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

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假期同学见面,商量吃点什么好,有人提出, 花溪牛肉粉 ,承载的大学记忆最为丰富,尤其为毕业后便背井离乡的同学们所经常挂念,就这个最好。 说得对,就是它了——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

大学四年,在花溪度过,囊有余钱,周末起早,先逛旧书摊,再食牛肉粉,便是神仙日子。花溪牛肉粉,有两大品牌,一曰王记,一曰飞碗。都在步行街上,门脸相望,各擅胜场,本不好妄断高下。我们那时代的学生,却多半更钟意飞碗,觉得口味分量都更胜一筹。 时隔二十来年,不复少年郎,眼大肚皮小。一个单碗,或加肉或加筋或加杂,足够填满肚子,已无余量再吃其他东西,周边还有著名的烤小豆腐、糕粑稀饭、烙洋芋饼,无力再品味,至于心里还欠着的一杯小保冰浆,则因为害怕冷饮对肠胃不利,完全不敢尝试。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一碗情深,百家争鸣

说回牛肉粉,为贵州平民饮食一大宗,各美其美,也各爱所爱,好口味而兼好口碑者,何止成百家,先说贵阳,有 安云路“董记”、遵义路“马记穆斯林”、相宝山贵州日报门口“胡记”、富水路口“超一”、鲤鱼街“深巷”......都有特点,岂让王记、飞碗独美哉。而贵州其他地区,牛肉粉也同样值得说道,比如,安顺的“支记”,最近吃过,惊艳无比,以黄焖为最正宗,肉大坨且软糯入味,汤浓郁,粉细滑,加筋加杂,分量更足,犹觉不过瘾,再找补一碗单份。窃以为,是我所吃过最好的一碗牛肉粉。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不消得说,贵州各地都有好牛肉粉,比如黔西、铜仁,都曾碰到味道上佳者。可惜我所吃未遍,不能一一列举,留待读者诸君补充。

黔人食粉,早有传统,而粉可以和若干食材搭配,轮到牛肉,并不稀奇。偶然读到贵阳市档案馆辑录的《抗战期间黔境印象》,所收《贵阳市指南》一文说,其时本地食馆中, “裕顺、伊斯兰为牛肉各味”,而“清真教之饭店,以炖牛羊肉汤调制之,名牛肉粉、羊肉粉。出售门市,嗜者不少”。 据此猜想,也许牛肉和粉的结合,与伊斯兰教徒定居贵阳,不无关系。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毫无疑问的,贵阳是一个移民城市,仅就这近百年的历史而言,抗战南迁、三线建设、知青下乡乃至于改革开放后的浙商、“川军”等等,若干次大大小小的移民潮,累积式地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性格,当然也包括饮食。《贵阳市指南》还说到,抗战时期,“有关机关之统计,贵阳小饭馆小食堂之综述,在二三百家以上,不可谓不发达,至菜肴口味,因五方杂处,各省风味俱备”。

廖炳惠《吃的后现代》,谈及移民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口的移动,食物的烹调手法及食材在抵达异地之后,由于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各种动物、植物的变化,产生了各种组合,对于原来的食谱提出修正。”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吃牛肉粉,可加的配料很多,加肉、加筋、加杂、加皮乃至加卤蛋,任由选择,食袋大者,甚至可以要个“全家福”,端上来像个小脸盆,再找小碟子盛满泡好的酸莲花白、酸萝卜,西里呼噜吞下去,确是人生一乐。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写到牛肉粉,不免频频吞口水。特别引起怀念的,是北新区路的一处小店,门脸不大,生意好的时候,就得端着粉蹲在路边吃。主人乃一老妪,不知何故,忽尔歇业,就此再无消息,店名也早淡忘了。

一份滋味,从小到老,这是每个贵州人心中的那碗牛肉粉

说过很多遍了,饮食总是与我们的人生经历交织成一片,分拆不开,所吃的通常也不仅是食物,而是一份记忆。大学时的师兄小查,几年前为同学会写过题为《相识二十年》的四首绝句,其中之一说:

花溪曾现少年身,回首多番看不真。 二十年间成果巨,小男孩变小男人。

语近调侃,但真情流露,足以动人。或者有人以为飞碗牛肉粉已不复当年滋味,我却每次吃到都心存感激,时过境迁,因此而变味的东西着实不少——即使是记忆——而这碗粉显然地不在其列。

撰稿:周之江 编辑:小千 黄祐捷(实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