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會有那麼多老人一個人在家孤獨的死去?


全球繁榮指數明顯可以看出日本孤獨!

在文章之前,筆者先介紹一下全球繁榮指數為何物。全球繁榮指數是由英國列格坦研究所調查全球90%的人口,分別衡量該國家的經濟、創業與機遇、政府管制、教育、健康、安全和保安、個人自由、社會資本8個指標,給出評分,從而進行排名。

▲日本全球繁榮指數雷達圖

本文要著重敘述的是“社會資本”分項,其評分指數包括參與義工、慈善工作、幫助陌生人、覺得可依靠家人和朋友的公民百分比。

根據最新排名,日本在14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01位,中國是139位。但是日本屬於發達國家,此排名在發達國家中最低,從上圖可以看出,日本“社會資本”明顯不足,其中“社會資本”嚴重缺乏的當屬日本的中高年男性,也就是中國所稱的“大叔”。究竟為何“日本”如此孤獨?孤獨對健康造成何種影響?筆者本篇文章會進行分析。

孤獨的人早死風險較正常人高出50%

▲孤獨的“大叔”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稱:“中高年男性最大的威脅不是抽菸也不是肥胖,而是--孤獨!”

財富雜誌稱:“慢性孤獨是現代的傳染病。”

可見,在海外,孤獨會影響健康,已經成為共識。近年,在歐美很多研究所開始研究“孤獨”。在美國進行了將近30萬人的數據研究表明:孤獨的人早死風險較正常人高出50%。

孤獨對於人們來講,相當於:

  • 一天抽15支菸

  • 每日醉酒

  • 不運動

  • 現在2倍的脂肪

所帶來的傷害,而孤獨也是心臟病和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


2017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前衛生局長官Vivek Murthy發表題目為《孤獨是逐漸深刻的傳染病》的論文中提到:多數有共同病理,非心臟病,非糖尿病,而是孤獨。

2018年1月17日,英國政府設立“孤獨長官”一職,雖然多數人表示震驚,但是這是英國切切實實的一個被國家關注的問題。

日本被世界成為孤獨大國

▲下班後一人在便利店讀書的日本大叔

在日本語有很多詞彙可以表現“孤獨”的意思,比如「孤獨のすすめ」「おひとりさま」「ぼっち」等,從表面上來看,是文化語言的豐富,可是從社會學上來看,用這些詞表達孤獨則是對孤獨的美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和朋友、同事、其他人幾乎沒有交流的日本人佔據16.7%,平均值為6.7%。其中美國為3.1%,德國為3.5%。日本未婚率和單身世代也急劇增加。

忍受孤獨相當於不喝水一般的殘酷

“孤獨”原本的含義沒有可以依靠或者交心的人,一人生活,寂寞的狀態。從含義上來看,是帶有悲觀色彩。在英語中「Solitude」一詞表示獨自一人享受快樂時光,指的是積極的孤獨;「Loneliness」一詞就帶有悲觀色彩。日語中「孤獨」一詞既可以表示悲觀也可以表示積極的孤獨,從某種方面來講,也包含對孤獨的美化。

人類原本就是“社會型動物”,自己在社會上生存,肯定要和其他人組成團體,比如在公司是和同事組成的團體,在家裡是和家人組成的團體。原始社會形態中,人類組成部落,一起打敗入侵的敵人,一起狩獵確保食物,然後分工分食。在那個時代,被“孤立”就意味著“死”。

▲幾乎毫無交流的日本社會

據精神科學家研究,“孤獨”在人類的腦中被當作和口渴、空腹、疼痛等生理特徵來處理,會帶來與之相同甚至更大的傷害。因此,人類為了避免這樣的傷害,會喝水、會吃飯、會治療,同樣為了避免孤獨也會去與他人建立某種聯繫。這是人類使自己遠離孤獨本能的防禦功能,是屬於人類最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就有很多人在網絡上尋找存在感,這也是派遣自我孤獨,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方式之一。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告訴你,需要忍受孤獨,那就相當於告訴你:不要喝水、不要吃飯、忍受疼痛。在日本,“忍”一直作為美德,所以日本人的忍耐能力可謂令人畏懼。因此,日本人會給自己套上枷鎖,忍受孤獨,強制性的切斷自我與他人的聯繫,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

日本為何如此孤獨?

▲孤獨的日本老人

孤獨多是由於交際和交流不足導致,日本以前和中國相同,有較強的“地緣”和“血緣”關係,但是隨著日本高度城市化和核家族化的進程加快逐漸減弱,導致日本人交際不足。而從之前的調查表可以看出,與日本的經濟教育相比,社會資本明顯不足。

之前筆者說到OECD調查結果是16.7%的日本男性幾乎和朋友、同事、其他人沒有交流,近乎平均值的3倍。其原因是日本特殊的工作文化背景,在長時間的工作中,日本男性幾乎沒有時間交朋友和培養興趣,多數人選擇將自己的時間交於工作,還沒有注意到時,可能已經臨近退休。現在日本接近9成的男性勞動人口為“工薪階層”,在被公司榨乾價值後,根據公司的定年退休的制度強制退休。很多日本大叔幾乎一生沒有換過公司,將自己奉獻給同一家公司。將近40年都住在同一間房子裡面,如果被強制退休,可見其有多大的絕望感和恐怖感。

雖然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失去工作、失去同事、失去自己常年以往工作的地方,會給這些大叔們帶來“我不被需要”“我是無用之人”的感受,就好像自己是透明人一樣,寂寞空虛之感油然而生,久久無法釋懷。

日本的精神科醫生說道:“這些工薪階層,一旦退休,失去工作,失去職位,變成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即便在家庭內也找不到該有的位置,當自己真正有時間思考時,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興趣和愛好了。很有可能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認為都是社會的原因造成自己現在的樣子。

▲所謂的“自尊心”

在孤獨的現狀中,還隱藏著另一個不為人所關注的地方,那就是所謂的“自尊心”。特別在日本這種終身僱傭,年功序列的豎形社會中,在一家公司上傳下達了40年,一直都無法真正的打開自己的心扉進行暢談,他們本身就將說話當成一種目的性行為,不像一些說話說到地球毀滅的女性一樣,他們如果不借助遊戲或者酒等工具,很難張口暢談。

由於上述的一些原因,很多日本男性退休後就一直窩在家中,說是享受一個人生活的時光,倒不如說是等待死亡。日本原本就是帶有閉塞感的社會,這些孤獨的大叔們,想要從孤獨中解放,或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一家正確分析解讀日本的自媒體,我們共同關注!


日本二三事


悶熱的一天,當清掃工大島英光走進東京的一處小公寓時,空氣中瀰漫著肉體腐爛的臭味,屋子裡死去的男人已經躺在那裡腐爛了三週。

這名男子大概50多歲,在這個擁有數千萬人的城市,他獨自死去卻無人發現,成為日本“孤獨死”的又一案例。

身著白色防護服、戴著橡膠手套的大島抬起被死者體液浸透的榻榻米床墊,發現底下是一團扭動的蛆和黑色蟲子。

“呃,這很嚴肅,”大島說。“你穿防護服是為了防蟲,它們可能攜帶疾病,也可能沒有。”

日本27.7%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很多中年人不再尋找伴侶而選擇獨自生活,因此孤獨死問題愈發嚴重。

專家稱,日本獨特的文化、社會及人口因素綜合加劇了這一問題。

有多少人死亡數天或數週而未被發現,目前沒有官方統計,但大多數專家估計每年有3萬人。 Anshin Net清掃公司負責人石見義則認為,實際數字是這個數字的“兩倍或三倍”。

近數十年來,現代日本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文化和經濟變革,但人口統計學家表示,日本的社會保障體系跟不上步伐,家庭照顧老年人的負擔依然沉重。

福利問題專家、瑞穗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藤森勝彥說:“在日本,家庭一直是各種社會支持的堅實基礎,但是隨著單身人群不斷增長、家庭規模更加縮小,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過去三十年中,日本單人家庭的比例翻了一番,達到總人口的14.5%,這一增長主要由50多歲的男性和80歲以上的女性推動。

同時,日本結婚率也在下降。專家稱,許多男性擔心自己的工作太不穩定,不足以安頓下來組建家庭,更多的女性參加工作,不再需要丈夫供養。

日本50歲的男人有四分之一從未結婚,到203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至三分之一。

日本根深蒂固的文化傾向令這一問題進一步惡化,碰到麻煩時,他們更傾向於向家人求助而不是鄰居。

藤森表示,為了保持禮貌,日本老年人害怕打擾鄰居,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瑣事也不願尋求幫助,導致鄰里間缺乏互動,相互孤立。

日本政府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15%的獨居老人每週只和別人交談一次,而這一比例在瑞典是5%,美國6%,德國則為8%。

而且家人住得越來越遠,遇到經濟困難時,也沒有資源幫助長輩。

藤森主張提高稅收,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會關懷,為兒童保育提供財政援助,“如果家庭不能再扮演它一直扮演的角色,社會就必須建立一個能滿足這種需求的框架。如果什麼都不做,我們只會看到更多孤獨的死亡。”

除了親人的痛苦,孤獨死還會產生另一個實際問題,這些房屋的價格往往會暴跌。

回到這間東京公寓,大島和他的團隊關緊了窗戶,以防有毒的惡臭蔓延至人口稠密的鄰里。

房間處處顯露出死者節儉、乾淨的生活痕跡,大量的CD和DVD表明他是個音樂及電影愛好者,但也就這麼多東西了。沒有照片,沒有信件。

大部分物品都被扔出去了,但大島和他的兩個同事有條不紊地檢查了死者的財物,看看有沒有什麼貴重物品,以防他的家人最終出現,想看看他留下的遺物。

“警察正在尋找他的親戚,”Ohshima說。 “但目前還沒有進展。”


GET資訊


所謂的“孤獨死”,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一般就是指沒有任何人看護,獨身在室內一個人孤獨的死去這樣一種死亡現象。因沒有具體定義,警察屍檢這類遺體時,一般稱其為“變死”,而政府部門則稱其為“孤立死”,而一般大眾都叫這種現象為“孤獨死”。


目前全日本每年死亡的125萬人中,就有3萬人屬於孤獨死,基本與自殺死亡人數相同。而且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由此來看, 孤獨死確實已成為了日本的一大社會問題。日本NHK電視臺以及其他民營電視臺都會不時的搞一次綜合節目來討論這一問題。在雜誌、報紙上也經常可以看到關於孤獨死的報道、專論等。尤其是引起了日本全社會普遍重視的是,除去老人的孤獨死,近年來,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孤獨死現象也時有發生,而且以50多歲的男性居多。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孤獨死這種現象?為什麼以老人居多?又為什麼正當年富力強的50歲的中堅階層的男性孤獨死現象相比於女性孤獨死者會呈壓倒性之多呢? 據日本一家專門從事孤獨死後事處理的公司的調查顯示,一般來說,孤獨死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由於子女外出工作,配偶去世,致使“空巢老人”增多,久而久之,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行動開始不便,一日三餐又多為將就,沒有人與之交流,漸漸的,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在身心疲憊、孤獨中慢慢走向了衰竭,直至死亡。


其次,日本孤獨死有一個值得引起注意的現象,那就是男性比女性的孤獨死要明顯多很多,這則主要是因為這些孤獨死的男性,過去,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他們都是風風光光的企業戰士。而隨著泡沫幻滅,這些企業戰士也到了退休年齡,這些人一旦遭遇了配偶死亡或者“被離婚”、分居等家庭變故,因不會做飯,也不會打掃衛生等家務活兒,他們的衛生狀況、營養狀況就會直線下降,而又無臉求人,事實上也無人幫助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走向絕望,直至最後孤獨死亡。


第三,還有一個男性孤獨死比率比女性高的理由是,這些孤獨死的男性大都是內向型的平時與人很少交流的群體,他們本來就不善言辭,退職或被退職後更是少言寡語 ,有些人甚至都拒絕與社區的人交流,這樣,在發生問題時,自然得到其他人幫助的機會也就少了,所以,他們一旦陷於孤獨、孤立之中,最後導致死亡的確率就非常高了。


第四,由於公司不景氣的被減員,領取退休金年限的延長,再加上突然發生的伴侶死亡、熟年離婚等,生活立即陷於貧困中的一些人就會積鬱成疾,而據調查,這些人中,60%以上的人又不與他人交流積極對策,那麼,在貧病交加之下,最後也就必然走向孤獨死亡了。


各項調查顯示,日本的孤獨死社會現象確實已經成為了一大社會問題。而且隨著“團塊世代”(指戰後1947年至1949年出生的人)的退休時期的到來和日本人的長壽化,孤獨死現象還將呈持續增加趨向。政府雖然也在積極研究對策,如委託社區、郵局、水電煤公司的人等以各種理由定期家訪等措施,以圖做到早期發現孤獨者或及時發現孤獨死者,但這些畢竟只是消極的對應方法,重要的應該是想辦法解決陷於孤獨之中的人的孤獨和貧困,而這卻是精神和財源雙方面缺一不可的一項複雜工作。



萬景路看日本


今天對於日本來講,老齡化已經是整個日本社會經久不息的悲劇話題,甚至被日本人稱為“國難”。老齡化問題也是日本經濟陷入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影響極為深遠,可以說日本老齡化不僅導致其國內勞動力短缺、消費低迷、通貨緊縮、地方凋敝等嚴重後果,最為直接的表現之一還有養老的困境,使得越來越多日本人在家中孤獨死去。




說起日本老齡化嚴重最核心的原因,當下日本和韓國是老齡化問題特別嚴重的兩個國家之一,當初是美國前國務卿在70年代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動議,併到各個國家通過加大獎金扶持和宣傳鼓吹,而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的殖民地,是直接在思想上受到危害最嚴重的,這也就是了受騙之後,人工減少,勞動力嚴重不足,而且老齡化嚴重!


很多人不解的問,為什麼日本老齡人不選擇去敬老院住,實際上不是不想,是現實中無奈。因為當下日本的老齡化加劇,是整個日本政府沒有意識到的,他們也一直以來不會很重視民生投入,這就導致了養老設施嚴重不足。護理和醫療專家長岡美代在2016年11月號的《中央公論》的論文指出,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等待入住“特別養護老人院”的老人達到52萬人,經過這一年多,現在這些等候進養護老人院的人數已經超過了70萬人。但是不管日本民眾如何呼籲,安倍政府的重心是服務好財團,以及他的政治野心,民心工程是他們想做的事。


此外,即使目前在日本特別養護老人院住的老齡人,也面臨著無人手照顧,隨時被趕出院的困境。因為老人院護理領域的人手嚴重不足,這也導致養老設施舉步維艱。由於日本社會排外情緒一直很強烈,向外國人大規模開放護理市場還看不到眉目。加上現在日本年輕人處於無慾望或者說低慾望,很多人宅在家裡不出去工作,即使打工,護理的工作收入低而且沒有社會地位,也經常招不到人,所以日本老齡人在家中孤獨至死的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嶺南觀察


“孤獨死”是日本創造出來的術語,成為老齡化社會的表徵現象。日本老年人晚境困窘、孤立無援有著更深層的原因,即獨特的社交環境和文化因素,這些竟成為人際交往的準則。比如“受恩不易,還恩更難”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日本人在保持彬彬有禮的同時,也謹小慎微,拉開距離,既不願給親朋好友或鄰里鄉親添麻煩,也不願輕易尋求或接受他人援助。

長此以往,日本社會便形成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社交環境。每當入境日本,總有“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之感。事實上,不僅是黎明,晝間夜晚、大街小巷都是如此。安靜從社會文明的角度看也許是一種進步,但安靜到需要去尋找“勃勃生機”的程度就耐人尋味了。一項針對年輕人意識的官方調查顯出來的前景很可怕,54.9%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而有77.9%的年輕人竟然充滿了“鬱悶感”。年輕人尚且如此,更何況遲暮之年的老人了。

目前,日本面對的問題已不是老齡化那麼簡單了,而是進入到了“超老齡化社會”階段: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已經超過四分之一,而這些65歲老人中又有四分之一在調查中明確回答是“無依無靠”。

為緩解“孤獨死”及老齡化犯罪問題,日本政府從“少子化”入手,在生育、醫療、入托、教育等方面都給予相關家庭財政補貼,試圖希望通過增加人口紅利實現“老有所依”,不過,儘管出臺了諸多政策,但仍如隔靴搔癢。據日本官方通報,2017年度生死相抵,日本人口繼續下跌40餘萬。

可以說,日本的終老之痛已成為難解的社會之痛,其他即將或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都須引以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