功学界成功篡改履历的成功典范。这种篡改履历的套路也鼓励了后世的官员和学者们步其后尘,把篡改履历当作晋升的捷径,所以有人认为孔子儒家学说其实就是一种基于篡改履历的成功学。

西周初年,微子启被周成王秉承父亲周武王遗志册封于殷商的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是最高一级的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殷商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微子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市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微子在叛离殷商以前,也曾多次劝谏帝辛,帝辛没拿他这个当闲差的卿士大哥(“卿士”这一闲职到了帝辛一代已从早商的第一首相降格为类似于部门主任、公关顾问)当回事儿。周武王灭掉殷商后,公开潜伏在岐周集团的微子二次亮相,谦卑地抱持殷商祖先的祭器造访武王军门。据传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请罪,详细报告了自己叛离帝辛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平级调动,仍为卿士(仍为部门主任、公关顾问等闲职),以示海纳百川,宽厚为怀。

孔子作《尚书·微子》,记录微子面对帝辛恶政选择出逃的心境,内中不无自己颠簸流离、四海为家的自怜影子。他借微子之口创作了一段演讲词,翻译成白话文如下:“父师、少师(父师、少师,指箕子、比干),看来我们殷商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们的高祖成汤制定的成法成了摆设,我们的现大王沉醉在酒色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臣民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凡是有罪的人都不逮捕和惩治,小民们起来同我们结成仇敌。现殷商可能要灭亡了,就像要渡过大河,却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到了现今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您们说该咋办?”

就像《哈姆雷特》里的主人公反复自问“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那样,微子的内心也是矛盾的、痛苦的、拒绝的。他反复自问道:“父亡我是被弃而出在外呢,还是呆在家中到老而避于荒野呢?你们不指点我,恐怕就要陷于非义,究竟怎么办啊?”

父师(少师)比干这样回答他(以下独白译自后人模仿莎士比亚的作品,仅供参考):“亲爱的箕子、微子殿下,上天为我们不幸的殷商降下了弥天大祸,这是要我们自己走向灭亡。我们的国君终日沉醉在酒色中,不惧怕上帝的威严,不听从年高德劭的大臣们劝诫。当今的殷商臣民偷窃祭祖天地神灵的各种贡品,却被宽恕,吃掉了贡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身为王室贵胄却束手无措。万能的上帝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殷商的子民,可恨的国君用杀戮和重刑横征暴敛,招致民怨也不收手。这些罪行都在国君一人身上,臣民痛苦不堪却无处申诉。殷商将有灾祸,我们将一起承受。殷商灭亡了,我们总不能甘心做征服者的奴隶。我老了,走不动了,奉劝殿下逃出去。去吧,你们都去吧。我早就说过,你们不逃走,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亲爱的箕子、微子殿下,你们自己拿主意吧!各人要对先王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从没有考虑逃跑的事,我将选择与殷商共存亡。”

比干在挖腹剖心之前,经历了几番动摇,辗转反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不像有些人传颂的那样冲动。从以上针对箕子的这段独白中看得出,比干的以身殉道是权衡利弊的清醒选择,而且,字里行间,比干似乎隐晦地指出箕子和微子逃亡出走,殷商才会有救,他俩在殷商一天,殷商灭亡的危险就多一分。由此可见,箕子和微子在殷商的帝辛朝中早已是“多余的人”,有时候可能还存在倒帮忙或帮倒忙的嫌疑。

尽管自己不承认,孔子终究是殷商朝子姓王室的直系后代,与帝辛是近亲属关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味地抑商扬周,无异于贬低自家的祖宗,这可能也是孔子一辈子都不得志的原因之一,试想春秋时期那些诸侯都是打着祖宗的旗号维持统治,谁愿意重用一个靠贬低自己祖宗起家的民间知识分子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嘛。孔子的境遇说明,凡是搞祖宗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古都不会有好下场。

殷商亡国后,微子被封于宋,宋国的国君都是商王的宗室。孔子的列祖列宗里面有一位是宋闵公的儿子弗父何的后裔。弗父何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孔父嘉的,曾做过宋国大司马,后代就以孔为姓了。后来孔氏畏惧华氏的逼迫,迁到鲁国,孔氏一门就成鲁国人了。据此看来,孔子没有在户口本上把出生地改成周原、岐山、丰都、镐京等西周王室的祖地,也算一个比较诚实的人了。

关于宋氏的起源,史书多有记载,《元和姓纂》云:“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子孙以国为氏。”世界宋氏族谱记述得更详细,据《古宋族谱》记载:“自周朝定鼎,封微子于宋,以祀商殷,以公为爵,建立宋国,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由此,宋开国国君微子启是中华百家姓的宋氏始祖是没跑了。宋氏传续至今,也有三千多年历史。民间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四大家族”里面就有宋氏和孔氏两大家族,可见姓孔的和姓宋的渊源还是很深的,打断骨头连着筋。

另据考证,孔子正宗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直系第十五世裔孙,祖辈上也无两家子孙过继的记载,从血缘上说,孔子冒称先祖是微子而不是微仲衍,自己做主把自己过继给近亲叔祖,倒也算不上数典忘祖,离大逆不道还远着呢。

有文献记载夏邑(今夏邑县,简称栗,古称栗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是孔子的祖籍地。东周朝春秋年代,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国,每趟途经宋国时都要祭祀其祖先。今商丘附近保留了许多与孔子有关的遗迹,如商丘县的文雅台,永城市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晒书台、夫子庙,夏邑县孔子还乡祠等。

郁郁寡欢的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又称周公旦、姬旦,位列老四)代行国家和政府首脑职责。周武王和周公的另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怀疑周公图谋不轨,便胳膊肘往外拐,煽动帝辛的儿子武庚一起作乱,袭击周成王、周公。周公让自己奉周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命微子启取代武庚为殷商的正统后裔,赐予公爵爵位,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来训诫他,分封于宋,要他时时不忘武庚的前车之鉴。接管殷商正祀业务的微子向来仁贤,所以殷商遗民都乐意拥戴他。从此,殷商王族在周王朝治下的祭祀就由微子启这一支全权代理了。

武庚领导的殷商复国主义运动失败后,其本人被杀,其后裔不忘宗祖,有少数留在朝歌附近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另有一部分族人为躲避周朝统治者的报复而逃难到今河南省南阳、内乡、镇平、西平、汝南,山东省临沂、郯城,山西省河曲、陕西省柞水、大荔以及江苏省句容等地;据说还有的东渡海外,到了扶桑国即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以及华华洲等地,把殷商时期发达的人类文明传播到了五洲四海。

今有微子墓在今山东省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此山海拔是全岛的最高点,微山因微国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该岛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