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滄州驕子》叢書選登之四十

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接地氣的文化人

----記河北青縣優秀文化宣傳工作者黃紹華

李文銘

“文化人”是咱們老百姓從可以記事的老一輩對讀書人倍加尊崇的一個代名詞。瀟瀟灑灑的文字能傳情達意,將人的情感以行文,以書畫的形式表達的淋漓盡致,或悲或喜,或愛或厭,或崇敬或批評……這位出自田園,成長於阡陌的大師級的文化人就是曾被青縣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優秀文化宣傳工作者的黃紹華。

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兩腿跑出好新聞

三十餘年路漫漫,青縣的點點變化盡在筆下傾斜,青縣的處處亮點盡在筆下閃耀,青縣大地樁樁件件感人的故事,盡在筆下傳遞。為民代言,為百姓宣傳,給歷史留跡,真的很快活,真的其樂無窮。”這是黃紹華在一篇文章中的感想與體會。

1986年,28歲的黃紹華到原劉缺屯鄉擔任資料員時,在村裡任村幹部,自己還有一攤企業,因為有“耍筆桿”這個“癖兒”被縣農業銀行“挖”去,之後不久又被縣委宣傳部發現並把他要去專職從事新聞報道工作。

好多新聞稿件黃紹華都是靠兩條腿跑出來的。他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在下面、在基層度過的,黃紹華認準一個理:只有實實在在地沉下去,就能抓到真正的“活魚”。1992年夏天,當時在原王召莊鄉政府工作的李文銘向他反映,該鄉後屯村有位姑娘出嫁時,孃家陪送了果樹園。他們馬上騎車走了20多公里,到後屯村經過細緻採訪和實地觀察瞭解,寫出了《小姑痴情科技田,大嫂熱誠送果園》的短通訊,先後被《河北日報》、《農民日報》等採用。幾年來,青縣大棚菜生產發展很快,不少農民靠種大棚菜脫貧致富,為採寫反應農村農民種植蔬菜大棚致富的《青縣有條白玉帶》一稿,他騎車跑遍了七八個鄉鎮、幾十個村莊,調查瞭解100多個大棚菜種植戶,此稿被《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報刊採用。

按理說到了縣委宣傳部,好歹是個“官”,可以向被採訪單位要車下鄉採訪,可他一直堅持騎車下鄉,近的時候也有十里八里遠。黃紹華寫群眾,更把自己當成群眾中的一員,他下鄉就和群眾泡在一起,群眾真心信任他,有心裡話也願意跟他說,他和群眾有了真情實感,寫群眾的事,說群眾的話,文章越寫越鮮活。

新聞宣傳猶如燦爛的陽光,照亮了黃紹華的人生之路。多年來他騎自行車採訪6萬多公里,跑遍了青縣的農村、企業、學校,各行各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先後寫下了近300萬字的新聞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新聞獎,年年被評為省、市、縣級模範通訊員和優秀新聞工作者。連續四年榮獲“河北省十佳通訊員”。

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田間地頭的鄉土詩

工作中他漸漸發現,用消息,用通訊表達的人和事,甚至效果更明顯,能很快轉化成物質財富。然而,文敘事,詩抒情,文不能盡興,以詩謳歌之,讓黃紹華萌生了寫詩的念頭。

他在採寫新聞報道的歲月裡,總是蘊含著一種濃濃的情感。時間長了,這種情感又醞釀成了他詩歌的甜蜜與芬芳。在積極完成報道任務的同時,他的一首又一首詩歌發表在多家報刊上。他的濃郁的鄉土詩歌的筆調,抒發了對大自然,對故鄉田園,對人生的無限熱愛和深情懷戀,不少詩篇透露出對民生及“三農”的關懷。尤其是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詩歌《殘雪》《春天播下地膜棉》更是語言質樸,耐人尋味,感人至深。“不知是誰傳遞了信號/一夜間,遍地葵花/開得金黃燦爛/大花如日,小花似星/還有一杆上/開出了九蓮燈”這是他出版在《葵花燦爛的開放》詩集中的詩句,這清晰而熟悉的畫面,把一個個思鄉人送到你魂牽夢繞的家,或許這就是你家的東窪西窪,南窪北窪,這裡有你的童年,有你的夢想,有你的親人,還有老宅院和土坯炕,讀來倍感親切,得到了我國著名詩人劉章老先生及同行們的稱讚。

農民、幹部、新聞工作者的經歷成就了黃紹華的詩。他認為,詩歌是對生活的一種精神情感的釀造和提煉,有了生活不一定就成為詩人。一位詩人評論道,黃紹華在創作上獲得的成功,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愛,理解生活的報償,用詩人的心境,詩人的思維,擁抱生活。

黃紹華: 接地氣的文化人

服務大眾的翰墨情

漢字是中華民族核心文化符號之一,點、橫、撇、捺構成的奇妙文字,在書法家筆下似鳳舞龍翔,似佈陣排兵,如龍蛇盤旋,如鷹隼雄立,在表現形式上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在形體上可以表現點和線的結構與力度之美。

漢字的魅力,深深吸引著黃紹華,他從小對書法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生產隊時,每到春節,他就義務為村民書寫春聯。長大後,他參軍到南海艦隊,在連隊當文書期間,又給他提供了練習書法的良好時機,每週辦黑板報成為任他馳騁的天地,楷、行、草、隸、篆,還有美術字,各種書法體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不僅提高了文章寫作水平,還提高了書法水平。

轉業到地方後,在縣委宣傳部搞新聞報道,一干就是二十年,這期間,他的硬筆書法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新聞投稿,必須要寫一筆好字,方能吸引住編輯們的眼球,又為提高漢字書寫水平帶了機遇。他立志做一個為大眾服務的人,做一個接地氣的書法家。因此,無論是百姓的婚喪嫁娶,企業慶典,他總是有求必應,盡心盡力,從不懈怠,在服務群眾中不斷提高了書法水平。

2014年冬,年已57歲的他來到北京拜歐楷大師田英章先生為師,潛心學習。他從一點一畫學起,領略其風格特點,深鑽細研,向書友學習,大膽創作,經過幾年努力,書法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他作詩寫聯,用聯語書法歌頌百姓,歌頌美好生活,也敢於為社會名人撰聯嵌名,像劉蘭芳、馬未都及恩師田英章等名人,他都以撰聯相贈。他書聯合璧,詩書聯袂的風格獨樹一幟,書法作品先後榮獲第三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大賽書法一等獎等國內外大獎,部分作品成為國外友人珍愛。

三十餘年的不懈追求、不斷努力,使黃紹華在新聞、文學、攝影、書法等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原創作品5000餘件,100餘次獲獎,出版專著四部。他先後被吸收為中國文化協會書法委員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成為青縣文化宣傳領域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