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再也没有爬起来?

历史的荒野


安史之乱前,天下只有10个节度使,军镇设置于边防要地。作为地方军事大佬的节度使,单一军镇是无法挑战中央权威的。但遗憾的是,唐玄宗中后期纸醉金迷,放松了警惕性,灵活的胖子安禄山靠谄媚从一个野孩子一步一步爬上了三镇节度使的位置,而且还是天下最重要的三个军镇。于是安史之乱爆发了。

中央对此毫无准备,长安京畿周边居然无兵可能,安禄山的势力在十余年间膨胀得极快,几十万大军南下,没多久潼关告破,长安沦陷,玄宗西逃,肃宗灵武称帝,遥尊玄宗太上皇。从此,一个新的时代,也是唐代重要的分水岭时期来临。

作为大唐都城的长安地区,是安史之乱的主要交战区域,唐帝国中央当时没有像样的常备军,南北衙禁军随着府兵制的瓦解,也无法抵御叛军,在朔方郭子仪的建议下向回纥重新夺回二都。

当然,光是借兵是不够的,于是打破常规,无奈在内地也开始设置军镇,抵御各路叛军。自此,唐王朝的藩镇从9个急剧增长。

平定安史之乱后,军镇自此成为了唐帝国的噩梦。当时为了平乱,无奈设立的军镇,如今也没办法全部裁撤,而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唐廷权威骤降,时常有强势边镇节帅或为祸地方,或悍然叛乱的情形出现,无奈之下,朝廷只能以军镇对军镇。为了使军镇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削弱的目的,大唐的军镇越来越多,多的时期居然达到了100多个。

当然除此之后,帝国的掌控者同时也在加强禁军的力量。在安史之乱前哥舒翰手下的一支部队,在平乱过程中,被宦官鱼朝恩带到了京师,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北衙禁军之主力部队,即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已经无法整合整个帝国军力的唐廷中央只能保持禁军的实力,不断渗透到京畿附近的大小藩镇之中,一步一步来夺回权力。神策军成为禁军十几年后,到了唐德宗时期,以司衣卿白志贞为神策军兵马使,然而在建中四年爆发了泾原兵变,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变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

自此之后唐德宗再也不信任武将,开始了唐代特色的宦官政治。他将神策军打造成一支规模极大,(一度达到20万)地位南北衙禁军之上的军队,而设置了“神策军中尉”一职位来统领整个禁军系统,同时规定只能由宦官担任该职位。而在地方军镇上开始了宦官监军的制度。

由此,唐代宦官政治集团形成,他们不仅掌握着神策军,同时还通过神策军掌握了京畿附近大小藩镇,开启了一个大宦官拥立皇帝的时代。自唐德宗以后的皇帝几乎都是为神策中尉拥立或废除的。

中央内部君权不振,外部藩镇各自为政,动辄叛乱,于是,偌大个唐帝国再也强大不起来。


朝代说


唐朝作为称霸世界的巨无霸,拥有着无可匹敌的势力。整个大唐盛世传承了接近300年之久,国运昌盛。而整个大唐盛世分为前后两段的话,中间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从兴盛转衰退的转折点,更是整个封建王朝从前期过渡进入到封建后期的标准。可见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在整个大唐盛世里,巅峰时期有5000多万的人口。众所周知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就是唐朝的巅峰阶段。而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其实唐朝也有一些比较盛世的局面出现,就比如:元和中兴、宣宗之治等几个阶段,只不过时间不太长而已,没有被人记住。这些比较兴盛的阶段依旧没能阻挡大唐盛世的衰弱。为什么不能再度重回巅峰呢?

众所周知,唐朝是藩王与中央集权,藩王自己有自己的兵力,自己治理,同时统一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令。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中央政府的威信受到了极大的削减,藩王佣兵自重非常凸显。

虽说中央政府诞生了仍然诞生了极为贤明的君主,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挽回颓废的形式。但是这几位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一个活的久的,一个比一个悲剧,在位活的长一点的10几年,活的短一点的几年就死掉了。贤明的君主诞生不容易,废物昏庸无能的皇帝比比皆是。治理好不容易,摧毁就在旦夕之间。

所以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很难重回巅峰,除非后面那几个贤明的君主都是长寿之人,才有可能。


历史扛把子


由安禄山和史思明挑起的安史之乱,对大唐帝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元盛世就此终结,唐帝国也由盛转衰直至灭。但是在郭子仪平叛之后,唐帝国为何不能风云再起,重回往日巅峰呢?


安禄山

安史之乱源于当时的节度使制度难以被中央控制,节度使起源于北周,在玄宗年间已成规模,初始时权力并不太大,但是由于高宗、武周时期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太多流民,玄宗不得不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消化流民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时确实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一来边关粮饷、军资耗费巨大,中央财政就吃紧,很难养活如此众多的军士。于是中央权力下放,开始军屯,同时也将军政权力给边远节度使,这样有权有钱有民的节度使用屁股都能想到他们在干嘛!



各方节度使

安史之乱只是捅破那张纸,包括后面的五代十国,只不过是这次事件的扩大和继续,由于各方节度使都有这样的权力,而且各个权力均衡 无法一家独大,所以唐朝才能苟延残喘那么多年。更可怕的是中央无法控制这些节度使,同时节度使胃口越来越大,开始世袭,招募幕僚,招兵买马,中央只能默认这一做法,指挥不动地方,还得大加赏赐。于是乎中央只能再封节度使,以平衡各方势力。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到了滚不动的时候,就出现了黄巢、朱全忠。


李愬雪夜入蔡州

其实,大唐安史之乱后没有重新恢复往日巅峰,不只是节度使藩镇做大这一因素,还有诸如太监乱政、门阀垄断等。当然中央政府一直在努力,比如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吴元济等,只不过大势已去,没有牛人。

以上纯属一家之言。


Aitex123


这件事情说来说去还是得怪到唐玄宗的身上,你说你要是不使用安禄山会造成这种情况吗?

对于很多人来讲,肯定是知道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地方,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安史之乱对于大唐王朝究竟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央分权。

封建社会讲究的是中央和地方上两个权利之间的你争我夺,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收归地方,上面的权力归于中央,这样的话,对于整个帝国来讲,中央可以更好地统配整个帝国内部的物资和使用,一个国家也会更加强盛,而不是无休止地用于内耗之中。

但是安史之乱造成的问题便是唐玄宗或者是大唐王朝主要的中央政权开始向西,南方向逃离,逃离的时候,他们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地方,所以并在各个地区留下的所谓的军镇,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不仅可以统配整个地方的政治资源,连军事都能够一把抓,军队和政治全在这些地方大脑的手里面。

这就为接下来大唐王朝的衰弱埋下了一个伏笔,大唐王朝为什么强悍,就是因为中央集权的正规性,让中央可以统配整个国家的力量,一个国家将所有的力量攥成一个拳头揍出去,那力道有多大,不用我说,可是现在大唐王朝将自己的军队和政治分归给地方,这样的话,地方上面成了地方上的小霸主,(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安史之乱,安禄山的背叛,更是给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一个启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听李家王朝的呢?安禄山是没有成功,但如果自己成功了,这是一颗种子,当他种下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生根发芽。对于大唐王朝来讲,此时此刻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对付边关之乱,而是对付这些各自为政的军政大员。

唐玄宗死了以后留给大唐王朝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如果没有像李世民这样能够拨乱反正的英明之主去统帅的话,大唐王朝想要强盛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朝廷之中,宦官执掌了整个朝政,而且掌握着中央的神策军。

你说作为一个部下,是希望自己煮着强势一点儿呢,还是希望自己的主子稍微弱一点,对于这些宦官来讲,当然是希望皇帝岳辉雍越好,越昏庸,越依靠我们,而且拿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还可以继续掌握大唐王朝宦官也是大唐王朝无法再一次崛起的真正原因,这些只想着自己利益的人是不可能真心实意的替李唐奋斗。


漩涡鸣人yy


1.经济发展的条件被严重破坏。

“安史之乱”实质上是一场涉猎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波及人数多的内战,双方战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曾经繁荣富庶地区的生态一旦遭受战争严重破坏,各行各业很难恢复和发展;也就是说大唐经济的火车头被瘫痪了,运行无力了。


2.“安史之乱”后,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更突出。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被人广为颂扬,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始终没解决,有权有势的大户良田万顷,籍此颐指气使,骄奢淫逸!而更多的人没有田地耕种,流离失所,所以亲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鲜明对比的描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3.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这严重削弱了唐帝国的中央集权。

安史之乱后,由于朝庭军事力量薄弱,任何一位地方节度使几乎都敢与中央叫板;甚至后来在自己的封建国中玩起了”世袭制“。

即自己殡天后由儿子接替自己当节度使,而重要公职人员不再有中央任命,而是自己的家臣、部将、心腹担任;此时藩镇与中央政府实际上处于平起平坐的状态,大唐行政命令相对于各藩镇类似于一纸空文。

藩镇割据使得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日渐坐大,中央政府彻底失去了地方的军事、财政、人事方面的控制权,这对李唐王朝是至命的问题;意味着各藩镇跟唐帝国处于长期独立的对峙阶段,这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年,终至唐朝走向灭亡!

所以,“藩镇割据”是唐帝国覆灭的根本原因!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她只是大不如前了,并非苟延残喘,也绝非垂死挣扎。

安史之乱于762年被唐代宗平定,唐朝灭亡于907年,这中间过了145年。145年是个什么概念呢?以现在2019年为例,上溯145年是1874年,那时候光绪还没登基呢!就可以想象145年是多么漫的一段时间。唐朝在618年开国,安史之乱在762年平定,这中间也不过才145年而已,说唐朝寿命的一半都在名存实亡,这简直就是哗众取宠。如果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过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那十几年可以叫做名存实亡,但是,唐朝挺过了145年,经历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以及唐哀帝8辈13朝皇帝,这145年难道都是在名存实亡的边缘垂死挣扎过来的吗?

其实,安史之乱后,唐朝上下的主旋律都是在救亡图存。虽然救亡图存的力度不可谓不猛,但成效确实很有限,始终不能满足民族主义者对唐朝的要求,始终不能再现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气象。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自盛唐时期就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贵族垄断了土地,广大自耕农破产,生计无着,有活路的就去当兵混饭吃,没活路的就啸聚山林,揭竿而起。所以,唐朝中后期问题不断,皇帝和士大夫阶层再怎么努力,即使取得了很显赫的阶段性成果,但用不了多久就“再而衰、三而竭”了。唐朝后期存在的主要困难,有这几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困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和外敌入侵。

第一,经济困难是始终都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其实,唐朝后期的生产力并不比安史之乱前差多少,可能创造的GDP总量并不低,真正的问题是财政收入断崖。由于河北藩镇的长期割据和吐蕃在西北西南的不断入侵,唐朝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两淮、四川等地都设立了大量的藩镇,驻扎有大批军队,用于保障国家安全。这样一来,这些最精华的发达地区的收入都无法完全上缴中央了,因为养活本地的驻军都很困难了,能够自给自足而不指望中央拨款已经谢天谢地了。于是,当时还并不特别发达的南方地区就成了唐朝的经济命脉,因为南方地区局面比较安定团结,不用大军驻防,就有余粮上缴了,但从南方到长安的物流又是一个老大难。而且,由于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原丝绸之路基本上中断了,西方商人只能改道走回鹘控制的蒙古高原,商业也走了下坡路。更可恨的是,宗室、官僚、将领、权宦、僧侣等各级权贵生活无不骄奢淫逸,穷奢极欲,更是严重的增加了经济的困难。但是,好在唐朝官员是比较务实的,刘晏、杨炎、杜佑、李巽、程异等财政专家辈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甚至经济一度有腾飞的希望。以此为基础,唐朝击退了吐蕃、南诏一轮又一轮的入侵,平定了大多数割据和叛乱的藩镇,甚至于在唐文宗时期都能上马《开成石经》这样的浩大工程,而且局面在唐德宗、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时代确实好几次中兴。

第二,宦官专权是唐朝始终无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宗室的无能、贵族的堕落、武将的跋扈、文臣的无节操,唐朝皇帝不能信任这些文武大臣,他们所能信任的只有宦官。所以,唐朝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也就是神策军,左右军中尉、左右枢密使等大宦官具备极其强大的政治能量。特别是在老皇帝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改朝换代之际,宦官往往会成为左右一切的终极力量,连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也都是宦官拥立的,整体铲除宦官势力基本是不可能的,唐文宗那样有作为的好皇帝都做不到,到头来落得一个甘露之变、受制于家奴的下场。掌权的宦官飞扬跋扈,生活奢侈,作风腐败,结党营私,进一步恶化了政治风气,加剧了社会危机。但是,宦官专权并不是影响唐朝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如果皇帝英明,大臣有为,而且藩镇将军也能制衡宦官,除了改朝换代时期之外,宦官通常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他们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一切军国大事还是由朝廷做主的。而且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太监也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的,后来者必定会引以为戒。宦官问题最后是由朱温解决的,他采取的措施很简单,杀,全部杀光,一个都不剩,但这已经是唐朝灭亡前夕的事情了。

第三,藩镇割据是很多人认为唐朝已经名存实亡的关键问题所在。由于安史之乱平定之时,众多投降的叛军将领被委任为藩镇节度使,这导致了割据藩镇的尾大不掉,特别是卢龙、成德、魏博这河北三镇。但是,藩镇割据并不代表唐朝内部碎了一地。自从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几代皇帝都以平定藩镇为主要目标而努力。经过唐代宗的大历战争、唐德宗的建中战争和唐宪宗的元和战争,全部藩镇都被平定了,包括山东、湖北、河南、河北的众多强藩都被干翻了,唐宪宗时唐朝已经实现了统一。只不过,到了唐穆宗长庆初年,由于政策不科学,河北三镇复叛,但叛乱后的三镇已经与元和战争之前的三镇不可同日而语了,藩镇内部层出不穷的士兵哗变,使得藩镇内乱频仍,完全无力掀起任何反抗中央的叛乱。每个上台的河北三镇节度使,都以争取中央承认为第一要务,谁也不敢造反,甚至出现过幽州节度使张仲武这样的听命于朝廷的大将。李德裕指出,三镇的节度使离不开中央的支持,如果中央不承认他,他第一天通过哗变上台,第二天就得通过哗变下台,在士兵哗变中下台的节度使,即使侥幸不死,逃离藩镇进入中央是他唯一的出路,如果他在大权在握的时候不乖,等到那一天,他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河北三镇虽然复叛,但其性质已经不同了。所以,藩镇割据也不至于让唐朝名存实亡。

第四,牛李党争是唐朝未能完全中兴的罪魁祸首。牛李两党并无阶级差异,都是大贵族大官僚,他们的斗争完全是权力之争,完全是互相拆台。这一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持续到唐宣宗时期,而且,即便是唐宣宗时两党高层都死光了,牛李党争终结了,但后续的其他新兴贵族间的党争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党人,互相串联,甚至勾结嫔妃、皇子、宗室、宦官、藩镇,把政治生活搞得乌烟瘴气,任何正确的政策都持续不了多久,每次中兴好不容易露出点苗头,最终却无一不半途而废、中道而止,连唐文宗都不得不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这些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最终也是被朱温解决的,他采取的措施很简单,就是把这些祸乱国家的贵族从肉体上予以消灭,砍死一部分,再把一部分扔进黄河淹死,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牛李党争虽然通过正常途径无解,但这不能成为唐朝名存实亡的证明。恰恰是因为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依然不可撼动,那些贵族才会拼死争取这一权力。而且,李党领袖李德裕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存在极大的延长了唐朝的生命。

第五,外敌入侵,这对历代都不是小问题,但对唐朝而言,从618年到907年,外敌入侵都只是癣疥之疾,并非心腹大患。安史之乱后,回鹘英义可汗时刻都想南下找事,吐蕃赤松德赞赞普威风八面,几次入侵关中、陕北和四川,甚至占据长安两个周,南诏的异牟寻、世隆等也几次入侵四川和安南,契丹和奚族在东北一带也隔三差五就搞点事情。但是,这一切外敌都不成大问题。英义可汗很快就死了,他死以后回鹘就不是唐朝的敌人了;吐蕃在北线的入侵每次都得不偿失,而且全部被顶回去了,在南线四川被以崔宁、李晟、韦皋为代表的优秀将领打的满地找牙,最终在唐穆宗长庆年间,双方议和,从此停战,到了9世纪中叶,吐蕃先于唐朝而分崩离析;南诏、契丹、奚族这样的小家伙,就更容易对付了,他们可以打败唐朝几十次,但唐朝只需要一场胜利,就能让这些小家伙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

所以说,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大不如前了,但唐朝依然牢牢的控制着中国的核心区域,并没有名存实亡。唐朝真正的名存实亡发生在黄巢起义之后,黄巢被灭以后,不过二十几年,唐朝就寿终正寝了,唐昭宗、唐哀帝时期的唐朝才是真的名存实亡。


龙豹鸡


安史之乱对经济的,唐朝为了平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质,导致国库空虚,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绞肉机,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渐瓦解

对政治军事冲击也是巨大的,平叛导致大量边防部队回到中原,边防防御力量减弱,加速了各民族矛盾,藩镇势力巨增,中央集权能力减弱,中央逐渐失去了对节度使的控制

虽然后来经济和民生得到发展,使得唐朝又存活了100多年,但是还是没有发展到盛唐时期的繁荣


辰熙和晨阳


主要是藩镇割据 起初郭子仪还在的时候还能镇住各路节度使, 郭子仪李亨一死各路节度使的春天就来了 自己任命官吏 佣兵自重 宛若国中之国 唐未亡于黄巢 实亡于藩镇割据



蓝血人35


因为民心已经乱啦不好得民心啦,野心家又捣乱


史上第一话


安史之乱进一步让唐朝的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化,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小了,正如从周朝过渡到春秋一样,已经获得权力的地方势力是不会将权利再次归还中央的,中央政府只能越来越弱小,最后再次陷入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