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老師的“課前三拼”與“課後三清”,看看您做到了幾點?

“輕負高質”就是向課堂時間要效益。學生的“輕負擔”來源於教師的不斷思考總結。

“三拼”是在課前拼教案、拼課件、拼習題。

“三清”是課後清批改、清輔導、清知識。

1.拼教案

老師的“課前三拼”與“課後三清”,看看您做到了幾點?

新教材變化很快,經常有很多知識點很難把握住。因此,在備課之前要做好三件事情:

(1)每發到一本新書,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教材,把這本書通讀一遍,把整本書涉及到的知識點做好分析,對本冊的知識點、教學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2)備課前對每個單元做好“單元知識點整理”,對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每個單元都把知識點一一羅列出來,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3)在單元知識整理的基礎上,設計好前測卷

對學生前測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快速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瞭解到哪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哪些知識點哪幾個學生不會,便於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有了前面的基礎,再開始備課。

備課一般要經歷三個過程:

一備

主要依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知識起點,確定教學目標,在不參考任何資料的基礎上獨立備課。這樣的備課往往有許多自己沒有考慮全面的地方。

二備

找2~3個優秀的教案,進行學習,認真與自己的教案進行比較、反思,看看哪些是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哪些是別人的精妙之處而自己沒有想到的,從而發現自己的漏洞,找出差距,提取精華。

三備

參照別人的備課,對原先的教案重新進行梳理。這是非常考驗人的過程,需要自己能準確地把握住學生的起點與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情況取長補短,不斷調整。

教師在備課上所花時間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授課質量。與其說這樣備課是一種煎熬,倒不如說是一種磨礪。這樣的備課方式有利於促進我獨立思考。但堅持這樣備課,確實需要毅力。

2.拼課件

教師可從網上收集一些課件,把其中自認為比較好的環節拼湊起來,找到最佳的演示方法

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出發,找準課堂的重難點。利用多媒體手段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3.拼習題

精做

課前,應該自己先做一遍課本上、作業本上的題目

這樣有利於瞭解題目涉及的知識點,更利於幫助自己理清本堂課的重難點;預設學生會遇到的困難,並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加快批改速度;快速找出學生錯誤的原因。

精找

市面上有許許多多的教輔資料,這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題目。教師可選擇幾種不同版本的教輔,從中選擇一些題目在課堂上集體講解、練習。

類型一般是:找學生易錯題,夯實基礎;比課本的知識點略微拔高一點的練習,供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找一些平時少見類型,拓寬學生的視野。

每個單元備課前,根據單元知識點和學生的前測情況,對每課時的易錯點進行梳理,使我精找的題目、作業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

精練

當堂練:把與知識點有關的學生易錯題作為當堂練習的主要類型。

逐一在投影上出示題目讓學生把答案寫在草稿上,等全部做完後邊分析邊互相批改,把學生錯得較多的做上記號放入“個人題庫”。

考卷練:一個單元下來,將“個人題庫”收集的題目,作業本上錯得最多的題目整理出來,作為一個單元的補充練習的重要部分,拼成一份練習卷,再次進行鞏固。

作業當堂練:既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又能檢查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時收集學生的錯誤,為以後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把它整理成練習卷再次練習,使糾錯真正落到實處。


課前“三拼”,

為常態課的課堂教學高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要想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還要做課後的“三清”。


1.清批改

老師的“課前三拼”與“課後三清”,看看您做到了幾點?

為了準確瞭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作業本個個清、天天清、本本清

做到這一點,奧妙在於作業的佈置上。

佈置作業的量是恆定的,由於做了課前三拼,大大減少了重複作業,同時不同層次的孩子作業也是有差異,從而保證了大部分作業都能儘快完成。

2.清輔導

一般在課堂上留給學生1~15分鐘的獨立作業時間。蔡校長說:“在課上做1道題,頂在課下做1000道題”。確實是這樣,下課做的作業質量遠遠抵不過課堂上的質量。

一方面許多的學生下課願意去玩,沒有了監督,一點也不願意去學;另一方面,你如果催得緊,就亂做,起不到什麼作用。另外,當堂練習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學生上課精力比較集中,二是還能進行個別輔導,及時發現問題,關注學生的作業動向。

學生的作業質量高了,又減少了課外輔導的時間。

由於在課前已經把學生作業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前做了預設,減少了錯誤的出現,這樣就可以減少講評作業的時間。

3.學生清

對於學生的學習錯誤,除了在課堂上及時地進行反饋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反思、回顧

(1)、讓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學生自己在反思中對錯誤進行分析和改正,印象會更深刻。

(2)、讓學生對錯誤進行自我統計。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知道“這裡我錯了,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再犯同樣的錯誤”,又便於老師收集錯誤,明確錯誤在哪裡。

(3)、每個單元結束後,讓學生自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對單元知識點進行自我回顧。

(4)、臨近考試前,我還會讓學生自己編一份試卷,讓學生把平時或複習中掌握得不好的知識編成“錯題複習卷”有利於學生對錯誤的再認識。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已學知識的整理。

每個單元結束後,圍繞本單元最難教的知識點、注意點以及教學中的困惑等方面進行單元小結。

對教材、作業本中學生錯誤率最高的題及解決方法,及時做好知識點記錄。

每單元結束整理易錯題。

到了期末總複習階段,教師再也不用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去找題目,讓學生埋身於“題海”中苦練。而是隻要把平時整理的題目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先分塊複習,掌握每一塊知識。最後再綜合起來讓學生練習就行了。

對從學生作業的錯誤中發現的問題,其進行歸納、總結、整理,並用來指導學生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而且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課前三拼、課後的三清”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長此以往,有時甚至拿到一份試卷教師都可能準確地猜測到這道題哪幾個學生會錯,這幾題哪幾個學生不會,因此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