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世視為禮之標杆的孔融,卻是不忠不孝之人--閒話三國十四篇

今天我們來說說孔融這個人。

相信大家對他都很熟悉,小時候的課文就有說道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還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個典故,讓孔融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機靈懂事的“神童”,成為”禮“的標杆。小時候老師還常常拿孔融來教育我們,要我們懂得謙讓。成為了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

被後世視為禮之標杆的孔融,卻是不忠不孝之人--閒話三國十四篇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箋疏》: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融別傳》、《融家傳》並沒有流傳下來,所以這件事的真實性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關於孔融此人的狂傲及惡劣言論,歷史卻記錄下來了,但是並沒有廣為流傳,以致於我們印象中的孔融是一個謙謙君子。

《融別傳》、《融家傳》並沒有流傳下來,所以這件事的真實性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關於孔融此人的狂傲及惡劣言論,歷史卻記錄下來了,但是並沒有廣為流傳,以致於我們印象中的孔融是一個謙謙君子。

被後世視為禮之標杆的孔融,卻是不忠不孝之人--閒話三國十四篇

孔融這個人來頭可不小!《後漢書·孔融傳》記載,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這可不簡單啊,大家知道,漢朝是獨尊儒術的,儒家學說在當時可是被推崇備至,而孔融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嫡系後代,在當時的士林中名氣不可謂不大。

但是筆者看完《後漢書·孔融傳》後,對他唯一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狂”,此人和其先祖孔夫子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當時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是孔融這個人卻經常和曹操對著幹,出言諷刺曹操的執政方針。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鄴城,曹丕把袁紹的兒媳甄氏給收了。這時候孔融就給曹操上書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這個人是很博學的,當時他翻遍典籍都找不到孔融這句話的出處。於是就問孔融這句話出自何經典?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就是說按照我們今天的事情推論,歷史上應該是那樣的。曹操這才明白原來孔融在諷刺他。但是曹操卻忍了下來,因為河北剛平定,曹操不敢殺孔融這個名氣這麼大的人。

但是孔融卻更加無所顧忌了,後來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次曹操還是忍了下來。

被後世視為禮之標杆的孔融,卻是不忠不孝之人--閒話三國十四篇

有一次曹操因為軍糧不足,發佈了禁酒令,禁止糧食釀酒。孔融再次上書曹操: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就是說當初桀紂因女色而亡國,為什麼現在你不禁婚姻呢?這就是典型的無理取鬧了。

但是僅僅以孔融譏諷曹操這些狂妄的言論來說,我們還不能說他不忠不孝,孔融不忠不孝的證據,還是記載在後漢書裡。這是當時孔融還在做北海太守,說出了這麼一句話: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來就是一個繁體字的劉,意思是坐擁天下的皇帝,不一定要姓劉啊。這就是很明顯的反動言論了,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會被認為是不忠的行為。

被後世視為禮之標杆的孔融,卻是不忠不孝之人--閒話三國十四篇

而孔融還有一個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父親和子女,其實根本沒有親情,都是因為一時的情慾發作導致的。母親和子女其實也一樣,就像把東西裝在一個罐子裡,東西倒出來之後,又和罐子有什麼關係呢?

這句話不管放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論,而當時漢朝以孝治天下,孔融這個孔子的二十世孫發表了這樣的言論,終於被忍了他很久的曹操找到機會,以不孝之名殺了他,也只能是說他咎由自取了。

若覺此文甚佳,煩請移步文首,見“關注”二字,即以鼠標急擊之,必破矣!以便日後與君青梅煮酒共論三國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