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视为礼之标杆的孔融,却是不忠不孝之人--闲话三国十四篇

今天我们来说说孔融这个人。

相信大家对他都很熟悉,小时候的课文就有说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还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让孔融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机灵懂事的“神童”,成为”礼“的标杆。小时候老师还常常拿孔融来教育我们,要我们懂得谦让。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被后世视为礼之标杆的孔融,却是不忠不孝之人--闲话三国十四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融别传》、《融家传》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关于孔融此人的狂傲及恶劣言论,历史却记录下来了,但是并没有广为流传,以致于我们印象中的孔融是一个谦谦君子。

《融别传》、《融家传》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关于孔融此人的狂傲及恶劣言论,历史却记录下来了,但是并没有广为流传,以致于我们印象中的孔融是一个谦谦君子。

被后世视为礼之标杆的孔融,却是不忠不孝之人--闲话三国十四篇

孔融这个人来头可不小!《后汉书·孔融传》记载,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可不简单啊,大家知道,汉朝是独尊儒术的,儒家学说在当时可是被推崇备至,而孔融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嫡系后代,在当时的士林中名气不可谓不大。

但是笔者看完《后汉书·孔融传》后,对他唯一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狂”,此人和其先祖孔夫子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当时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是孔融这个人却经常和曹操对着干,出言讽刺曹操的执政方针。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绍的儿媳甄氏给收了。这时候孔融就给曹操上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这个人是很博学的,当时他翻遍典籍都找不到孔融这句话的出处。于是就问孔融这句话出自何经典?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就是说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历史上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原来孔融在讽刺他。但是曹操却忍了下来,因为河北刚平定,曹操不敢杀孔融这个名气这么大的人。

但是孔融却更加无所顾忌了,后来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次曹操还是忍了下来。

被后世视为礼之标杆的孔融,却是不忠不孝之人--闲话三国十四篇

有一次曹操因为军粮不足,发布了禁酒令,禁止粮食酿酒。孔融再次上书曹操: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就是说当初桀纣因女色而亡国,为什么现在你不禁婚姻呢?这就是典型的无理取闹了。

但是仅仅以孔融讥讽曹操这些狂妄的言论来说,我们还不能说他不忠不孝,孔融不忠不孝的证据,还是记载在后汉书里。这是当时孔融还在做北海太守,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字的刘,意思是坐拥天下的皇帝,不一定要姓刘啊。这就是很明显的反动言论了,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被认为是不忠的行为。

被后世视为礼之标杆的孔融,却是不忠不孝之人--闲话三国十四篇

而孔融还有一个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父亲和子女,其实根本没有亲情,都是因为一时的情欲发作导致的。母亲和子女其实也一样,就像把东西装在一个罐子里,东西倒出来之后,又和罐子有什么关系呢?

这句话不管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而当时汉朝以孝治天下,孔融这个孔子的二十世孙发表了这样的言论,终于被忍了他很久的曹操找到机会,以不孝之名杀了他,也只能是说他咎由自取了。

若觉此文甚佳,烦请移步文首,见“关注”二字,即以鼠标急击之,必破矣!以便日后与君青梅煮酒共论三国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