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指揮抗日戰爭的高超謀略

毛澤東指揮抗日戰爭的高超謀略

1945年,中國人民以無比的英勇氣概,堅持了長達八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稱霸野心,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指出,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毛澤東指揮抗日戰爭的高超謀略藝術,突出表現為科學審勢、巧妙造勢和相機奪勢。

(一)

戰爭是敵對雙方憑藉一定的物質條件所進行的主觀能力的競賽。這種主觀能力,首先是指揮員審時度勢的能力。戰爭中的審時度勢,包括對敵勢、我勢、地勢、趨勢等多項內容的瞭解、分析和判斷,這是正確制定和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的基本前提。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運用謀略藝術,之所以那麼嫻熟自如,總是高出敵人一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精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善於審時度勢,因而能夠料敵如神,應變裕如。

第一,毛澤東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根源,及早地指出抗日戰爭和世界大戰的不可避免性,提出了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相結合的國際戰略思想。

從1935年12月至盧溝橋事變之前,毛澤東曾多次提醒全國人民,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併中國,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是不可避免的。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毛澤東又指出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必然性。毛澤東的這種科學預見,是基於對當時國際形勢和帝國主義法西斯侵略本質的深刻分析。

1931年,日本對中國不宣而戰,侵佔我國東北。以後又頻繁挑起事端,謀圖侵佔全中國。當時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一味採取不抵抗政策,以為再犧牲一些國土便可圖苟安。毛澤東同志嚴正指出:“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確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英、法、美統治集團對日本的侵略行徑採取所謂“不干涉政策”,隔岸觀火,以圖坐收漁翁之利。日本正好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作為侵華的工具。毛澤東洞察日本的野心,嚴厲批駁了英、法、美的損人利己的政策。他指出,日本的野心是很大的,侵佔中國,只是其野心的一部分,其更大的野心是要獨佔西南太平洋。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形勢的發展,完全被毛澤東所言中。

毛澤東對於國際形勢的精確判斷,為世人所折服。他的敏銳洞察力,源於科學的分析方法。他絕不被法西斯的種種假象所迷惑,而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牢牢抓住法西斯的侵略本質,因此,能夠準確預見到德、日、意的侵略行徑,必然導致與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的利益衝突,必然爆發新的戰爭。

第二,毛澤東辯證地分析了抗日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持久戰的正確戰略方針,揭示了敵敗我勝的客觀必然性。

首先,毛澤東善於將敵我雙方客觀存在的所有基本特點,進行全面的比較。敵對雙方都有許多特點,戰爭就是雙方這些特點的競賽。所謂優勢或劣勢,就是戰爭雙方矛盾著的特點之差異的程度。毛澤東對中日雙方矛盾著的全部基本特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結論: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正是這些矛盾著的基本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其次,毛澤東善於分析中日雙方每一特點中所包含著的相反的成分,從而揭示了每一特點的相對性和轉化的可能性。他還詳盡分析了每一特點中兩種相反成分各自所佔的地位,指出哪些於我有利,哪些於我不利,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的具體方法。

再次,毛澤東善於分析中日雙方優劣形勢的轉化。毛澤東指出,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敵之軍事力量雖強而處優勢,但其兵力不足,資源匱乏,指揮笨拙,異國作戰,因而不是絕對的強和絕對的優勢。我之軍事力量雖弱而處於劣勢,但我兵力充足,資源豐富,指揮靈活,本土作戰,因而不是絕對的弱和絕對的劣勢。強弱優劣的相對性,使敵我雙方強弱優劣的轉化具有了客觀可能性。當然,要使敵人從強變弱,從優勢變劣勢,使我由弱轉強,由劣勢變優勢成為現實,需要一定的條件,需要主觀的努力,需要有一個過程。毛澤東明確地指出了這種轉化的條件和過程:“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第三,毛澤東客觀地分析了抗日戰爭犬牙交錯的特殊態勢,提出了堅持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的具體戰略方針。

這個克敵制勝戰略方針的具體實施,即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堅持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在戰爭的第三個階段,則是戰略的反攻戰。在毛澤東的指導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日本侵略者無可奈何地哀嘆:“敵我的勢力範圍犬牙交錯,變化無常。有關敵人準確位置的情報,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勢力範圍內部深處經常潛藏有敵人的軍事力量。”

第四,毛澤東科學地預見到整個戰爭的發展進程,提出了抗日戰爭不同發展階段應該採取的正確的作戰方針。

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和抗日戰爭初期的情形,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抗日戰爭發展的實際過程,在總體上與毛澤東的預見完全一致。實踐證明,毛澤東提出的不同階段的作戰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二)

毛澤東高超的謀略藝術,不僅表現在科學審勢,而且表現在科學審勢基礎上的巧妙造勢,即在總體的劣勢中,人工地造成局部的優勢,相機消滅敵人。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巧妙造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乘敵之隙,創造於我有利之勢。毛澤東指出,自古無不犯錯誤的將軍,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不僅要善於利用敵人的錯誤,而且要有意造成敵人的錯覺,調動敵人就我範圍,造成於我有利之勢。戰爭初期,毛澤東正是牢牢抓住敵人在戰略戰役的指揮方面明顯地暴露出“逐漸增加兵力、沒有主攻方向、沒有戰略協同、失去戰略時機、包圍多殲滅少”五個方面的錯誤和弱點,領導全黨放手發動群眾,在敵佔區建立了許多根據地和游擊區,靈活地運用游擊戰和運動戰打擊敵人,在總體的劣勢中創造了許多局部的優勢。

二是善於揚我之長,擊敵之短,在作戰形式方面造成於我有利之勢。毛澤東針對敵人的特點,堅持以運動戰為主。敵處運動之中,常易兵力分散,首尾不顧,無險可守,增援不及,我可相機突然包圍,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鬥。我軍另一拿手好戲,便是游擊戰,這是敵人防不勝防最感頭痛的戰法。游擊隊紮根於群眾之中,易聚易散,機動靈活,熟悉地形,神出鬼沒。對於分散小股之敵,對於麻痺鬆懈之敵,隨時可將其消滅。這樣,在具體作戰形式上,我便從劣勢變成了優勢。

三是善於靈活運用兵力,每戰集中兵力打敵小部,在局部造成以多勝少的優勢。毛澤東強調:“靈活地使用兵力這件事,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毛澤東善於判斷敵情,料敵如神;他善於捕捉戰機,恰到好處;他熟悉部隊的特點,用其所長,因而在戰略劣勢中創造出許多局部優勢的神奇活劇。毛澤東最常用亦是最精彩的指導原則,就是集中兵力,打敵小部,以多勝少,速戰速決。這樣,在具體的戰役戰鬥中,猶如幾個大漢打一個強盜,一舉而取勝。

四是善於發動群眾,創造戰爭後備力量的優勢。戰爭之初,我之軍力財力等現實力量處於劣勢,而且軍力財力等後備力量也處於劣勢。毛澤東認為,要轉變現實力量敵優我劣的狀況,就要下大氣力將我後備力量的劣勢儘快變為優勢,其方法就是實行正確的政治動員,全面地放手發動群眾。發動了全國的老百姓,兵員的補充不成問題,財政困難也可以克服。我們黨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深入敵後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人民群眾承受了巨大的犧牲,以各種方式支援或直接參加抗日戰爭。我們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彌補了武器裝備之不足的劣勢,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之後備力量的優勢,逐步轉變為戰勝敵人的現實力量的優勢。

(三)

審勢和造勢的目的,在於奪勢,戰勝敵人。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指導我國軍民把敵人的戰略優勢奪過來的基本謀略是:先在某些局部把優勢從敵人手中奪過來,聚而殲之,積小勝為大勝,使戰略形勢從量變到質變,逐步奪取全局的優勢和最後勝利。

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由於敵我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我們決不可企求通過一二次戰役決戰,便能改變敵優我劣的戰略形勢,恰恰相反,必須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從奪取局部的優勢做起,逐漸擴展到敵我雙方力量的平衡,再發展到奪取全局的優勢。

要奪取抗日戰爭全局的優勢和勝利,必須從奪取局部的優勢開始。但這絕不意味著指揮員注意力的重心擺在局部上。恰恰相反,毛澤東指導奪勢的高超謀略藝術,在於胸懷全局,善於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毛澤東強調,在戰爭指導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的和首先的問題,是對於全局和各階段的關係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只有“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毛澤東不僅通曉抗日戰爭的全局,而且深刻了解各個局部在戰爭全局的地位,善於關照戰爭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的關係,因而能夠充分發揮各個局部的作用,在抗日戰爭全局中不斷地投下一著又一著的妙棋,引導戰爭航船駛上勝利的彼岸。

從奪取局部的優勢和勝利,發展到奪取全局的優勢和勝利,關鍵在於多打勝仗,少犯錯誤。無論戰鬥規模的大小,只要打了勝仗,我方雖有量的損失,但總體上是量的增加,而敵人必然是量的減少。所以,毛澤東同志總是告誡我軍指揮員,一定要知彼知己,靈活用兵,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打則必勝。我軍指戰員正是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與強大的敵人作戰,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力量。抗日戰爭之初,我八路軍、新四軍僅3萬多人,到1938年10月,發展到10多萬人,到1940年底,發展到50萬人,1945年4月,我軍發展到91萬人,還有民兵220萬,武器裝備也得到很大改善,戰鬥力不斷提高。

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相機奪勢的一個偉大創舉,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開闢敵後戰場。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敵後游擊戰爭,從三個方面向敵人奪勢:第一,使敵人無法充分利用其佔領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相反,有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掌握在我軍手中,大大削弱了敵人的物質力量。第二,牽制和抗擊了60%的侵華日軍和90%以上的偽軍,極大地減殺了敵人在正面戰場的優勢。第三,消耗了敵人的軍事力量。在八年抗戰中,我八路軍、新四軍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在敵後戰場對敵作戰12.5萬餘次,消滅日軍52.7萬餘人,消滅偽軍118萬餘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積聚和發展了人民的力量,逐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系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