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全球化重構經濟網絡,中國邁進黃金時代

■ 文 | 宋鴻兵

全球化是21世紀最重大的時代潮流,也是最具爭議的國際焦點。國際上有人說,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贏家,這話倒是千真萬確。中國加入WTO之後,90年代末困難重重的工業化進程迅猛地滿血復活了,城市化的速度驟然加快,全球化好像突然點燃了中國經濟騰飛的火箭,在短短的十幾年之內,把中國推送到高能國家的軌道之中。

為什麼中國在全球化的時代能夠高歌猛進,爆發出了驚人的活力?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藉助一種新的理論。20年前,美國《自然》雜誌發表了Watts和Strogatz的一篇小論文,卻掀起了一場理論上的大革命,建立了網絡科學這一全新的領域。

所謂網絡科學,就是研究網絡節點和節點之間關係的特徵,即理解和描述網絡的結構。當然,這種網絡不一定是計算機網絡,可以是人與人的社會網絡,也可以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網絡,或者大腦神經元細胞的網絡。因為一切事物本質上都相互聯繫,所以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網絡,如果這些不同類型的網絡存在著共同的規律,這將打穿很多學科的腦洞。

在這篇石破天驚的文章中,兩位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小世界”理論,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由彼此認識的6個人聯繫在一起。聽起來簡直是匪夷所思,地球上70億人口都符合這一規律。這一下,激發了全世界各個領域學者的濃厚興趣。比如,有人用這套理論來分析互聯網的結構特徵,也有人用它來分析SARS病毒在中國的傳播規律,還有人用它來理解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機制。我們今天就用這套理論來解讀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巨大作用。

我們在以前的節目中談到了在建國初期,中國是採用“人工造林”的方式來強行推進工業化,在一個幾乎是純粹的農業國裡,以計劃經濟的手段集中全國之力先培植起數百家大型骨幹企業和數千家配套企業,初步建立了工業化的基礎。

用網絡科學的觀點看,這些企業就是經濟網絡中的節點,它們之間的產供銷關係形成了節點之間的連接。由於國家執行高度的計劃,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規則網絡,也就是節點之間的連接是固化而不可變的。這種經濟網絡最大的特點是全部節點之間的平均路徑很長,技術、人才、信息、資金橫向擴散的效率很低。

宋鴻兵:全球化重構經濟網絡,中國邁進黃金時代

而在小世界理論中,真實網絡的結構顯然不是這樣的。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是熱帶雨林型,經濟網絡的節點數量巨大,種類繁多,連接關係錯綜複雜,而且節點之間的連接具有相當程度的隨機性,它們既可以不斷鞏固,也可以隨時斷開,總體上的節點連接路徑很短,體現出高度的網絡效率、柔韌性和自我進化能力。

全球化對中國的強大促進作用,就在於重構了中國的整個經濟網絡,極大地提升了所有經濟節點的生產率。這種重構體現在三個方面:數量重構、空間重構、連接方式重構:

數量重構:全球化直接催生出規模巨大的經濟網絡新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珠三角和長三角製造業企業數量的爆炸性增長。珠三角率先面向港澳開放,80年代香港澳門出現了土地資源緊張、成本猛增的壓力,而緊鄰港澳的珠三角地區就成為承接它們製造業轉移的最佳地區。

宋鴻兵:全球化重構經濟網絡,中國邁進黃金時代

在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之下,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與香港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分工模式。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主要接受澳門的產業轉移,當然澳門的經濟能量遠不及香港,不過西岸城市卻抓住了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的重要機遇,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主打輕工消費品產業。連接珠江兩岸的廣州、佛山和肇慶,則將兩股新生的經濟能量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心開花式的製造業大擴張。

到2008年全球化的巔峰時期,外商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了8萬多家企業,總投資2000多億美元,創造了上千萬個就業機會。在這些外商企業周圍,又崛起了數十萬家民營企業,和數百萬個小微企業,帶來了更大規模的就業機會,使珠三角一舉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

長三角比珠三角滯後了大約10年,不過當90年代浦東新區拔地而起,長三角崛起的速度和規模更為驚人。首先,長三角的規模要遠大於珠三角,上海加江浙兩個省的16個城市圈,而珠三角只是廣東一個省的9個城市。其次,長三角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深厚,南京和杭州都曾是歷史上全國的首都,以杭州為中心的杭州灣地區更是南宋以來的全國經濟和文化的心臟地帶,杭州灣北邊的蘇錫常具有深厚的手工業和商業文明傳統,而杭州灣以南的寧波與紹興一線,則是宋朝儒家思想的文藝復興中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相當於中世紀的佛羅倫薩,特別是近代中國金融業的核心力量基本都出自寧紹幫,當年在上海灘的銀行業叱吒風雲,後來轉進香港後仍然長期主導著香港的金融業。

應該說,以杭州灣為中心的地區是整個中國商業文明積澱最深厚的地區。

當中國加入WTO之後,短短几年之內,世界500強公司的絕大多數都已落戶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以港資為主的情況不同,長三角的外資以歐美日韓佔據了明顯的優勢。比如,日本在華企業2萬家,有92%都集中在長三角。到2008年,長三角外商建立了9.6萬家企業,總投資3000多億美元。在這些跨國企業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的引導下,長三角地區迅速崛起數百萬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創造出數千萬個工作機會。

全球化對珠三角與長三角兩大地區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在原有的經濟網絡中,猛然之間新增了數百萬個新節點,極大地提高了網絡節點的密度。

除了數量重構之外,全球化對中國強大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空間重構、連接方式重構兩個方面,登陸愛奇藝收看完整視頻。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