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如何才能更有效

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如何才能更有效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意見指出,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當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可在不超過經濟效益增長幅度範圍內確定。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調整等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外,當年工資總額原則上相應下降;企業未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工資總額不得增長,或者適度下降。

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如何才能更有效

將企業工資與經濟效益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掛鉤,無疑是抓住了企業工資考核和調整最核心的兩個問題。因為,對國有企業來說,經濟效益和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無疑是兩個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與評價標準。也只有達到這兩條標準,實現了這兩個目標,企業才有理由、有資格、有條件進行工資調整,提高工資待遇。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坐吃山空”的現象。

事實也是,這些年來,國有企業從增長的速度和規模來看,都還不錯,特別是央企,由於規模的快速增長,很多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有的還排名較高。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卻普遍存在著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不精的現象,看似非常龐大,實際效益並不太好,沒有達到經濟效益與數量增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規模擴張同步的目的。

也正因為如此,如何更好地調動企業的發展積極性,激發員工創新創造的熱情,釋放改革創新的動力,就成了國企在改革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也是必須有效解決的一道難題。因為,只有解決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工資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讓工資成為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否則,就會出現幹好幹差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現象,就無法讓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如何才能更有效

應當說,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裡,在如何將工資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方面,還是有一些研究和探索的,很多地方和企業也是在努力摸索經驗的。但是,由於在考核的指標和標準方面,缺乏科學的體系和有效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營業收入和利潤兩大指標。結果,從表面上看,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了、利潤也越來越多了,但是,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並沒有得到很好提升。尤其是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完全不協調。所以,如何把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結合起來,把效益從規模中剝離和解放出來,緊貼企業核心競爭力,毫無疑問是工資改革最為重要的方面。

很顯然,讓利潤從單純以“量”考核轉向“量”“質”結合、以“質”為主,就成了考核企業經濟效益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那麼,利潤的“量”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就眼下的情況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來自於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的利潤有多少。因為,一家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尤其是央企,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和產品,這樣的央企,就應當被兼併或轉型。否則,就會嚴重浪費社會資源;二是負債率的高低。在國企普遍負債率偏高的情況下,降低負債率是最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如果負債率不降低,不僅難以讓企業的效益真正提高,而且會留下太多的風險隱患。所以,必須將負債率作為考核企業經濟效益好壞的根本指標,並提出具體要求。凡是沒有特殊情況的企業,負債率必須每年下降,直到下降到合理水平。否則,就可以認為是效益沒有得到提高,可以在工資決定時一票否決;三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有資產能否保值增值,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關聯,真正有效益的企業,國有資產是肯定增值的。反之,就不是真正的經濟效益提高。譬如淨利潤增長速度遠慢於負債增長速度、資產規模增長速度和營業收入增長速度,就不會出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結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絕對不是資產總量的增加,而是淨資產的增加,且必須是有效淨資產,而不是非生產性固定資產。

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如何才能更有效

也正因為如此,此次意見將工資調整與經濟效益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掛鉤,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及時。因為,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拋棄過去以規模和速度為最高衡量標準的做法,把重點真正轉向效益和效率上來,轉向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上來。在外界對國企有批評、有質疑、有誤解的情況下,把對國企的考核和評價指標、工資決定手段等進行調整與優化,不僅是為了規範國企工資調整、強化工資對員工積極性調動的作用,也是為了改善國企的市場形象、提升國企的社會地位,更好地讓國企擔負起國民經濟支柱的作用。所以,意見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不折不扣地成為決定企業工資水平的基本制度。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