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王俊傑猛 今日頭條

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自古以來,“孔孟顏曾”的後人,取名字都有固定的輩分排字。如:孔祥熙,孔祥森,孔祥明等等,有些姓氏輩分,出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不適合列舉。在此忽略。

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姓氏文化,在我們民族的文化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些漂泊於海外的華人,都有追根尋源認祖歸宗的情結。山東長青是世界盧氏發祥地,盧泰愚當年到中/國訪問,和長青盧莊村盧氏村民暢敘親情之後,又到周朝盧國國君墓進行了參拜。這些,足以說明姓氏文化的影響力。

那麼,孔孟後人的固定輩分排字是怎麼出現的?始於哪個年代呢?

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其實是在明朝,而不是春秋時期:

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孔氏後人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清代為避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上書奏準。孔氏後人輩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諮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

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輩分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到現在為止,已知孔氏最小輩是“欽”字輩。

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所以,從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他們的輩分大小。這些輩分用字,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

而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國內其他大家族譜系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相關: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

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

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

《論語鄉黨》講,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忠孝不能兩全。

國風:孔孟後人的輩分排字是如何確定的?你不知道的文化常識

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

忠,對於君主,臣子要“事君盡禮”,才能算忠。

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或許,現在人看來,這是迂腐和不合時宜的,但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忠孝是羈縻人們最重要、最廣泛的道德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