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祁陽地處湘江中上游,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也是瀟湘風情最濃郁的地區。奔騰不息的瀟水在這裡匯入湘江,正如祁陽地方民族文化不斷為湖湘文化注入營養,滋養了一代代瀟湘兒女,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絢爛的歷史。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三湘之水,匯聚祁陽

湘江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水系,屬長江支流,當歷代文化名人們泛舟江上,望著湘水湧出無數詩篇時,這條河流體現出的不僅是祁陽母親河的博大胸懷,還有歷經千年所沉澱的湖湘文化。我們看著滔滔江水,兩岸建築彷彿走進了這個地方的歷史。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新興之城,湘南重鎮

祁陽縣,因地處祁山之南而得名,隸屬於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湘江中上游,是永州的北大門,南通粵桂,北抵衡嶽,東連浙贛,西接川黔,總面積2538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20個鎮、3個鄉,2017年常住人口86.95萬人。

祁陽是一個古老的邑縣,始建於三國時期,有1800多年曆史。祁陽交通便捷,湘桂鐵路、衡昆高速公路、322國道、S320線貫穿全境,湘江從縣境中心穿過,終年通航,可直下洞庭,通江達海。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百年遺址”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由李氏族人李文進創建,李家早期以木材生意為業,因為生意興隆,家運亨通便擴宅建院,整個宅院為磚木揭蓋,翹腳飛簷,雕樑畫棟,房屋佈局縱橫有序,講究通風透氣,院落背靠象牙山,巧妙利用地勢靈活佈局, 風景清幽,具有典型的湖南民居特色,李家大院的屋宅建造,嚴格遵循了封建等級制度,高超的建造工藝代表了古人的智慧。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市民廣場”陶鑄廣場

祁陽陶鑄廣場,初稱"市民廣場"、西區休閒廣場,後更名為"中興公園",最後定名為"陶鑄廣場"。其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吸引了廣大市民和許多外地遊客廣前來觀光和休閒,他們或徜徉在氣勢磅礴的廣場大道,或流連於綠樹如蔭的草坪,或駐足於精巧雅緻的景觀小品,盡情飽覽城市建設給他們帶來的怡人美景,尤其令他們稱道的是廣場的核心景觀--浮雕文化柱。12根文化柱,豎立在音樂噴泉南側,成半圓形排列。每根高12米,直徑1.5米,每根柱中心由鋼筋混凝土澆注成直徑80釐米的水泥柱,再環繞水泥柱貼以厚35釐米,寬80釐米,長105釐米的白麻石雕刻而成。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AAAA”級景區,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歷代所留的詩詞碑刻有505塊,最早的碑刻是元結撰文,顏真卿所刻的大唐中心頌碑,元結是唐代著名的文化家,他曾經兩次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五次乘船路過祁陽,公元761年他撰寫了大唐中心頌並邀顏真卿同遊祁陽,顏真卿將大唐中心頌刻在了湘江邊的摩崖石山上,因為文絕,字絕,石絕被人們稱為“摩崖三絕”。在顏真卿留書之後數百年間又有250多位文人墨客來到祁陽遊覽題詩作賦,從此浯溪碑林聞名遐邇,被譽為“南國摩崖第一家”。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湘江之濱,美麗祁陽

湘江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水系,屬長江支流,當歷代文化名人們泛舟江上,望著湘水湧出無數詩篇時,這條河流體現出的不僅是祁陽母親河的博大胸懷,還有歷經千年所沉澱的湖湘文化。我們看著滔滔江水,兩岸建築彷彿走進了這個地方的歷史。

聽說,祁陽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燈火輝煌,魅力祁陽

祁陽人民伴水而居,不論在深山還是湘江畔,我們都領略了這裡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和湖湘文化。

大江東去浪淘盡,湘江承載著祁陽的歷史和文化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