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以後你想當什麼?」 「孩子」

昨晚跟我媽打了個電話,訴了一下近來的衷腸。

我媽問我是不是想家了,我倔強地說“才沒有”。

我媽笑著說我,都這麼大了,還和小時候一樣,喜歡“說反話”。

“長大以後你想當什麼?” “孩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碰到別的小孩的時候,孩子媽媽不再讓孩子叫我姐姐,而是叫阿姨。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媽開始關心我的終身大事,甚至還半真半假地說要給我相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越來越喜歡蹭兒童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不想變化,逃避責任,討厭交際,只想活在自己認為的單純美好的世界裡......

我的確已經“這麼大了”,可是我就是從心底裡不願承認,不肯面對,不想長大。

“長大以後你想當什麼?” “孩子”

我去知乎上搜了一下,發現這世上,不想長大的人,不止我一個。

我才知道,我們這群“不想長大”的人,其實得了一種病——

彼得·潘綜合徵。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話人物,他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

在他的世界裡,有仙子,有海盜,甚至還有美麗的人魚。

因為一切輕鬆美好且難得,所以他永遠也不想長大。

別說,這種描述,還真是一針見血。

我承認,我不想長大,是因為想借助逃避的方式,暫緩承擔一些必須承擔的東西。

我一直暗示自己說,時間還早,時間還早,我可以等等再長大。

其實,時間已經不早了。

“長大以後你想當什麼?” “孩子”

這種逃避不但可恥,而且無用。

不願長大的人,最後都極大可能會陷入這樣一種兩手空空的境地裡:

既沒能永遠躲在自己的童真世界裡,又被迫以一種詭異的方式踏入成人世界。

我在逃避成長的時候,總是抱著“這種事肯定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僥倖心理,然後固步自封。

如果真有契機降臨的一天,以我現在的心智是否能應付得來,我真沒把握。

所以,與其被動地被推著往前,倒不如選擇主動成長。

“長大以後你想當什麼?” “孩子”

童話世界永遠只是童話世界。

真實生活裡,有歡樂,也有苦痛。

我們希望永遠沉溺在童話世界裡,這種美夢想來也是懦弱自私的。

懦弱體現為,還沒開始踏入成人世界,就主動認輸。

自私表現在,自在留給自己,壓力和現實讓別人替我們承擔面對。

或許有的人不願長大是想堅守童真,不甘墮入複雜“成人世界”的深淵。

可明知道成人世界不怎麼美麗卻依舊甘願“以身犯險”的大人們,也一樣偉大。

蔡康永曾說:“長大是一個掃興的過程。”

掃興的事,我們自然都不願去做。

可掃興的事,也總需要有人去做。

我看來,成長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

大人以前也都是孩子。

因為有了想要守護的人,大人才成為了大人。

自己做掃興的事,守護後來者的童真與歡樂。

這就是成長,也是勇氣和擔當。

我們只有在天塌下來之前,練好自己的肩膀。

才能換下之前那個為我們頂天立地的人。

才能讓天一直不塌下來,保護我們想保護的人。

如果不喜現在的世界,就快點長大,創造你所願的世界。

然後老了之後,可以驕傲地跟後來者們說:

看,這是老子們為你們打下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