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在車市寒冬和油價大跌的背景下,新能源車企所面臨的處境無疑是變得更為艱難。蔚來、小鵬、威馬這些頭部企業雖然已經實現量產,但如何扭虧為盈實現盈利還是存在著未知的變數,而為數眾多的還停留在“PPT”階段的造車新勢力,已經逐漸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那麼這些曾經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的“寵兒”該何去何從呢?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近日,作為造車新勢力之一的綠馳新能源完成了股權變更,河南省國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國投)認繳20億元持股60%,成為綠馳汽車的實際控制方。同時,註冊資本由約13.47億元變更為33.66億元,企業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名稱也由綠馳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為綠馳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河南國投成立於2017年12月,由河南省經協集團共同創建,其中經協集團作為公司大股東控股65%,河南省中美能源(香港)股份有限公司佔股35%。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經協集團由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持股,是不折不扣的國資企業,所以這也標誌著綠馳汽車成為了第一家被國資收購的造車新勢力企業。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綠馳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8月,由曾任福田汽車集團副總經理、華泰汽車集團總裁的王向銀創立,註冊資本為13.5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汽車科技專業領域內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銷售汽車等方面。

而回看綠馳汽車的造車歷史,其也採用了在海外建立研發點進行全球佈局的燒錢營銷模式。但相比蔚來200億造車,綠馳汽車只依靠公司註冊資本的13億元人民幣作為造車資本顯然是充滿了變數。

然而事實也是如此,只有2018年成為了綠馳汽車最為絢麗的高光時刻。

2018年1月,綠馳汽車與意大利I.DE.A公司合作推出旗下首款轎跑車型概念版——天王星,計劃2018年日內瓦車展首發。

2018年6月,綠馳汽車與江西省九江市政府簽約,投資55億元人民幣在九江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規劃產能20萬輛/年,一期建成後可形成產能10萬輛/年。

同時,綠馳汽車還將推出名為CC、M、S的三個平臺,以半年一款的速度投放新產品,並於2019年6月上市首款緊湊級SUV車型,原計劃於2019年第四季度正式投產。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但是在產品上,從2018年日內瓦車展開始,綠馳就缺席了所有國內外車展,按照規劃的多款新車也沒能如期而至。與此同時,有媒體曝出綠馳汽車此前在意大利的合作項目為空殼公司,且還拖欠I.DE.A公司款項2700萬歐元。

公司創始人王向銀因身體原因向綠馳董事會遞交辭呈,由綠馳聯合創始人、常務副總裁任亞輝繼任。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去年5月,綠馳汽車與長安汽車簽署協議,利用已經退出中國的長安鈴木閒置產能為綠馳汽車代工,而這個讓人振奮人心的戰略合作,也只是停留在了簽約的時刻。同年的11月就爆出了綠馳汽車拖欠數月工資未發,並且有員工被老闆任亞輝踢出工作群,資金鍊斷裂等消息,而位於九江的生產基地仍舊處於平整土地的狀態,至今仍未取得進展。

高光之後,綠能汽車也陷入了新勢力造車普遍缺錢的漩渦當中。

綠馳變身“國企” 造車新勢力融資再探新模式

​如今河南國投出資20億元,為綠馳汽車“輸血”解決了目前面臨的資金問題,但是變身國資控股的綠馳汽車也會面臨新的問題。核心團隊的調整重組,對未來的發展還是會帶來太多的未知數。

四處融資的造車新勢力和手握重金的國資企業,看似是一個完美組合,但這絕對不是一個長久之計,畢竟對於任何車企來說實現“自身造血”才是良性發展的基礎。緊靠單純的注資,沒有造血能力的造車新勢力們,即使有政府兜底也很難避免被競爭殘酷的市場淘汰。

採編/有文汽車 蕾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