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何炎平教授是研究員,現在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何教授從事船舶設計研究幾十年,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參加百餘艘船舶或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特殊作業裝備開發和研究,其中十餘型船舶或海洋平臺是國內首次開發。2018年,何炎平教授獲得國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最高學術稱號——“船舶設計大師”,成為全國高校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1989年,何教授以高中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專業,憑藉強大的自學和鑽研能力,輔修“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第二學業。從此,何教授與海洋結緣,船舶與海洋工程成為他為之奮鬥的事業。

1993年本科畢業後,何教授繼續攻讀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三年後加入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留校工作第二年,開始攻讀博士研究生,參加或主持十多艘軟體排鋪設船的船型、鋪設設備和“勝利二號”鑽井平臺、首艘大型雙體客船等船舶的開發。

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2002年,何教授負責國內首艘大型絞吸挖泥船的總體設計和專業疏浚設備技術協調工作。在此之前,做為疏浚行業的最重要船型之一的挖泥船,國外的船舶設計製造公司長年實施技術封鎖,因其結構複雜、技術含量高,我國不得不選擇國外建造引進的方式,某個單位甚至不得不花費摺合4噸黃金的高價購買整船。

彼時,國外的壟斷嚴重限制了我國疏浚企業發展。為改變落後局面,何教授帶領團隊沒白沒黑地商討設計方案,實地調研國內所有船型,邊設計、邊建造、邊修改,不斷引入和使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材料,不斷突破和創新。

經過多次顛覆性修改,何教授及其團隊終於在2004年建成國內首艘自主設計、自主建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絞吸挖泥船,一舉打破國外長年壟斷的局面,實現大型絞吸挖泥船從“被封鎖”到自主“出口管制”的歷史性飛越,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能自主開展大規模吹填造陸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國家之一。

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在此之後,何教授陸續主持或參加包括亞洲最大的“天麒號”和“天麟號”、世界最大的“新海旭”和“新海陽”非自航絞吸挖泥船等近60多艘絞吸挖泥船設計,承擔海外工程20餘項,足跡遍佈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十七個國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何教授團隊研製的系列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效率高,一小時能將一座足球場增高一米,曾經在不到20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何教授從投身中國疏浚裝備的那一刻,一直注重對科研的積累,執力於提高研究技術水平,重視技術創新,提倡“往前做”;在船舶設計上精益求精,追求高性能,木蘭船建學院大樓裡設計所的燈光可以做證:有時為做到全船各種設備的最優配置,一個細微之處的改變引發設計的一系列變動,會讓何教授整整糾結一夜。

何教授主張疏浚裝備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既要注重對工業價值的創建,也要 “適度超前”。他積極推進新技術,緊跟排放要求等國際趨勢,設計既適應國情,又比製造界更具有前瞻性,將成熟後的標準持續推向全行業,把我國的疏浚技術做大、做新,為發展遠海開發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上海交大博導,研發設計曾經打破國外封鎖

近年來海上風電快速發展,何教授又領導團隊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率先開展海上風力機安裝技術與裝備的研究,完成多處風電場建設和工程。在他的設計庫裡,還有多個先進的項目正在開展設計和研究。何炎平教授,致力於更新裝備的創新與船型研發的大國巨匠,一位築夢深藍的設計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