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電影觀眾選片更看重演員而不是導演?

卞女俠


因為演員是站在幕前的人啊,觀眾的直觀印象便是演員的表演。導演是在看不到的地方操控著木偶的人,不被關注也很正常。

小時候我看電影也是隻關注演員,只要有我喜歡的明星出演,不論導演是誰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後來年紀漸長,看的電影多了,慢慢懂得去分辨電影質量的優劣,才發現一般演員能左右一部電影質量的部分其實是很小的,導演才是決定整部電影精神氣質的那個人。好的導演,能夠將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拍得引人入勝,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演員的潛質,能夠讓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產生奇妙的化學效應。


演員一年能夠接好幾部電影,但一般優秀的導演能一年一部作品就非常不錯了,經常是好幾年才出一部作品,甚至有的導演一生也就拍了幾部電影。因為導演從電影的籌備期到後期製作是需要一直參與的,可以說整部電影都是導演意向的鏡頭表達。與導演的重要性相比較,導演受到的關注度很顯然是不夠的,這很正常,導演和演員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成全。大導演本身自帶流量,可以不看重演員,對於一些名氣不大而又才華橫溢的導演,有了流量明星或大牌演員的加持,電影受到的關注度就會高很多,這對導演自然也是益處多多。最好的例子,春節檔大爆的《流浪地球》由於頂著吳京繼《戰狼2》後第一部電影的名頭,受到了熱烈關注,導演郭帆因此一夜成名。


當然,有些演員能夠憑一己之力將整個電影的質量提升一個檔次,這些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天才演員。比如中國的周星馳,他的電影導演是誰不重要,因為他的表演個人風格太強烈,可以完全凌駕於導演的能力之上。


比如西方的丹尼爾·戴·劉易斯,全球唯一一個奧斯卡三冠王影帝,他的表演是典型的方法派,他對錶演一個角色似乎並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儘量地成為那個角色。網上有很多關於他演戲過程中的傳說,“不瘋魔,不成活”,這六個字是對他最好的概括。



張俊24-1105


做為演員也會挑戲挑角色,看劇本創作的怎樣?自己努力創作的人物不白付出代價,得有觀眾群。也就是說演員本身更看重劇情,而不是導演。好的劇本會請到好的演員,在加上導演的點撥作用,豐富這位演員的戲路。


(圖片來源外站/演藝明星~靳東)

在N多年前本人搞過影視劇的製片,對選擇演員陣容上比較瞭解,觀眾主要看的是誰演的,把誰導的放在第二位。要是說起來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本人下意識的選擇看劇絕對看誰的主演,否則不看。

因為好的演員不會去挑爛劇本去拍,(作為導演都願意把自己的作品拍好)所以演員的選擇一定程度都會放在第一位。除了有的導演不太職業,又想拍出來有觀眾看,會找一些流量大的所謂明星來演。


(圖片來源外站/演藝明星~靳東)

可是流量是大,但沒有演技,這種“技巧”觀眾心裡明鏡似的,所以真正喜歡影視的人,都會選擇“誰”演的,而不是誰導的?這裡有一層職業鏈的關係。舉例《偽裝者》我們認識了靳東胡歌和王凱,在喜歡觀看的同時,才知道了導演叫李雪。

因為好的演員是收視率和票房的保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蘭竹ZLZ


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想這樣一個問題,在記憶當中你能記住幾個導演的名字?幾個演員的名字?導演馮小剛、王晶、張藝謀、陳思誠、徐克、陳凱歌這幾個是我最熟悉的,演員胡歌、勒東、王凱、李連杰、周星馳、成龍、張曼玉等等我一口氣最少能說出幾十個人的名字。為什麼會這樣?這應該還是跟中國電影有關,80年代應該是中國電影發展最快的階段,一部好的電影有什麼組成,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演員,但導演卻決定了劇本的好壞。

中國經典的電影應該是在80年代90年代拍攝的,因為當時的中國電影在一代知名導演當中,王晶、徐克、陳凱歌、馮小剛、張藝謀。就是因為他們的出現,才造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典電影。也正是這些電影,讓一位位演員被我們所認知,而成龍、李連杰、周星馳、劉德華等等這些應該是我們心中公認的好演員。在當時是好導演、好劇本、好演員。

隨著時間的前進這些也就慢慢在消失。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巨大,做演員的人卻越來越多,你沒有名氣,就沒有流量,導演也就不會選你。導致及時這個劇本很爛,但還是有很多人爭先恐後去演。所以在電影市場你會看到很多電影,及時這電影很難。但你演技好,又有流量,你就會有選擇,這個電影好不好,值不值得自己去拍攝,這樣就提高了電影的質量。因此就造成了,中國電影觀眾選片更看重演員。


塔下的小兵


導演和演員的關係,就像廚師和食材的關係:好的廚師能用普通食材燒出好吃的菜品;爛的廚師能把好的食材燒成不能下嚥的菜品。同樣,優秀的導演用普通演員也能拍出偉大的作品;爛的導演即使有優秀的演員也能拍出爛片!所以,這種情況要分開來看。



看導演而不是看演員

比如說周星馳,他做導演就非常喜歡用新人、素人。儘管影片中也會用過黃渤、吳亦凡(《西遊》)、王寶強(《新喜劇之王》)這樣的流量明星,但其大多說演員都是角色演員,甚至主角都是新人。觀眾選片的時候,你說是選演員還是選導演?再比如甯浩,他之前導演的《瘋狂石頭》、《瘋狂賽車》等,這些小成本的電影能夠大獲成功,本身觀眾選片的時候更看重的導演本身的水平。

同樣,比如一些大的導演,像李安、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優秀的導演本身自帶流量。比如李安拍的《奇幻漂流》你知道還記得是誰主演的嗎?有些電影打上了標籤,比如“吳京導演作品”、比如“李安導演作品”也是觀眾選片的原因和理由!

看演員而不是看導演

這個像沈騰近幾年參演的電影就很明顯,一旦沈騰參演的電影上映,觀眾全都願意掏錢買票(目前沈騰參演的電影沒有低於10億票房的)。一個優秀而又偉大的演員,往往能讓觀眾忽視導演的存在。沈騰參演的影片你都耳熟能詳,但知道它們都是誰導演的嗎?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現在的小鮮肉、小鮮花等明星,本身演技不是很好。但是,他們身後有著龐大的粉絲數量。“偶像拍的電影,管他是誰拍的呢!只要有楊洋、鹿晗、吳亦凡、楊冪……”的電影我都會去看。明星的粉絲效應成了觀眾選片的理由!

既看導演也看演員

我覺得理智成熟的觀眾都應該是這樣選片的!一部電影有天王巨星加盟,由知名導演執導是最好不過的了。比如,王家衛就喜歡跟梁朝偉合作:王家衛成全了梁朝偉,梁朝偉也成全了王家衛,兩人相互協作配合,拍出了很多優秀的影片。觀眾在選片時,兩方面都會考慮。比如說,梁朝偉的《歐洲攻略》沒了王家衛導演,觀眾一樣不買帳啊!

再比如說王晶,他的作品參差不齊。有些巨星堆積的影片,也可能拍成爛片;有些星光暗淡的影片,卻也不乏佳作。所以,有時候觀眾選片的時候會把導演和演員結合著來看。


一部優秀的影片需要優秀的導演和優秀的演員共同協作、配合,才能完成。至於中國觀眾選片時為什麼重演員而不是導演,簡單點講:演員站在觀眾面前,導演站在演員身後呀!

永遠不要忽視觀眾的智商!


金龍娛



對於“為什麼中國觀眾選片更看重演員而不是導演?”這個問題,在這裡談一談我的看法。

首先,大多數觀眾更重視演員的演技。如果一部電影的演員列表裡出現了幾位老戲骨,或者實力派演員,立馬就能夠對這部電影的好壞程度有一定的定位,有了一個最初的好印象,倘若是出現了某些小鮮肉,就會帶來不好的印象,認為這部片子必然是爛片。所以說,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就是演員,所以更看重演員。



其次,觀眾只能看出演員演技的好壞,而不懂電影的拍攝流程,不懂這些幕後的專業知識,所以只能看到演員的表演的表象,不知道導演的運鏡技巧,以及很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識,不知道一部好電影必須要導演拍的好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來,所以觀眾更看中演員。


而且,多數導演並不為觀眾所熟知,聞名的也就那麼幾個導演,馮小剛、張藝謀、李安等等大導演,對於一些並不是十分有名氣的導演不瞭解,不能從導演的名字有一個最初對電影的印象,這與在美國的那些大導演遠近聞名是不同的。所以說,觀眾更看重演員。

多說一嘴,其實現在中國觀眾的品質提高的很快,已經不是那麼看重演員了。


敬念觀影


我和我見過的朋友們,大部分都會問哪個演員,或者哪個導演。都會問,不存在只問演員不問導演的情況。不知道大部分人是不是和我一樣的。

名導效應在國內國外都有。給提問者造成國外名導效應多於明星效應的,估計是被動接觸的國內垃圾片多,被動接觸的國外垃圾片少。加上國外優質電影接觸的多,國外垃圾電影接觸得少(美國每年產出多少電影?你每年又聽說過多少部美國本年度的電影?這麼一對比就知道了,美國電影產量估計不比中國少,垃圾片肯定也不少的)

如果你是注重演員,那麼應該是你有很喜歡的演員,一個人撐起一部劇的那種。


絕不不不隨便


首先,不只是中國觀眾喜歡看演員,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喜歡看演員。我大一時候的一墨西哥室友,就是愛看Jennifer Larence。

然後聊一聊電影究竟是誰的創作。問題描述裡說,電影的創作者是導演,不是演員。這句話可以說對了一半。的確,絕大多數電影,導演是主要的創作者,也有電影的署名權。但如果這片子不是自編自導,那編劇是不是應該是主要的創作者?導演只是將“劇本”拍成了“電影”。那繼續問下去,攝影指導是不是電影的主要創作者?畢竟電影的視聽語言,畫面這一塊是靠攝影指導把握的。那演員呢?演員難道就不重要嗎?

所以如果要爭論一部電影的創作者,是幾乎不可能的。拍電影是團隊合作,所有的主創團隊都是電影的創作者。

個人而言,我看電影,除了關注喜歡的演員/導演,也會關注攝影師和編劇。

比如攝影師Chivo Lubezki的電影我一部不落的看完。編劇/導演Noah Baumbach的作品也是非常對我胃口的。

而且說到中國觀眾,每年的幾個大導演的片子,不都是衝著導演的名頭去看的麼。


奇聞趣事小柯解說


演員,就是一部電影的代言人,尤其是知名演員,能給電影帶來極大的人氣,更有甚者,有些觀眾完全就是衝著這個演員來看的,因為他有演技。

但也正是因為中國電影觀眾選片更看重演員的這種現象,導致了國內電影始終無法做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因為依賴演員還是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一部好電影固然需要好演員來演,但一部電影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好劇本,然後再進行選角。

好在近幾年來,不再是單純依靠演員了,更多的還是看導演啊!比如林超賢導演、陳正道導演、陳思誠導演等,這幾個人一出手基本就是好電影無疑了,票房穩坐!

而編劇在國內地位是非常尷尬的,基本是導演身兼編劇,至今為止沒有聽說過哪個編劇是非常厲害,或者說具備一定知名度!

因此,國內觀眾除了特別有名的電影以外,第一印象還是看演員,其次是劇情,再次是口碑,最後才是導演啊!!!


志明影遊圈


你問馮渣子吧,這就是他們長期宣傳的“情懷”來左右觀眾的“原則”!一面大罵觀眾是“垃圾”,卻假惺惺鱷魚眼淚要大眾“包容”。操縱,這就是原因所在!


勁草145206340


畢竟這個比較專業,觀眾還只是看的視覺上淺淺的一層,就像買車你還要了解設計師和企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