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韓非入秦以後,基於以往自商鞅以來的關東人才與秦王交流的先例,以及秦王嬴政對於韓非文筆的欣賞,常常召來韓非在“御前”討論國是是自然而然的。然而以《五蠹》《八奸》作為《韓非子》核心的韓非,在與秦王討論時,難免不會像商鞅非議權貴那樣,去非議李斯(權貴寵臣)、姚賈(縱橫遊士)等“五蠹八奸”。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事情不止如此。韓非還以私德不檢為理由,力主贏政殺掉負責情報工作的大臣姚賈,這位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中情局局長的角色。韓非的這個提議還真有人跟著應和。嬴政慢慢感覺到苗頭不對。其實韓非入秦,就是一名戰略間諜。這是他的自作主張,還是韓國官方的謀劃,無從得知。如果韓非僅僅像徐庶入曹營那樣,不獻一策,那贏政多半會一直養著他,可是他所力主的優先攻楚,假如真的做起來,很可能會重創秦國,屆時即便秦國能挺得住,在贏政這一輩上,也基本沒可能再有作為了。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韓非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秦的國家安全,贏政再愛才,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處死韓非。傳說中李斯因為嫉妒韓非而殺了他,這在現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即便你是廷尉,要繞開秦王和整個秦國司法體系,去做掉這麼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人物,這難度和風險都實在太大。當然,促使贏政下決心殺韓非,在一旁推波助瀾這種事情,依照李斯追求絕對安全感的個性,倒是真做得出來。韓非這件事做得對不對,我們還真沒法評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以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能把“忠誠”看做是一種罪惡,只能說這是他的選擇。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回顧戰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種企圖靠陰謀來扭轉乾坤的事,韓國人其實不是第一次幹了。更著名的一次, 是派經濟間諜鄭國到秦國,說服丞相呂不韋上馬鄭國渠工程。韓國人想的是,靠這個工程拖垮秦國的財政。結果沒承想,韓國大大低估了秦的國力,秦國在鄭國渠上耗了五年時間,最後還真給修成了,把四萬頃荒地改造成了良田。其實在工程進行到一半時, 贏政就已經發現鄭國是間諜了,結果不但沒處置他,還把他收編了過來,繼續把這個工程搞完。這件事韓國弄巧成拙。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因為國力弱小,沒辦法正面和對手硬槓,韓國曆來都非常看重類似的陰謀,總是想著靠這種奇謀妙算,來一巧破千斤。韓昭候時代的丞相申不害,就奉行法家術治,更是把這個喜好陰謀的傳統推到了極致。所謂術治,簡單說就是把國家的管理分為明暗兩部分,明的是看得見的法律,暗的是看不見的帝王之術,後者本質上和現在的所謂“職場36計”之類的東西差不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歷朝歷代,皇帝都講究一個天威難測,這就讓下面的官員摸不準他的脾氣,自己的一句話會讓君王高興還是憤怒都不好說。如此一來,群臣就得像陪伴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樣,小心侍奉君王。類似的手段,如今在辦公室政治當中,同樣是不新鮮的。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這種“術治”,或者說是陰謀,形式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它要麼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之上,要麼是需要把幾樣關鍵信息隱藏起來,秘不示人。總之,在整個佈局當中會留下幾個罩門,這些要素往往是佈局的人所無法完全控制的,一且為人所知,立馬滿盤皆輸。比如韓非和鄭國渠,這兩場戰略欺騙能否達成,完全取決於秦國的君王和高官是否一定會迷信權威,以及這中間不會有一點消息走漏,而這兩點,確實是韓國人所沒法控制的。韓國缺乏硬實力,所以迷信這種近乎“小聰明”的路子,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對秦國的硬實力有所消耗。

韓非死因之謎: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謀殺?

公元前230年,秦最終發動了滅韓之戰,因為實力對比懸殊,這一仗打得實在沒有懸念,以至於《史記》關於韓的滅亡,一共就寫了十七個字。韓非之死這一政治謀殺案件,並無罪魁禍首,是秦王、權貴、遊士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政治利益博弈的結果,並非某某人陰謀詭計得逞所能達致。作為一個出身弱國王室且有口吃缺陷的人,於國於身,韓非都不得不為了自身發展(戰國低等貴族)而強化思辨之能力。得以師從荀卿,與李斯一同求學,對於其思辨能力的磨礪,自是一大促進,這一階段的成長著實奠定了韓非身前生後名的基礎。而後幾年的不受用於韓王,更是催化了韓非思想的系統化,並使得韓非得以成一家之言且列身諸子。其生前能得荀卿賞識、李斯交遊、秦王欣賞,生後能為兩千年帝室所效法,自是其人得成於思辨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