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員工薪酬難道不該大幅下調嗎?

投行員工薪酬難道不該大幅下調嗎?

西裝革履,年薪百萬,出入都是頭等艙,觥籌交錯間就談下了幾個億的項目。這或許是不少人對於投行人士的印象。不過,在2018年,這樣的日子似乎離大多數投行員工都非常遙遠。近期,申萬宏源一張到手不到5000元的員工工資單引起券商行業關於薪資水平的熱議。

投行員工薪酬難道不該大幅下調嗎?

據悉,下調幅度接近40%,稅後薪酬也就在4800元左右了。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結果,心裡一陣忍不住一陣高興,不是眼紅投行員工薪酬,也不是嫉妒投行員工薪酬。,而是投行員工的薪酬終於迴歸了理性,迴歸了本來就應當是下降以後水平的理性。不然,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不合理。

也許有人會說,投行員工薪酬高,是國際慣例,國際上投行員工的薪酬普遍都高於一般行業,甚至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為什麼中國投行員工的薪酬就要下降,下降到與一般行業相差不大的水平呢?

投行員工薪酬難道不該大幅下調嗎?

與國際投行薪酬水平相比,即便不下調,也不算高,也有上升空間。但是,有沒有,中國投行員工的業務水平、業務能力以及發揮的作用,是否也有國外投行高呢?不得不說,中國的投行,沒有幾家是真正按照投行的目標和要求去做的,投行的員工,更多的也是藉著投行的名義、拿著投·行的薪酬、佔著投行的風光,做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幹著與投行要求相差十分懸殊的工作。以併購為例,有幾家投行是能夠象國外知名投行一樣,拿出高質量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又有多少投行在實施併購以後獲得市場滿意的回報的。

再如投資,特別是風險投資,更多的投行不是靠眼光,而是靠關係,不是靠對產業的培育,而是靠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幕交易,以至於絕大多數投資項目都沒有能夠成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譬如高科技企業的投資問題,有多少投行在認真對待,有多少投行是在真正投資產業的。更重要的,很多投行在投資過程中,還扮演了野蠻人的角色,不能真正從企業發展的要求與目標出發,而過度在乎眼前利益、腳下利益,導致很多企業被併購、收購、投資以後,效益一落千丈,員工人心惶惶。類似案例,在投行收購過程中,已經發生得太多太多,甚至一些老牌產品、知名企業,都被投行收購或投資後消失了。

投行員工薪酬難道不該大幅下調嗎?

也正因為如此,所謂的投行,就變成了許多交易性的東西,變成了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這其中,投行管理層、員工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將這樣一些沒有做多大貢獻,也沒有對產業發展等提供幫助的人,就是因為以透支未來和效益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最終讓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採取強有力的薪酬壓縮措施,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就壓縮後的薪酬水平來看,仍然偏高。尤其是高管,應當至少壓縮50%以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公平,才能倒逼投行做專業的事,做正確的事,做對產業發展有利的事。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