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房企謀求轉型必須把握好“落腳點”

譚浩俊

隨著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正在漸行漸遠。

近日密集發佈的上市房企年報顯示,多數房企在營收、利潤方面業績理想,但銷售額增幅在逐步告別高速增長。如萬科2018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4.5%,恆大合約銷售額增長10.1%,增速同比均有所放緩。雖然碧桂園的權益銷售額增長高達31.25%,但與其2017年合同銷售額78.3%的增速相比亦大幅放緩。

與此相適應,同策研究院近日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3月份受監測的40家房企融資總額環比2月大幅上漲85.25%。其中,各類債權融資方式融資額度均大幅上漲,最高漲幅達464.84%;股權融資絕對值佔比雙升。融資總額共計1024.2億元,自2017年11月以來,再次突破1000億大關。

銷售增速放緩,融資總額增加,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由於市場相對低迷,交易量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房企面臨的資金壓力不斷加大,財務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如果這樣的現象一直維持下去,相當一部分房企將陷入困境,甚至會引發一些風險。因此,有條件的房企,都在謀求積極轉型,力圖用轉型改變不利局面,用轉型為企業尋找到一條更好的發展之路。

那麼,如何轉型才能讓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適應消費需求、適應企業發展要求呢?很顯然,找準落腳點,明確轉型方向,把握好轉型重點,才是房企轉型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最現實的需要。否則,不僅轉型不成,反而會失去發展機會,失去轉型的最佳時機。

而從目前房企選擇的轉型方式來看,基本採用了內涵式轉型和外延式轉型相結合的方法。所謂內涵式轉型,就是圍繞主業,在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質量方面下功夫,不僅房屋的設計、房屋的質量、房屋的結構和房屋的品位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滿足購房者需要,甚至出現一些個性化定製的產品,從而讓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具針對性,更具備市場化特徵,而不是過去那種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真正讓住房也進入買方市場,讓購房者決定房企的命運。而且,在產品的服務和配套方面,也更能體現綜合化、便利化、現實化,如信達地產推出的“教育社區”,就把優質教育資源與房屋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讓購房者不僅可以買到滿意的房子,更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拋卻了“學區房”的煩惱。而大連萬達的“棄房轉型”,更被認為是斷臂求生之舉。雖然過程比較痛苦,但快人一拍、先人一步,有望讓企業實現比較好的轉型。

當然,內涵式轉型,更有利於房企走出一條新路,也有利於房企在轉型過程中減少震盪。但是,由於要求很高,轉型過程中需要更講究質量與效率,需要在人員、人才結構方面有更好的改善。

外延式轉型,主要是一些有條件、有能力、有實力的房企,在房地產業務之外,開拓和開發一些新的業務,尋求新的突破。如廣州恆大就選擇了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是恆大一次較為大膽的嘗試。而碧桂園則選擇地產、農業、機器人3大重點發展方向,未來將通過技術研發、產品研發、生態整合、場景應用等幾方面打造機器人全產業鏈。其他大型房企也都有了自己的新目標、新領域、新方向。關鍵就要看能不能取得突破,能不能殺出一條新路。如果選擇的方向錯了,或者沒有能力取得突破,對這些房企來說,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矛盾比較突出的,是那些實力不是很強、條件不是很好,沒有能力和實力進行轉型的房企,既無法在內涵上取得突破,也無法在外延上找到出路,因此,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很有可能被淘汰或併購。如此一來,市場也將進入新一輪的重構和洗牌。中小型房企能否早作決斷,在自己尚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情況下,與大型房企合作,或主動投入到大型房企的懷抱之中,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總體上講,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居民消費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化,房地產市場也將進入到由規模向品質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才能選擇好轉型的“落腳點”,對房企來說,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轉好了,或是一片新的藍海。轉不好,可能影響企業進一步發展。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