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科創熱”百態: 潛伏者詳解投資邏輯 傳統PE換賽道兩難

本報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當科創板到來,帶來新的財富效應,也帶來PE行業整個生態的變化。實際上市場更關注的是,未來PE將出現的顛覆和重新洗牌。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直在尋訪最早把企業送上科創板的一批PE。

4月2日,廣州保利國際南塔15樓,安託資本合夥人張逸飛接受了記者專訪。因為投資了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之一的容百科技,安託資本被更多市場人士知曉。

“我們一年前投的容百科技,成立不久,有些人說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張逸飛坦言。

“但,它有核心的技術團隊,這團隊確實是有核心優勢;第二是它的增長非常快,營收基本上每年都是100%、200%這樣的增長速度。”這構成了安託資本投資容百科技最主要的理由。

與此同時,PE在為科技企業選擇在納斯達克、港交所和科創板上市,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不同選擇。

投資方法論

容百科技並不是安託資本唯一投資的科創板潛力股,安託資本預計今年投資的五六個項目在科創板申報材料和掛牌,另外其投資的一些優質項目,也計劃一年內在納斯達克掛牌。

“我們兩條腿走路,形成互補。”張逸飛介紹,安託資本管理著人民幣基金(約六七十億)、美元基金(10多億美金),兩類基金規模大致相當。

張逸飛曾在美國讀書,華爾街投行工作。而安託資本出身也帶著在美國硅谷投項目的一些基因,偏愛投資高科技企業。

“無論什麼板塊,什麼風口,堅持投資有核心價值,改善社會效率的項目都是正道。我們看項目第一是企業本身要在藍海市場裡,是戰略新興行業;第二企業要有核心的、優勢的技術,有知識產權;第三企業必須高速增長。”

“在我們看來,企業的成長性比現在的財務指標更重要,我們看重它未來的成長價值,這是我們這種PE創投跟本地傳統的一些創投最大的區別。”張逸飛說,“5年前我們就開始一直投‘四新產業’——新消費、新能源、新制造、新金融,後來馬雲也在提倡四新,我發現跟我們的賽道是一樣的。”張逸飛說。

現在業內普遍認為,在科創板裡面真正能賺到大錢的是在三五年前就已經做好高科技企業投資基本工作的投資機構。

當科創板讓部分傳統的本土投資機構陷入轉型困局時,另一類早早在高科技領域投資的機構卻如魚得水。

張逸飛表示:“去年在整個創投行業資本寒冬裡面,我們反而逆勢上揚,我們投的項目和募資規模,都是200%-300%的增長。這是因為我們在前幾年堅持‘四新’(注:新消費、新能源、新制造、新金融)的投資原則,前瞻性的投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項目,所以投資人反而在資本市場比較委靡的情況下,比較看好認可我們這種投資價值觀。而今年在科創板的風口上,這種硬科技的項目,投資人也是比較認可,所以我們的募資和項目都不錯。”

PE換賽道

事實上,科創板的推出,也在誘導一些更為傳統的PE/VC重新換“賽道”。

其背景是,2018年PE/VC進入寒冬,當時A股走熊,傳統PE普遍遇到募集和退出難題。

“很多傳統的PE投的項目基本上是比著證監會的上市標準去投的。一方面,證監會去年把上市的標準變相提高了,很多IPO項目就被刷下來;另一方面,許多PE仍是傳統投法,投資項目注重盈利和估值,不去看增長性和科技實力。”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

一個必然的結果是,當傳統的PE還沒來得及反應,有些項目已經開始申報科創板了。

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介紹,“過去若干年的都是人民幣基金投國內上市,投有利潤、用市盈率算的項目,而價值判斷、投高技術的企業的項目都交給美元基金,兩者涇渭分明,各幹各的。”

多數傳統PE面臨的問題是:一是沒有科創板項目儲備,二是現在再去抓,項目都很貴。

對此,基岩資本副總裁岑賽銦向記者表示,“面對洗牌和轉型就是強者恆強,從好的項目和價格上入手。”

張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科創板推出之後,它有五個上市標準,我們可以選擇很多種的行業的企業來投資,對人民幣基金來說投資範圍進一步擴大,而投資範圍擴大的結果就是估值模型的重新建立。所以這次科創板的推出,對整個PE行業或者人民幣基金投資的行業都是個巨大的改變。

面對科板投資,對投資機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機遇跟挑戰。

受訪機構人士判斷,一個企業值不值得投,將不再簡單地看利潤,或者利潤將只是一個參考指標。PE機構未來將更多的是看核心技術,看發展空間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創板投資難度會變得更大。

“當然投資機構就會分化,投資好的投資機構,收入利潤就會提升,而投資差的投資機構,相對而言就會沒落,進入真正價值投資的時代,因為科創板的推出隨之而來。同時,所有投資機構開始換道競爭。”張弛說。

正如張弛所說,科創板刺激下,PE出現了兩極分化。

“科創板促進科技創新,科技興國,給創新和資本都帶來巨大戰略機會,優秀的創投機構將脫穎而出。”張逸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