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為什麼叫“龍抬頭”?

帥小火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奇動物,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

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龍經過漫長的冬眠後,到了二月二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

“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節這天可以理髮。

龍抬頭節為什麼要理髮?據說在二月二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一切從頭開始,一年精神到頭,神龍賜福,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一年都順利、平安、幸福快樂。

三臺縣老馬鎮龍抬頭節起源於唐朝,是綿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馬鎮龍頭山,傳說是中華龍脈之源。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群眾過龍抬頭節踏青拜佛,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龍抬頭節,以祭龍為載體開展商品交易和文化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從1993年開始由老馬鎮政府牽頭舉辦節會。老馬龍抬頭節既是一項重大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一次重大的商品交易活動。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到初三,初一起會,初二正會,初三散會,地點在老馬龍頭山下。活動期間有民間自發的獅燈、龍燈、馬馬燈等妙趣橫生的表演,商人們把小商店開到了路邊,群眾也會把掛耙、枷擔,以及種子、樹苗等春耕急需的生產資料拿到龍頭山下來進行交換。

以下圖片為老馬鎮龍抬頭節精彩場面


三臺縣地方誌


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謠。那麼二月二為什麼叫龍抬頭呢?關於這個問題,比較流行的說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神話傳說說。相傳唐朝時因武則天代唐稱帝而觸怒天庭,玉皇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以示懲戒。而司管天河的龍王不忍人間生靈塗炭,百姓受災而活活餓死,偷偷降了一場大雨。因觸犯天條,被髮到人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並立戒牌:“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一座。

老百姓為了拯救龍王,想方設法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醒悟,這金黃的玉米粒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家家戶戶都急忙爆起了玉米花,並設案焚香上供這“開花的金豆”。龍王看到百姓都在救他,就急忙抬頭並大聲向玉皇喊說;“金豆都開花了,快放我回天庭吧”。玉皇一看這一情景,只好依諾傳諭,詔龍王迴天庭繼續主管給人間興雲佈雨之職。從此以後,每年二月二這一天,人們仍然還會爆玉米花或炒黃豆,以紀念龍王的恩情,並形成習俗一直流傳下去。

二,引龍說。明代已有此俗,據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還有明人於奕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三,“春龍節”說。在民間,二月二還有稱為“春龍節”的說法。據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其實,二月二龍抬頭,是句季節諺語,是預示著春季已來臨,蟄龍(百蟲)開始甦醒,萬物復甦,也預示著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舉行各種活動,無非就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平安吉祥吧了,還有跟人們對龍的崇拜有關。





陳文宗易經協會副會長



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為“龍抬頭”日。這一天,很多人爭著去理髮,一方面是舊俗農曆正月不理髮,到二月二時頭髮已很長,急需整理;另一方面是人們都想討個吉利,在“龍抬頭”這日理髮,喻義在新的一年裡奮發有為,能夠抬起頭來,昂首闊步創造新生活。那麼農曆二月二為什麼被稱為“龍抬頭”日呢?這裡除去附會的民間傳說,只講實質的東西。


農曆二月二被稱為“龍抬頭”日,其實質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以及農曆的節氣說有關。根據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季節為春,其星象為青龍。春天又分為三個月: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大體上講,農曆正月為孟春之月,二月為仲春之月,三月為季春之月。


孟春之月是青龍沉睡未醒之月,天道未改,仍需延續冬季閉藏之道。《禮記·月令》雲:“(孟春之月)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仲春之月的節氣分驚蟄和春分,驚蟄是青龍初醒而未興之時,春分則是青龍興而出達之時。《禮記·月令》雲:“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日夜分”就是指春分前後,陰陽各半。驚蟄在春分之前,雷欲發聲,蟄蟲初醒抬頭,將啟戶而出也,而春分正是蟄蟲鹹動,啟戶始出之時。季春之月,青龍顯於外,正是升騰變化最劇烈的月份。《禮記·月令》雲:“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季春之月,蟲草萬物幾無內者,皆乘時變化,不斷壯大。


農曆二月初二,大體在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為青龍初醒抬頭,但還未出而奮發之時。龍本是一種虛擬的動物,為鱗蟲之長,用來象徵萬物的變化。事實上,龍就是變化當中的萬物的象徵,無論是屈曲生長的草木,還是蠢蠢欲動的蟄蟲,都是龍的形象,是生機和活力在大自然中的一種展示。驚蟄者,蟄蟲動而如受驚之狀,龍醒而抬頭矣。古人以農曆二月二為節日,用來紀念這種陰陽調和、萬物萌動、生機勃勃的景象,故謂之“龍抬頭”。


抬頭則氣舒,氣舒則精神煥發,精神煥發則志存高遠。“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乘著“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東風,正是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寧為赤兔行千里,不做肥駑臥良槽,大好春光莫辜負,大家努力吧!


子夏故壇


今年的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正好是3月8日,星期五,恰逢三八婦女節。

那麼在這一天是否可以理髮呢?

我的答案是非但可以理髮,而且在這一天理髮是非常有好的,是有吉祥的寓意的。

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認識中,大家都認為如果在這一天理髮,那麼這一整年都會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因此在民間諺語中,也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的說法。

其實在我國的民間其實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

這導致許多人在過年前理完髮後,就有一個多月不再理髮,直到“二月二”這天再去。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這個說法其實一直是“以訛傳訛”。

因為據史料記載:正月剃髮是民間之故思及舊君,又曰思舊。

但是傳到現在,因讀音相同,變為了“死舅”。

這其實是不對的,本為“思舊”,那就是在正月剃髮,緬懷傳統的意思。

說完理髮,我們再來看看“龍抬頭”的由來與傳統吧。

在我國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就是我們傳統的“春耕節”,也稱為“青龍節”,“農事節”等。

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遠古的時候,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所以就有了“龍抬頭”的說法。

而龍在我國一直都是神話中的瑞獸,傳說它能騰雲駕霧,行雲布雨,能消災降幅,能保佑豐收。

在古代的時候,在這天,國家的可是要舉行重要祭祀儀式的。

從皇帝都會親自下田耕作,而皇后還會去送飯。

到了明清的時候,儀式變得更加繁瑣,皇帝還要先召集文武百官祭奠先農,再進行耕種。

至今在故宮博物院裡還存有《雍正帝祭先農壇圖》。

當然一個民俗節日能夠流傳至今,除了他的象徵意義,肯定還有他的道理的。

因為二月二就是在驚蟄的前後,所以也是土地中的各種蟲要冒出來的時候。

於是古人就希望於有神話中最厲害的龍能夠出來,鎮壓住百蟲,從而保障農作物的豐收,這也是“龍抬頭”的一個說法。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加關注,感謝你的鼓勵。


<strong>


早晨從下午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又叫農事節,春耕節。

二十八宿,值日周天。周天四象,各司其職。東蒼龍,西白虎,南孔雀,北玄武,輪值周天。

角星,亢星,氐星,房星,心星,尾星,箕星,七星組成龍形,為東方蒼龍。

東方蒼龍七星,在冬天隱沒地下,黃昏時不能看見。春分後,角星在黃昏時出現,其它六星也在其後順次出現。龍有角,角為龍首,故曰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處於雨水和驚蟄之間,一冬陰重,春始陽生,可陰氣還未散盡,陽氣已大量上升,陰陽相碰,雷聲隆隆。雷聲中雨水開始充沛,雷聲中萬物已經甦醒,花紅柳綠,欣欣向榮,美好的一年又重新開始了,二月二便祭社、遊龍,進行大慶。





王兆林0309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由來已久,然而源由何在,說法不一,而且“龍抬頭”的時間為啥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今天另類君以一己之見,細說端詳……

其實“二月二,龍抬頭”的前三天,中國古代民間一個最重要的節氣【驚蟄】和“三強生物”才是“龍抬頭”的根源所在。

在古代,人們認為正月過完,雷公假期結束開始上班,這天雷聲漸起,隆隆雷聲會把在地下沉睡的蛇鼠蟲蟻驚醒,所謂“驚蟄”。

在中國古代,瘟疫肆虐,動不動就來一發,人們不知道咋回事,就歸罪於蛇鼠蟲蟻這種流動性很強,隱蔽性也很強,繁殖力更強的“三強生物”。

冬天這些生物缺少食物就會蜷伏在地下睡覺,等來年開春後,如果天降春雷,萬物復甦,這些“三強生物”(不死生物^_^?)就會醒來,醒來後難免會生出禍害,所以驚蟄這一天人們還有個標準化動作:【驅白虎】

白虎被視為小人的象徵。所謂“搬弄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小人這種東西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表面上稱兄道弟一團和氣,背後巧言令色搬弄是非,這種人與蛇鼠蟲蟻那些“三強生物”都一個套路,所以驚蟄這一天,因為農忙即將開始,大家都想開工大吉,所以就先虐一把“白虎”吧。

自古“龍虎鬥”也是個傳統競技項目。驅白虎怎麼少得了隊友龍王的加入?驚蟄是元月三十,然後二月初一,再然後二月初二,對了就是這一天!

“天人感應”體系中,天地人是竟然有序的存在,所謂事不過三,天已經有了驚雷,地上萬物復甦,“三強生物”蠢蠢欲動,龍王爺,你也趕緊帶上紅藍,出場吧!

龍在古代是皇權的象徵,也是農事順利與否的要件。即使是今天,人們對天氣的控制也十分有限,所以風調雨順是農業生產的最最最重要的前提。

《紅警2》中愛因斯坦為了對付蘇聯的原子彈,研究出“閃電風暴”,利用天氣瞬間摧毀蘇聯的核彈發射井,在做這一偉大工程的時候,愛因斯坦心存愧疚的說“我知道人類控制天氣不是個好辦法,但是要知道我們是在萬般無奈的時候才這樣的”。

事實上,美國對日本丟下兩枚原子彈後,愛因斯坦登報道歉,因為自己的相對論而導致核彈被研發並用來殺死平民,羅斯福知道後當場發飆“是我下的命令,管他鳥事”

另類君扯了個遠-_-||

其實另類君要說的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對天氣心存敬畏,而龍王爺則是天氣的重要掌控者之一,驚蟄之後,蛇鼠蟲蟻現身,人間農事繁忙,是非也會增多,而龍王爺在驚蟄的三天後出現,是一種排場,也是一種期望,就是這樣。

我是另類君,曾經一言不合被失聯,關注我,一大波另類文史正在靠近o(* ̄︶ ̄*)o


另類文史


俗雲: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就二月二了,為何以“龍”的“抬頭”來形容呢?這裡就不得不普及一下中國古代人民對節氣的觀察與認知了。我們知道,這裡的“龍”,不是真正的龍,而是四方星宿之一的東方蒼龍。

龍抬頭,便是蒼龍七宿的龍頭升起。因為星星晚上才能看到,自然是在二月二這一天,太陽下山時,蒼龍龍頭同時於東方升起。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這個蒼龍宿的形成,是人們根據四象定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而龍主雨,《傳》曰:“龍見而雩。”說的是到了四月,恰是東方蒼龍一整條全出來的時候,這時候“萬物待雨甚大,故祭天,遠為百穀祈膏雨也”。

於是我們知道,“龍抬頭”是星象。

可以剃髮

因為有風俗“正月不剃頭”,所以大家都會趕在年前剃了,過了一個多月,差不多二月二了,也該剃了


隔壁鄒juju


“二月二,龍抬頭”,我們陝北人也說,而且這一天,尤其是男人,一定要理髮,寓意輕發昂首。

這主要是北方漢民族在農耕社會形成的說法。北方缺雨,漢人都是龍的傳人,農耕社會雨水最要緊,而龍又是管天上地下諸水的。

進入冬天的天寒地凍,天合水為雪,地結水為冰,似乎是龍王含首低眉,休整去了,暫時不管事了。而到了二月二,九數完了,冰雪消融了,大地復甦了,天也該開始施雲布雨了,這既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們的祈盼,祝願龍王昂首挺胸,威武登臺,為民施福建功。

“二月二,龍抬頭”,並無多少迷信禁錮色彩,而是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他鼓勵人們一掃冬天的萎靡,整理身形,振作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大河灣精靈


二月二"龍抬頭"是怎回事?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之日,俗稱青龍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此節,意在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二月二始,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送肥備耕缺雨之際。傳說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恩龍王降雨,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帝,於二月二日將龍王釋放,於是民間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有些地方,包括我們家鄉這一帶,要停止一切家務,尤其要停止做針線活,說是免得"傷了龍眼",還不能冼衣,恐怕"傷了龍皮"。我們長安藍田這一帶,還有個傳統的講究,家家抄制玉米花,還有油炒碎面塊,也叫炒"棋子豆",這些幹吃貨除敬獻龍王,尚調查不出還有啥用埸?


琵琶嘴


二月叫仲燻⺁那些不知:什麼二月抬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