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

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

【“千古流芳公冶長”系列之1】

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老家許昌

文·圖‖應軍

話說這個人跟孔子到了山東曲阜,被暫時安頓在離孔子家很近的一所院子裡住下來,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孔子家人負責,此人十分感激,潛心讀書並求教孔子和其他教師兄們。

閒暇時,此人常跟別人一起去附近的一個稍陡的泥塘邊走動,談天論地。有一天剛下過大雨,他正在茅草屋裡提筆練字,院子裡,一棵大樹上的鷹在急促地衝他叫:“子長、子長,快去泥塘,有人滑入,不救即亡!”

這個人一聽,沒多想,丟下毛筆就跑出去,直奔出事地點,果見泥塘裡有一人在深水裡胡亂撲騰,看樣子是個姑娘。小時候,因為抓魚,此人在河溝裡學過游泳,略懂水性,他“撲通”一聲跳下去,游到那個人身後,揪住其後衣領向塘邊拉去。費了好大勁兒,他才把姑娘拉到水淺處並把其連拖帶抱地救到了塘上。上了岸,他才看清楚這姑娘是孔子的女兒。

由於救得及時,加上排水有方,姑娘很快甦醒過來,他和聞訊而來的大家快步將姑娘送回孔府。他英勇救人的事迅速傳揚開來,很多人意想不到一個窮小子會奮不顧身救人,而且搶救有方!孔子一家人十分感動,感覺真沒有白養這個小書生。姑娘康復後,也十分感念親近這個人。

由於此人和姑娘年齡相仿,且他表現非凡,才德兼備,孔子夫妻倆就以女兒在泥塘被他施救時有抱和拖的行為為藉口,準備順水推舟地把姑娘嫁給他。因地位懸殊,有人反對這門親事,還說此人曾經住牢有汙點,孔子卻沒有低看自己的新弟子,以“非其罪”給他正了名,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他和孔子的女兒結為連理後,恩恩愛愛,成為一對人人羨慕的好夫妻。可是,按傳統倫理,非招贅,女婿和妻子婚後是不能長期住在岳父大人家的。成了家,就應該自立,成婚一段時間後,此人就想搬家,以免讓別人說自己一味靠別人生活。

他和孔子的掌上明珠商量一番後,賢良淑德的妻子也表示同意,於是二人決定往東,遷至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去男耕女織。開始孔子一家人都不同意,怕女兒受苦受難,想方設法留住,可耐不住通情達理的女兒據理力爭,孔子才尊重了兩口子的意見。最後,二人帶孔子贈送的書和銀兩定居在諸城西北錫山南麓。

生活穩定好多年後,此人想學老師孔子傳播文化禮儀,就有辦學院的想法,最後,他選擇離家西北三十來裡,海拔約400多米的城頂山南麓為院址。那裡山路彎彎,泉水叮咚,樹木蔥蘢,百草豐茂,谷深幽靜,真是風景秀麗,非常適於教書。而那個和此人熟悉的老鷹也緊隨前後,遇歹人即報。

一次,北方的國家要南犯,鷹在空中看到,報於此人:“子長、子長,莫顧書堂,北國南侵,林立刀槍,快快南報,以免國殤!”這個人聽後,知道是北方人趁機南侵,不敢怠慢,火速報告給守衛國土的將領,避免了一場戰爭災難。

上面兩個故事,流傳在山東安丘、諸城一帶,一個叫《泥塘救女》,一個叫《報信救國》,講的是懂鳥語的公冶長的故事。

公冶長是何許人也?關於他,史書提到的只有《史記》和《論語》。

公冶長是孔子的弟子,複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據資料,唐朝開元27年,即公元739年追封公冶長為“莒伯”,北宋真宗時,即1009年封為“高密侯”,南宋度宗鹹淳三年,即1267年以高密侯,從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即1530年,改封“先賢公冶子”。

孔子曾曰弟子們“受業身通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他們主要表現在德行、政事、言語及文學等方面,當時皆受人稱道,而《史記》主要引自《論語》,其中還提到“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意思是說,後人誰也沒見過孔子弟子們的容貌,不熟悉其一言一行,他們各有千秋,無法給出全面的評價。比起顏回、子貢等弟子,書中關於公冶長的言辭廖廖,我們現代人要了解公冶長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只能從《論語》中尋找關於公冶長的蛛絲馬跡。

我們先看《論語》中的《公冶長篇》,從中領會到,公冶長在孔子弟子們中,地位相當高,不然不會居篇中首位。我們去摳一摳篇內語句,字裡行間沒有許多關於公冶長的內容,但其中一段話十分重要:“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lei xie),非其罪也。以子妻之”。

根據這句話,不難推斷,在孔子的弟子們中,公冶長由於德才兼備,很受孔子賞識,所以成了孔子的女婿。可孔子選公冶長為婿時,曾經有人反對,說公冶長坐過牢名聲不好。孔子卻注重人的品格,他給反對者說,公冶長雖曾有牢獄之災,並非是其有罪行所致,是清白的,人品沒問題。孔子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弟子南容。

有人會問,孔子那麼多的弟子,有德有才,且留名於世,為什麼偏偏把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公冶長作妻子呢?在古代,男婚女嫁,除了身價地位之外,男女雙方對年齡不是很苛刻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徵在兩個人,就屬於老夫少妻。雖然《論語》中沒有公冶長生平的記錄,但可以確定,孔子之所以“以子妻之”定有起因,那就是看中了公冶長的德才,因為孔子一生一世中最重德,其次是才,起碼通過《公冶長篇》裡面的話語,略見一斑。

那麼,孔子對公冶長所要求的德和才,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就順著“雖在縲紲,非其罪也”這些“蛛絲馬跡”談起吧。

先說說公冶長的出生地在哪裡。

公冶長是哪國人,《史記》和《論語》中的記載有些不一樣。《史記》記述為齊人,而《論語》則記述為“齊人或魯人”。到底哪一個記述得有理有據,更有說服力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史料,特別是春秋戰國的有關文獻中瞭解一些。

春秋戰國後期,干戈不斷,齊國和魯國的邊界處於不穩定之中,結合公冶長的住址是現在的山東諸城這個重要記載,可以推斷,諸城那時候正處於齊魯邊境,《史記》和《論語》的記載各有道理,都不為錯,也算合情合理,後人沒必要較真,我們也能理解,史書作者受諸多條件限制,對於一些人物、事件的探究,好多還是停留在道聽途說或不詳實的資料層面上,無法給以詳盡的說明。

那麼,公冶長怎麼會“在縲紲之中”呢?我們先從現在的資料談起。

首先,說一說山東省。在山東諸城市馬莊鄉(現賈峪鎮)錫山東南山腳下有其墓穴;濰坊安丘市西南的城頂山南麓,即安丘市石埠子鎮孟家旺村西北,還有公冶長書院。有關志上提到他小時候“簡樸、好學,攻讀史書,鍥而不捨”,長大成人後在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中,位列第二十位;他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身不仕祿,相傳能解百禽之語。書院海拔440多米,“環房山,裂石出泉,樹穩風不鳴,泉安流不響,確係幽靜讀書之所”。

下圖:現在的公冶長墓地。

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

書院在明清兩代得到三次重修,最後毀於1943年,1989年重建。院內有銀杏樹兩棵,原有明清碑碣四通:一通為明萬曆三十五年立;一通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一通為清道光九年立;最後一通則是清道光二十九年立。

下圖:書院現存的道光二十九年碑記。

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

每年陰曆四月初八,是書院廟會,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會聚此互相交流物資,還可以飽覽山色美景並憑弔古人。

據說原公冶長墓是圓錐形,土堆而成。高約三米,下圍十米,原先墓穴較大,上建有冶長祠。到1493年,明弘治六年,又下移墓前。清代的《諸城縣誌》載有公冶長墓及祠的圖形,以及明正德年間的三次修繕情況。現祠已不存,有墓穴和2006年重立的墓碑及牌坊。新建的公冶長祠位於書院東側。

有了以上對公冶長的瞭解,我們再看《青州府志》中的有關內容,其中,記有公冶長因為擅鳥語而偶有違背諾言之舉,導致他曾處縲紲之中。

下圖:公冶長村內公冶長75代孫公冶繁華及其妻指認留影。

(未完待續)

孔聖人為啥非把女兒嫁給這個住過牢的人?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