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 | 戴維 · 托馬斯

之所以成為父母,

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

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

只有明白這一點,

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是戴維。幾年前,我曾經和一個小夥子談話。我和小夥子認識多年,第一次見面是他上初中的時候,他上高中的幾年我們也一直保持聯繫。

後來小夥子上了大學,第一學期剛過一半,他就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是否可以跟我預約一下,等放假回來跟我面談。小夥子的媽媽心裡想,兒子是不是出什麼狀況了,不過還是答應了兒子,給我來了電話,定好時間見面。

感覺不錯,又一次見到了年輕的朋友,聽他說說如何從高中過渡到大學,聊聊第一次獨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學校大多了,小夥子正在努力適應大學一年級的新環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樣,生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小夥子正在儘量調整自己。

聊著聊著,小夥子提到了父母送他去學校的事情。我問小夥子是否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對於每一位大學新生來說,這都是意義重大的一刻),小夥子沉默下來,呆呆地,然後慢慢回憶說:

“戴維,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厲害,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那樣。”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回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夥子動容地說。很明顯,雖然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但當時的情景依舊曆歷在目。

“爸爸都有點語無倫次了。”小夥子接著說,“嘴巴里就不停地念叨著,‘我愛你’,說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說‘我好愛你’。”

我沒插話,好讓小夥子多品味一下父親說過的那句話。過了一會兒,我問他:“那你媽媽呢,她怎麼樣?”

小夥子表情立刻不一樣了,嘿嘿笑著說:“她就說了幾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了,別忘記啊,最多隻能保存一個星期。’”

他繼續模仿著母親的腔調說:“‘還有,記得隨時上網查查飯卡里有多少錢,要是身上的現金用完了,就得去自助餐廳吃飯,到時候想去別的地方買飯菜可就不行了啊。’”

說完我倆都笑了。最後,小夥子說:“後來就是要和爸媽說再見的時候了,爸爸轉過頭去,流著眼淚,最後跟我又擁抱了一次,媽媽也過來抱了抱我,然後兩個人上了車。出發前,媽媽搖下車窗大聲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險的!’”

這就是小夥子爸爸媽媽當時說的最後一句話。說著,小夥子又笑了,我也跟著笑了起來。

小夥子的媽媽我瞭解,是個心地善良的母親。跟兒子告別時所說的那些話很正常,每一對父母都會這麼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和擔心。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起送孩子上大學時的情景,也或許這一天很快會到來。

也許你的孩子才兩歲,上大學還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壓根就沒去想過那一天。

不過,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個階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這位母親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大家之所以採取某一種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於害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梅麗莎、賽西和我有時候會說起那些我們輔導過的家長,其中就有這類父母。

他們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梅麗莎說的很有道理,她覺得,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孩子從家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家長也起不到示範作用。出於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動型家長。

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家長從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培養有心、用心、聰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

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家長的積極意識,使他們對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始終與孩子保持強大的情感紐帶。

相反,假如家長一味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那就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就變成了被動消極的個體,很難做到防患於未然了。

在我看來,上面那位小夥子的父母就是“愛”與“怕”這兩種方式的典型代表。

這位父親清醒地認識到,兒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呵護和照顧他了。

當他凝視兒子的臉龐時,不由回想起過去的那些歲月—兒子如何從襁褓裡的嬰兒開始,一天天長大,教兒子打球、騎車、背誦九九乘法表、刮鬍子、開車、打領帶、邀請女孩子一起跳舞……

那些情景,可以說是歷歷在目,父親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內心深處,這位父親對兒子充滿了愛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於父愛的。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些家長會說,沒辦法啊,我們沒得選擇。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但許多人卻偏偏選擇了害怕,故事中小夥子的媽媽就是典型代表。

做父母的應該對自己寬容一些。

為人父母,孰能無過?上蒼仁慈,即使父母有時犯錯,也能獲得諒解,就好比教孩子學騎自行車一樣—摔倒了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再來一次。

做一個有愛的家長就跟騎車一樣,一旦摔倒了,就要總結一下此前哪裡做得不對,然後再試—是不是太靠近路邊的堡坎了?

是沒有及時剎車的緣故,還是沒抓牢扶手?要不下次爭取換一種騎法看看?

若想休息一會兒也可以,每個人累了都得休息,停下來喘口氣,換個角度,準備好了再出發。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也有衝動,想把怒火發洩出去,更糟糕的是,許多時候我就沒能按捺得住,直接發了脾氣。

發火的原因嘛,不外乎是累了一整天,回到家裡,發現頭天晚上的盤子還扔在廚房的水槽裡,髒兮兮的沒人洗,家裡的狗也一直關在屋裡,衛生間裡溼毛巾扔了一地,房間裡到處是亂七八糟的運動鞋和體育用品,貼在冰箱上的便條也沒人理睬,好像每個人都無視家長佈置下來的活兒。能不氣人嗎?

有時候,幾個孩子坐在汽車後座上爭吵不休,樓上的臥室裡也吵吵鬧鬧,兄弟姐妹幾個劍拔弩張,彷彿兩支背水一戰的球隊,壓根就不像一家人。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飯,挑戰著家長們的極限,所以情急之下,許多人就會腦子一熱,失去理智而做出衝動的行為。

所謂做個主動的家長,就是力爭克服衝動,趨於理性。

- END -

(作者 | 戴維 · 托馬斯

本文節選自《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