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祁阳地处湘江中上游,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潇湘风情最浓郁的地区。奔腾不息的潇水在这里汇入湘江,正如祁阳地方民族文化不断为湖湘文化注入营养,滋养了一代代潇湘儿女,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烂的历史。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三湘之水,汇聚祁阳

湘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系,属长江支流,当历代文化名人们泛舟江上,望着湘水涌出无数诗篇时,这条河流体现出的不仅是祁阳母亲河的博大胸怀,还有历经千年所沉淀的湖湘文化。我们看着滔滔江水,两岸建筑仿佛走进了这个地方的历史。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新兴之城,湘南重镇

祁阳县,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湘江中上游,是永州的北大门,南通粤桂,北抵衡岳,东连浙赣,西接川黔,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20个镇、3个乡,2017年常住人口86.95万人。

祁阳是一个古老的邑县,始建于三国时期,有1800多年历史。祁阳交通便捷,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322国道、S320线贯穿全境,湘江从县境中心穿过,终年通航,可直下洞庭,通江达海。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百年遗址”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由李氏族人李文进创建,李家早期以木材生意为业,因为生意兴隆,家运亨通便扩宅建院,整个宅院为砖木揭盖,翘脚飞檐,雕梁画栋,房屋布局纵横有序,讲究通风透气,院落背靠象牙山,巧妙利用地势灵活布局, 风景清幽,具有典型的湖南民居特色,李家大院的屋宅建造,严格遵循了封建等级制度,高超的建造工艺代表了古人的智慧。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市民广场”陶铸广场

祁阳陶铸广场,初称"市民广场"、西区休闲广场,后更名为"中兴公园",最后定名为"陶铸广场"。其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吸引了广大市民和许多外地游客广前来观光和休闲,他们或徜徉在气势磅礴的广场大道,或流连于绿树如荫的草坪,或驻足于精巧雅致的景观小品,尽情饱览城市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怡人美景,尤其令他们称道的是广场的核心景观--浮雕文化柱。12根文化柱,竖立在音乐喷泉南侧,成半圆形排列。每根高12米,直径1.5米,每根柱中心由钢筋混凝土浇注成直径80厘米的水泥柱,再环绕水泥柱贴以厚35厘米,宽80厘米,长105厘米的白麻石雕刻而成。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AAAA”级景区,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历代所留的诗词碑刻有505块,最早的碑刻是元结撰文,颜真卿所刻的大唐中心颂碑,元结是唐代著名的文化家,他曾经两次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五次乘船路过祁阳,公元761年他撰写了大唐中心颂并邀颜真卿同游祁阳,颜真卿将大唐中心颂刻在了湘江边的摩崖石山上,因为文绝,字绝,石绝被人们称为“摩崖三绝”。在颜真卿留书之后数百年间又有250多位文人墨客来到祁阳游览题诗作赋,从此浯溪碑林闻名遐迩,被誉为“南国摩崖第一家”。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湘江之滨,美丽祁阳

湘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系,属长江支流,当历代文化名人们泛舟江上,望着湘水涌出无数诗篇时,这条河流体现出的不仅是祁阳母亲河的博大胸怀,还有历经千年所沉淀的湖湘文化。我们看着滔滔江水,两岸建筑仿佛走进了这个地方的历史。

听说,祁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灯火辉煌,魅力祁阳

祁阳人民伴水而居,不论在深山还是湘江畔,我们都领略了这里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湖湘文化。

大江东去浪淘尽,湘江承载着祁阳的历史和文化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