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09章 三仁殊途 第4節

第4節 孔子的老祖宗是微子

微子是西周王朝的封國宋國的開國始祖,子姓,宋氏,名啟,後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是儒家文化的先祖箕子的侄子,儒家開山鼻祖孔子的開基先祖,俗稱的“老祖宗”。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庶長子)、帝辛的長兄(同父同母)、比干和箕子的大侄子,成年後,因對殷商的時任領導人帝辛不滿,攜帶祖先祭器叛離前景走低的殷商集團,投靠西方社會的岐周集團,被封為卿士、公爵、宋國公(類似於岐周集團辦公室副主任)。相傳姬發克滅殷商後賜予已故帝辛的諡號“紂王”就是出自微子的創意,可見微子對殷商集團前領導人的不滿程度。

殷商集團和岐周集團在經營模式、價值取向上是一脈相通的,只是總部的帝辛和分部的姬發多年鬧不和,前者的業績不如後者,高歌猛進的岐周集團便反向收購了每況愈下的殷商集團,實施戰略兼併重組,微子算是棄暗投明。當時並沒有行業規定跳槽者三年或五年內不許在競爭對手的公司就職,所以微子的跳槽行為受到一些當今都市白領們追捧,奉為“打工皇帝”的勵志典範。

微子啟的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微子啟是長兄,中衍(中衍,又作仲衍、微仲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受辛、紂王)最小。這哥仨的母親無名氏生子啟和中衍的時侯還是妾(側妃)的身份,帝乙的正宮王后死了,她轉正成為正妻後才生下了受辛。患難與共的帝乙老兩口本想立長子啟為太子,但食古不化的太史依據祖宗法典為此事爭辯,認為有正妻的兒子在(一說帝乙的前妻即上一任王后沒有給他生下一兒半女),就不可立妾(側妃)的兒子做太子,加之比干一心輔佐老三受德上位,子啟因此沒有成為帝乙的繼承人。

帝乙的三個兒子中,微子啟和帝辛都是名動千古的人物,唯獨老二中衍默默無聞,有人還謠傳查無此人。據考,微子啟受周武王分封而建立宋國,死後由弟弟微仲衍繼位,微仲衍死後由兒子宋公稽繼位,宋公稽為孔子的十三世祖。疑因微仲衍的名氣、地位、聲望不如老大微子啟,老三帝辛又是個人人唾罵的暴君,多多少少有點小虛榮心的孔子也不例外地偷偷改了戶口記錄,主動把自己過繼給宋公稽的大伯父微子啟那一支,從戰敗者行列的殷商子姓後裔搖身一變為戰勝者行列的岐周望族後裔,表明自己的成功者家庭出身,是為古代成功學界成功篡改履歷的成功典範。這種篡改履歷的套路也鼓勵了後世的官員和學者們步其後塵,把篡改履歷當作晉升的捷徑,所以有人認為孔子儒家學說其實就是一種基於篡改履歷的成功學。

西周初年,微子啟被周成王秉承父親周武王遺志冊封於殷商的舊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宋國,爵位是最高一級的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殷商宗祀,成為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後世稱之為宋微子。漢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微子死後,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繼承宋國君主之位,葬子啟於宋國國都,今河南商丘市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

微子在叛離殷商以前,也曾多次勸諫帝辛,帝辛沒拿他這個當閒差的卿士大哥(“卿士”這一閒職到了帝辛一代已從早商的第一首相降格為類似於部門主任、公關顧問)當回事兒。周武王滅掉殷商後,公開潛伏在岐周集團的微子二次亮相,謙卑地抱持殷商祖先的祭器造訪武王軍門。據傳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請罪,詳細報告了自己叛離帝辛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平級調動,仍為卿士(仍為部門主任、公關顧問等閒職),以示海納百川,寬厚為懷。

孔子作《尚書·微子》,記錄微子面對帝辛惡政選擇出逃的心境,內中不無自己顛簸流離、四海為家的自憐影子。他借微子之口創作了一段演講詞,翻譯成白話文如下:“父師、少師(父師、少師,指箕子、比干),看來我們殷商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們的高祖成湯制定的成法成了擺設,我們的現大王沉醉在酒色中,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臣民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凡是有罪的人都不逮捕和懲治,小民們起來同我們結成仇敵。現殷商可能要滅亡了,就像要渡過大河,卻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到了現今這個樣子,就要滅亡了!您們說該咋辦?”

就像《哈姆雷特》裡的主人公反覆自問“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那樣,微子的內心也是矛盾的、痛苦的、拒絕的。他反覆自問道:“父亡我是被棄而出在外呢,還是呆在家中到老而避於荒野呢?你們不指點我,恐怕就要陷於非義,究竟怎麼辦啊?”

父師(少師)比干這樣回答他(以下獨白譯自後人模仿莎士比亞的作品,僅供參考):“親愛的箕子、微子殿下,上天為我們不幸的殷商降下了彌天大禍,這是要我們自己走向滅亡。我們的國君終日沉醉在酒色中,不懼怕上帝的威嚴,不聽從年高德劭的大臣們勸誡。當今的殷商臣民偷竊祭祖天地神靈的各種貢品,卻被寬恕,吃掉了貢品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我們身為王室貴胄卻束手無措。萬能的上帝用他那雙銳利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殷商的子民,可恨的國君用殺戮和重刑橫徵暴斂,招致民怨也不收手。這些罪行都在國君一人身上,臣民痛苦不堪卻無處申訴。殷商將有災禍,我們將一起承受。殷商滅亡了,我們總不能甘心做征服者的奴隸。我老了,走不動了,奉勸殿下逃出去。去吧,你們都去吧。我早就說過,你們不逃走,我們的國家就要滅亡了。親愛的箕子、微子殿下,你們自己拿主意吧!各人要對先王的事業作出貢獻,我從沒有考慮逃跑的事,我將選擇與殷商共存亡。”

比干在挖腹剖心之前,經歷了幾番動搖,輾轉反側,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並不像有些人傳頌的那樣衝動。從以上針對箕子的這段獨白中看得出,比干的以身殉道是權衡利弊的清醒選擇,而且,字裡行間,比干似乎隱晦地指出箕子和微子逃亡出走,殷商才會有救,他倆在殷商一天,殷商滅亡的危險就多一分。由此可見,箕子和微子在殷商的帝辛朝中早已是“多餘的人”,有時候可能還存在倒幫忙或幫倒忙的嫌疑。

儘管自己不承認,孔子終究是殷商朝子姓王室的直系後代,與帝辛是近親屬關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一味地抑商揚周,無異於貶低自家的祖宗,這可能也是孔子一輩子都不得志的原因之一,試想春秋時期那些諸侯都是打著祖宗的旗號維持統治,誰願意重用一個靠貶低自己祖宗起家的民間知識分子呢,這不是自找麻煩嘛。孔子的境遇說明,凡是搞祖宗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自古都不會有好下場。

殷商亡國後,微子被封於宋,宋國的國君都是商王的宗室。孔子的列祖列宗裡面有一位是宋閔公的兒子弗父何的後裔。弗父何的後人中有一個叫孔父嘉的,曾做過宋國大司馬,後代就以孔為姓了。後來孔氏畏懼華氏的逼迫,遷到魯國,孔氏一門就成魯國人了。據此看來,孔子沒有在戶口本上把出生地改成周原、岐山、豐都、鎬京等西周王室的祖地,也算一個比較誠實的人了。

關於宋氏的起源,史書多有記載,《元和姓纂》雲:“宋,子姓。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周武王封於宋……子孫以國為氏。”世界宋氏族譜記述得更詳細,據《古宋族譜》記載:“自周朝定鼎,封微子於宋,以祀商殷,以公為爵,建立宋國,以國為姓,為宋氏之始。”由此,宋開國國君微子啟是中華百家姓的宋氏始祖是沒跑了。宋氏傳續至今,也有三千多年曆史。民間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說,據《史記•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語》雲:“孔子,宋微子之後。”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四大家族”裡面就有宋氏和孔氏兩大家族,可見姓孔的和姓宋的淵源還是很深的,打斷骨頭連著筋。

另據考證,孔子正宗是微子啟的二弟微仲衍的直系第十五世裔孫,祖輩上也無兩家子孫過繼的記載,從血緣上說,孔子冒稱先祖是微子而不是微仲衍,自己做主把自己過繼給近親叔祖,倒也算不上數典忘祖,離大逆不道還遠著呢。

有文獻記載夏邑(今夏邑縣,簡稱慄,古稱慄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素有“中國孔祖之地”之稱)是孔子的祖籍地。東周朝春秋年代,孔子為宣揚他的儒家思想,周遊列國,每趟途經宋國時都要祭祀其祖先。今商丘附近保留了許多與孔子有關的遺蹟,如商丘縣的文雅臺,永城市芒山鎮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處、曬書檯、夫子廟,夏邑縣孔子還鄉祠等。

鬱鬱寡歡的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兒子周成王年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又稱周公旦、姬旦,位列老四)代行國家和政府首腦職責。周武王和周公的另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懷疑周公圖謀不軌,便胳膊肘往外拐,煽動帝辛的兒子武庚一起作亂,襲擊周成王、周公。周公讓自己奉周成王之命,誅武庚,殺管叔,流放蔡叔,命微子啟取代武庚為殷商的正統後裔,賜予公爵爵位,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來訓誡他,分封於宋,要他時時不忘武庚的前車之鑑。接管殷商正祀業務的微子向來仁賢,所以殷商遺民都樂意擁戴他。從此,殷商王族在周王朝治下的祭祀就由微子啟這一支全權代理了。

武庚領導的殷商復國主義運動失敗後,其本人被殺,其後裔不忘宗祖,有少數留在朝歌附近守墓祭祀,並以“殷”、“商”、“湯”、“祿”為姓。另有一部分族人為躲避周朝統治者的報復而逃難到今河南省南陽、內鄉、鎮平、西平、汝南,山東省臨沂、郯城,山西省河曲、陝西省柞水、大荔以及江蘇省句容等地;據說還有的東渡海外,到了扶桑國即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以及華華洲等地,把殷商時期發達的人類文明傳播到了五洲四海。

今有微子墓在今山東省微山島西北部的一個小山上,此山海拔是全島的最高點,微山因微國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縣也因山而冠名。該島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